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季里说

 玉阳山人LZK 2016-06-17

  又到了毕业季。

  想起了学生时代。记得我们毕业时,同学们个个“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豪情满怀齐声高唱《毕业歌》,走向社会。

  如今时代不同了,校园里弥漫的是温馨而伤感的离别气息。毕业生对自己的学生时光怀着深深的眷恋,有聚餐谢师,有拍照留念,有毕业旅游……

  此时,有位毕业生问我:学校毕业了,可我不懂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我欣然作答如下。

  先从甲骨文字形说起。毕(畢)(图1),上端像网形,下端是柄,似一把长柄的网兜。不过,在甲骨文里,早期的“禽”与“毕”不但字形相似,义也相近,只是音异,读(音近今)。到了金文里“毕”的字符上面加个“田”(图2),与“禽”分道扬镳,成了田猎所用的网。所以许慎《说文解字》曰:“畢,田网也。”

  “田网”是什么东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田猎之网也。”田猎又是什么呢?那得从“田”说起,许慎认为:“树谷曰田”,这是后来的意思。远古时“田”同“畋”,从攴()田。“攴”表示手的动作,故其初义为打猎。也就是说,田是狩猎、捕捉野生鸟兽。《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田猎于此。”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田猎在远古是一种制度,始于夏、商,是以休闲猎获为目的的活动,纳打猎、射箭、驾车等训练为一体,既可除害,又可获取猎物,上层社会颇为风行。《诗·齐风·还序》:“哀公好田猎,从禽兽而无厌,国人化之,遂成风俗。”《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

  “毕”就是田猎时用的长柄小网,一种用网捕取禽兽的工具。《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疏曰:“网小而柄长谓之毕。”毛传曰:“毕所以掩兔也。”

  记得读小学时,生物课老师组织我们到野外捕捉蝴蝶、蜻蜓之类,我们自己动手制作网兜,长长的柄,顶端有个网兜,与甲骨文的“毕”有点相似。当然,我也是读了甲骨文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技术还是先人发明的,至少已有数千年历史。

  小小捕取禽兽的工具,如何会演变成与读书毕业有关的呢?古人造字真是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将字的本义推演、发展出新的意义。“毕”是捕鸟兽的工具,无论是否捕到,或者漏网逃跑了,可算是完成了一件事,于是便推演出了完毕、结束的引申义,并且还进一步引申为副词,表示全部义,如“众妙毕备”“群贤毕至”“毕恭毕敬”等。以此看来,从捕鸟兽的工具演变为“毕业”,有其内在联系,也算顺理成章的。

  至于“毕业”的“业”字,也有话可说。

  业(業)(图3),《说文解字》:“大版也,所以饰悬钟鼓。”即大版为乐器架子上方的横木,刻有如锯齿,用以悬挂钟、鼓、磬等乐器。此为“业”的本义。业,也称书版,《尔雅》曰:“大版谓之业”,故书版谓之业。《礼记·曲礼》:“所习必有业”,古人视读书学习为上,遂将读书称为“业”。《孟子·告子下》:“愿留而受业于门。”也就是说,愿意留在这里学习而成为门下。这是由“学习”引申为“学业”。

  人生在世,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虽然学生时代的学业结束了,但人生的学习也许才刚刚开始。“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启功先生对毕业生的寄语发人深省。

  (金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