分享

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

 春云如烟 2016-06-16
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
——春云如烟

唐代大诗人李白多首诗中常常提到一个称“谢公”“康乐”的人,他就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开创了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生活在东晋末刘宋初年。当时东晋文坛盛行枯燥乏味的玄言诗,源于曹魏末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一群崇尚清谈、玄虚者所创玄学,玄而又玄的庄子学说用于诗便成玄言诗。永嘉之乱后,中原一些士族清谈家逃往江南,在东晋掀起了玄言诗热。他们不仅用老庄话头作诗,还加入了佛经语,在诗中论经说道,如史书中所说:“诗必柱下(老子)指归,赋乃漆园(庄子)议疏。”肤浅平淡的道德论玄言词在东晋愈益盛行,一流行就是上百年。

到了东晋末年,尤其是刘宋“元嘉之治”年间,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商贸的迅猛发展,政治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寒门兴起,士族衰落。不少出身卑微的寒族步入仕途,出现了士庶合流的趋向。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也带来了思想意识上的变化。缺乏生气、呆板枯燥、道德说教式的玄学言诗,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变化,文学革命已势在必行。

晋末宋初,文坛涌现出不少有创新意识的人物,对掀起南朝文学革命新浪潮、开创百花争艳局面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陶渊明、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等人了。

而与颜延之、鲍照并称为“元嘉三大家”的谢灵运,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为“元嘉之雄”。

谢灵运是个生性热爱大自然热爱山水之人。他不仅为山水的秀美壮丽而动情,也为冷冷请清流淌了千年的江河溪流、默默无闻地耸立了万世的高山峻岭不为人知而惋惜。正如他在《石室山》一诗中所叹道:虚泛经千载,峥嵘非一朝,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霜。”他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才思,将这些天设地造的美景展示在世人面前。山河之壮美在他的笔下精美地再现出来。如:

“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原隰(XI西)荑(提TI)绿柳,墟囿散红桃。”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西霏,芰(JI即)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石壁精舍还湖中》

“岩峭岭稠叠,州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

《过始宁墅》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矄,荒林纷沃若,哀禽相交啸”

《七里濑》

谢灵运对山水的描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人。尽管如有人评论的那样,谢灵运的诗受雕琢堆砌及玄学理糟粕之累,而无完壁之作,但他的篇篇诗几乎都有“秀句挺出”。《游南亭》中有“时竟夕澄雾,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此诗句将傍晚雨过天晴之后万物碧澄如洗、夕阳隐入群峰的景致生动地描绘出来,令人有身临其境陶醉感。“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些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天助之笔”

山水诗进入诗坛,这在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谢灵运的山水诗给被玄学垄断了百年之久的沉闷死寂的诗坛,带来了新颖鲜活的诗风,迫使腐朽僵化的玄学诗逐步退出诗界。
谢灵运的家族为名门大族“王谢”之一,家中有钱,游山玩水时不惜花费,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有一次他带着数百仆从出游,浩浩荡荡,入林海郡,太守以为来了强盗,急忙亲自率兵捉拿,到近前一看,方知是谢灵运。

遗憾的是,谢灵运这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天才诗人,结局却是一个悲剧。他在49岁时竟死于一场冤狱。

谢灵运自幼天资聪慧,勤于学习,少年时就已成了江南诗坛上颇有名气的新秀。诗歌创作硕果累累,名声显赫,他从刘裕执掌东晋军政大权时初入仕途,到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混迹官场,他看透了朝廷不过是把自己当作点缀的弄臣而已,从不真正重用他,自命不凡、一心想做国家栋梁之材、想成为朝廷中流砥柱的谢 灵运自然愤愤不平,大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为此,他几次告病回乡,或辞官隐退。仗着祖上留下的若大家产,宴会游乐,吟诗作赋。因此,他的诗也流露出士族地主享乐、颓废的生活情趣。

谢灵运恃才傲物,鄙视权贵,放荡不羁;为官时,不问政事,终日游山玩水,我行我素。因此与一些地方官结怨,最终惹恼了朝廷。

终于有一天,一条莫须有的罪名加在了诗人头上,有人告发谢灵运出资纠集壮士购置武器,有谋反之嫌。谢灵运成了罪责难逃的叛逆者。元嘉十年(433年)朝廷下诏将一代诗杰谢灵运斩首示众,这年谢灵运才49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