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终于有同学来写三焦了。三焦问题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难点,很多古代典籍涉及三焦,都语焉不详,现代中医教材更是避之不谈,于是乎行业内部人士都觉得三焦是生造出的概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三焦极为重要,只有搞懂三焦才能真正理解中医脏腑理论,才能领悟人体气血升降变化。我在《中医内景学》这门课中对三焦属意犹多,也算不避艰难,钩索成果也颇使我自得。现在熊猫同学能将三焦作为小论文的题目,真值得称赞。 ~~~~~~~~~~~~~~~~~~
三焦,是中医“五脏六腑”其中一“腑”。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初学者来说,内景课学习三焦之前,除了经常看到这个名词出现之外,基本上是没有任何认识的;而反中医的,如《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先生,则断定“三焦是中医搞出来的理论上的怪物”,并将其作为攻击中医的炮弹。 因此,在完成内景课学习、对三焦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我想理理思路写一写三焦,从而加深印象和理解。 三焦到底是什么
在非精细解剖(且无内视、内观)的情况下,其他脏腑都是显而易见的,唯独三焦不知所踪,它到底是什么? 一、三焦是否“有名而无形” 三焦有名无形之说,始于《难经》,《难经·三十八难》曰“所谓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后世诸多医家追随此说。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字形和中医的至高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去寻找答案。 1.三焦之“焦”,古作“膲”,《集韵》云:“膲者,人之三焦,通作焦。”汉字属于象形文字,“膲”与“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一样,都有月肉旁,且其系六腑之一,“腑”字本身也有月肉旁,这代表了一种身体实质性的存在。所以,从字形角度分析,三焦应属有名有形之物。
2.《素问·五藏别论》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很显然,作为“传化之府”和“决渎之官”,三焦不可能有名无形。 3.《灵枢·本脏》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灵枢·论勇》云“勇士者,目深以固,长横直扬,三焦理横......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厚、薄、横、纵——当然是用来形容和描述有形之物,三焦实为有名有形之腑,不言自明。 4.《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布膻中,散落心包,下隔,循属三焦。”又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既然存在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循属或历络三焦,三焦必然为有形之物,不然三焦经如何凭空产生?心包经又历络在什么地方? 综上所述,三焦与其他五腑,同为有名有形之腑,并非“有名而无形”,只不过其形不易察。 二、三焦的实质 《内经》中并未明确指出三焦的具体形质,但后世诸多具有求真精神的医家,均在《内经》这个宝库里找寻、分析进而界定三焦的具体形质,其中晚清中西医汇通的大医唐容川先生,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对三焦形质的界定,已然深入到了三焦之源头。下面我们就试着来一步步地揭开三焦“神秘”的面纱。 1. 腑,传化物而不藏,可以用容器来形容。在胸腔和腹腔内部,除了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这五腑外,为何遍寻三焦而不得,显然是方向上出现了偏差。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经》谓三焦为“外腑”,当我们跳出胸、腹腔再来观察时,就会赫然发现,胸腔和腹腔就是一个比五腑更大的容器,把其他脏腑全部包罗其中。 2.三焦就是胸腔和腹腔吗?显然如此界定还比较粗放。只要有点解剖基础知识的都知道,胸腔壁和腹腔壁的肌肉内层表面,均覆盖着一层膜,处于其中的各脏腑,表面也都有一层膜包裹,而胸腔壁、腹腔壁肌肉内层表面包裹的膜(以下称“壁膜”)与各脏腑表面包裹的膜(以下称“脏腑外膜”)之间,存在腔隙,且其中布满热气。如果借用西医名词的话,这个腔隙就是胸膜腔和腹膜腔。 3.这个腔隙就是三焦的全部吗?还不尽然。构成这个腔隙的壁膜和脏腑外膜来源于哪里?除了壁膜和脏腑外膜,这个腔隙中还存在其他“膜”吗?——我们来看唐容川先生揭晓的答案:“焦古作膲,即人身之膜膈。三焦之根出于肾中,两肾之间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名曰命门,是为焦原,从此系发生板油,连胸前之膈(横膈),以上循胸中,入心包络(心包),连肺系上咽,其外出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为上焦;从板油连及鸡冠油(肠系膜),着于小肠,其外出为腰腹之腠理,是为中焦;从板油连及网油(大网膜),后连大肠,前连膀胱,中为胞室(女为子宫,男为精宫),其外出为臀、胫、少腹之腠理,是为下焦。人身各脏腑,远近不一,实皆以膜相连。网油(膜)即三焦也,上胸下腹,均从网油(膜)连及,以为脏腑之道路,故曰胸腹者,脏腑之宫城也。” 行文至此,我们已然可以回答: 三焦,就是人体胸腔壁、腹腔壁肌肉内层表面包裹的膜与各脏腑表面包裹的膜之间的腔隙(胸膜腔+腹膜腔),以及这个腔隙中存在的各种膜(借用西医名词,即包括但不限于胸膜、壁腹膜、脏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等)。 三、为何称“三焦” 1.先来说说“三” 三焦这个腔隙,从胸腔顶部到腹腔底部,纵向距离实在太长,所以按上中下位置对其进行了划分,横膈以上为上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为中焦,肚脐以下为下焦。一般而言,上焦对应的是心、肺,中焦对应的是肝、胆、脾、胃,下焦对应的是肾、膀胱、大肠、小肠、子宫、精宫等。三焦如此划分后,因人们经常将各位置的脏腑与上、中、下三焦连在一起讨论,渐渐地大都只知道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膀胱了,以为三焦只是为了对这些脏腑进行位置划分而产生的概念,我在内景课学习三焦之前,就是如此认为的,所以这里需要正本清源。 “三”这个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具有非凡的意义,明代大医张景岳先生在其《类经附翼·求正录》中解释三焦时说“所谓三者,象三才也,际上极下之谓也。”由此,我不禁联想到《周易》中的“天、地、人”三才,而通过对三焦从上至下的位置划分,上焦连接着心、肺,肺如天空,心如太阳;中焦连接着脾、胃,脾胃属土象大地;下焦连接着肾、子宫、精宫,是化生精气孕育人之生命的至要之地。由此看来,三焦这个腔隙连通着人体躯干的“天地人三才”,直接关系到人体生理层面的和谐与否。 2、再来看看“焦”(前面已说过“膲”,这里纯粹谈右边的这个“焦”) 隹,《说文》曰“鸟之短尾之总名也”,而朱雀,应南方,火象,心之象;灬,搜狗输入“huo”就能找到这个四点底,它是“火”字的变形。《类经附翼·求正录》中说“所谓焦者,象火类也,色赤属阳之谓也。” 三焦源自两肾之间的命门,命门乃相火祖庭,处于下焦,命门相火布于三焦;而三焦和心包在脏腑关系上相表里,心包为心之臣使,附属于心,处于上焦,心包也司相火(这两个相火肯定有区别,待以后深入学习领会)。所以,焦字上面的“隹”可以让人联想到心包的相火,下面的“灬”可以让人联想到命门的相火;且在后天八卦的方位上,南方(上方)?,为心之卦象,心之君火以明,心包之相火以位,北方(下方)?,为肾之卦象,命门处两肾之间,命门相火为水中之阳、水中之火,而三焦这个大腔隙之中,热气布护,热气从何而来,从水火相合中来。 由此可见,一个“焦”字即已揭示出三焦与源头肾之命门以及相表里之脏心包的密切关系,让人不得不感慨汉字之伟大,真所谓“字里藏医”是也。(注同上。) 四、从手少阳三焦经说到少阳三焦 《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经络联系着五脏六腑,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传递信息,也因其阴阳属性,成为天人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五脏六腑的阴阳和天地间的阴阳通过经络产生共振。如上,三焦经巡行路线与胆经相交相连接,而三焦经与胆经均为少阳经,即与天地间的少阳之气有关。因此,我们可以从“少阳”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三焦。 唐容川先生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对“少阳”有如下描述:“少阳者,天地生阳之气,从阴出阳,发生万物。少阳于一岁为春,属正二三月,于一日为寅卯辰时,皆阳气初出,发生之际也。盖天之阳气,当冬令亥子丑月,潜于地下黄泉之水中,至建寅月阳气从水中透出于地,草木秉此阳气而萌芽发生,至卯月则阳气正畅,草木条达,至三月则阳气已旺,草木敷荣,于是由木令而交火令矣。观其出于冬而交于夏,为水生木、木生火之象,故少阳之初,水木之阳也;少阳之终,木火之阳也。盖水生木,为少阳之根柢,木生火,为少阳之极功。”中医学为天人合一之学,三焦属少阳,自然拥有少阳之特性,从阴出阳,为由阴转阳的中间阶段,兼有水火之性,与木密切相关。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