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

 doubleLY 2022-01-25
1. 山水诗的出现:
钱钟书《管锥篇》:诗文之及山水者,始则陈其形式产品,如之赋(追溯至汉赋);或喻诸性德行,如之颂(先秦诸子);未尝玩物审美(山水尚未成为审美对象)。继乃山水依傍田园,若茑梦之施松柏,其趣明而未融。……终则附庸而蔚成大国,殆在东晋乎(玄言诗“立象尽意 ”、游仙诗“仙隐合一”)。”
关于山水诗出现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思想、社会风气(外缘)、诗歌发展的内律(内因)等角度去考察。 

2.从社会风气(南渡)的角度看山水诗的成因:
1)洪顺隆:山水诗是以自然为游乐对象的结果。” 
2)曹道衡、袁行霈、日本汉学家小尾郊一从社会风气的角度加以考察,认为山水诗的产生源于隐逸思想和隐逸生活。 
3)民国初年学者林庚:山水诗是在南朝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和水路交通发达的条件底下产生的。  
4)《晋书》列传里常常出现“乐山水”、“游山水”“爱山水”、“好山水”这样的词语,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可以被视为是对道的热爱(“山水以形媚道”)。 
5)在东汉以后,记载单一地方的由私人撰写的地志大量出现。胡宝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地志》一文中指出,东汉到南朝由私人撰写的地志依照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东汉魏晋时期主要是博物地理的“异物志”,到了晋宋以后增加了对山水本身的介绍,随着山水描写的增多,这些地志也更接近文学作品,而不是纯粹的地理书了。

 东晋.袁崧《宜都记》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欣然:出自《庄子.知北游》: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 

 
3.从诗歌发展的内律看山水诗的成因
1王瑶先生认为山水诗是由玄言诗发展而来。朱光潜先生认为山水诗就是游仙诗的继承者。 
2)赵昌平《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山水诗是由建安(“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偏重于情的行旅宴游的诗体发展而来的,在诗的结构、立意以及所运用的意象等方面都凸显对建安诗歌的创变。 
3)美国汉学家认为山水诗的产生跟五言诗的发展是并进的。(认为诗歌的形式的发展甚至可以影响诗歌内容的变化) 

4.从宗教与哲学思想的角度看山水诗的成因:
1)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山水诗是由道教兴发的入名山采药的产品。 
2北大学者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山水诗的发生是玄学借山水体悟自然之道的结果。 
3)台湾学者杨儒宾《山水是怎么发现的》:山水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玄化山水的关系。 
4)萧驰:
观点一:山水诗是天竺净土观念与中土神仙观的结合催生的产物。 
观点二:山水诗源于郭象庄学(郭象《庄子注》所形成的一套庄学),体现了藐姑射之山的山林与佛教结合而生发出来的。 
③萧驰《郭象玄学与山水诗》:
中国诗歌的传统特征就是即事而作、寓目辄书(带有体物的因素→“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一现象形成于西晋之后。这又与山水诗的酝酿与发生大致是同步的。其背后的原因就是由郭象所提出的一种宇宙思想对于汉代宇宙观的解构。
汉代的宇宙观体现的是繁琐的宇宙观,体现的是帝国的宇宙气象,郭象的《庄子注》完全跳出了汉儒的天人合一、纵览古今的樊篱,高扬自然生命原发精神,形成一种对自然原发生命的重视。
山水诗的发展与郭象玄学是在同一个历史文化脉络之下同步进行的文化现象。因而山水诗在结构经营、空间经验的组织和文字功能这三方面表现出对于汉赋的吸收与转化。  (注意论证的结构过程,结果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5.高门士族的社会条件 
(1)高门士族的社会背景:
苏绍兴《两晋南朝的士族》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门阀士族最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均有浓厚的士庶天隔的色彩。士族的政治权势、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都不是庶人可以望其项背的,世家大族的姓望邑里、门第观念积习日久深入人心。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的研究》:因为士、庶之别太过严格,而且判若霄壤。门第低微的寒门穷尽一切攀附权贵,在这种背景下,士族就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王瑶《中国文学史论.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的地位》:魏晋时期的高门士族不仅握有政治、经济的特权,他们也握有继承文化传统的特权。 (先秦时期周王室的著作存留;屈原文献材料的留存)

2)贵族的文艺修养

钱穆先生指出,名门贵族的两大核心就是孝道和高度的文艺修养。名门大族多以玄理与文笔当作高贵身份以及才能的表现,六朝文化与文学的创变就是在这些人手上完成的。 

②士族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审美取向上的精致。东晋的世家大族占有充足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可以购置经营大型的园林,游观山水成为一种最高雅的审美趣味,从而形成了世家大族子弟趣味优雅的审美。

日本东洋史学家谷川道雄认为贵族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牟宗三也认为不要总是用一个平等的观念反对贵族,贵族有贵族的教养。贵族之所以为“贵”在于“贵”是一种精神力量(与属于物质性的“富”是不一样的),周公制礼奏乐,礼就是一种形式,人必须有极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把这个礼这个形式顶起来,然后守礼而实践礼,拥有这种精神力量才能够振拔生命并且有所担当。因此德国的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认为能够形成大传统的文化(great culture)都是贵族社会的文化。
④谢灵运对于美有非常敏锐的感受,例如在器物、饮食上的讲究:
沈约等《宋书.谢灵运传》:“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灵运好戴曲柄笠。
谢灵运《游名山志》:新溪蛎味偏甘,有过于紫溪者。

谢灵运《答弟书》:前月十二日至永嘉郡,蛎不如鄞县,车螯亦不如北海。” 

沈约等《宋书.谢灵运传》:修营别业(别墅,园林山水中,脱离尘嚣),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品位山水的审美能力)……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 

⑤贵族世家的文化贡献:

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里面,谢氏有二十六位文学家。陈郡谢氏家族,有文集传世的可考证三十多人。谢灵运本人除了遨游山水之外,还撰有《晋书》三十六卷(修史→大传统)、《游名山志》(私人地志)、《居名山志》、参与南本《大涅槃经.文字品》的翻译,日本学者新山同指出,以反切来标记梵文的音声这个方法就是谢灵运的苦心之作。谢灵运还撰有《十四音训叙》,是学习梵语的入门书,使得后人得以从梵语的音声结构中得到借鉴,又反过来体会汉语的音声结构,推动了对于汉语平上去人四声的判定。 日本学者高津孝《中国的山水诗和外界认识》引述小尾郊一博士(《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中心》)认为,山水诗的萌芽与谢灵运的《佛影铭》有关。《佛影铭》是谢灵运现存最早期的韵文,可以从中推出山水诗的结构。

山水诗的结构特征→有《佛影铭》的结构:

第一,由于对世俗化的人事产生绝望,所以他要游于世外的山水;
第二,在山水中神仙、古胜、仙佛这些神圣的存在都是现成的;
第三,通过在山水中直面山水的存在就可以成圣。  
一种解释:对于谢灵运来说,山水诗是他直面并成为山水中的神圣的存在的宗教激情的流露。不能说是单纯表现美、发现美的作品。 
后人评价:
.方东树《昭昧詹言》:谢公,乃是学者之诗(扎实学问、文艺修养),可谓精深笔妙。……学问天分,皆可谓登峰造极。” 
沈约等《宋书.谢灵运传》: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