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齐疆域图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 拓跋圭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早期国语鲜卑语,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始定 汉语为国语。439年,统一华北。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元姓。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 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 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 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北魏历史立国 在公元四世纪初,拓跋鲜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376年被 前秦所吞并。386年, 拓跋圭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称帝。即为魏道武帝。 拓跋氏自称是 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北魏经历了游牧部落联盟而迅速转移到国家的历史,拓跋鲜卑人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北魏时期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僧尼的人数曾发展到二百多万。北魏道教,主要是经过寇谦之改良的天师道。当时佛道两家的斗争十分激烈,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大举灭佛。琐罗亚斯德教教在中国称为祆教或拜火教,主神被称为“胡天”,主要在入华的粟特人当中传播。孝文帝在平城(大同)开凿了云岗石窟。 兼并华北 数代以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吞并夏、 北燕和 北凉等势力下,北魏完成了兼并华北地区,这时华南地区早已是刘宋,南北各自为政,形成互不隶属的对峙之局。 改革 早在 冯太后掌政时代,冯太后已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国家规模,如在太和九年(485年)推行均田制,把之前因为战乱而遗下的无主荒地按制度分给存活的农民,一部分可永久拥有,一部分则身死后交还公家。又施行租调制,农民按制度上数字,定期向朝廷纳税。 孝文帝亲政后更在文化上开始修整,在风雨飘摇之中的背景下为了维持和巩固政权,进行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即后世之所谓孝文汉化,其举措大略如下: 一、迁洛阳:孝文帝以旧都平城为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邑为历史名都,物富民丰,交通便利,便于经略海内,控制中原,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南伐为名,进驻河洛,定为京师。迁都洛阳后,戎装以外,官民皆著汉服。 二、改汉姓:《魏书?官氏志》记载了一百一十八个胡人改姓的例子,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陆姓、贺赖氏改贺姓、独孤改姓刘。 三、断胡语:凡三十岁以下官员一律使用汉语,如果仍用鲜卑语,即降爵黜官。 四、通婚姻:鼓励与汉族世家通婚,并从己身开始迎娶汉族士族女子。 五、重教育:祀孔子,尊儒教,寻古书,设立太学、小学。 自此胡汉界线开始逐渐消弭,对当时和后世发展意义非凡。 北魏分裂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 北魏的宫廷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实施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赐死,以避免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 但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因此就有所谓的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母在太子继位后成为皇太后。北魏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保姆,还有一种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 孝文帝乃由汉人女子李夫人所生,然李夫人在生下孝文帝以后即被赐死,由身为太后的冯氏所养大。 第八任皇帝 元恪立他的儿子元诩当太子时,没有按旧制处死太子的母亲 胡贵嫔。元诩即位后,胡贵嫔为皇太后,引发内乱。大将 尔朱荣趁势崛起,在 河阴之变之后掌握政权。 孝庄帝 元子攸不能容忍,铲除了尔朱荣,但不久后就被尔朱家族所杀害。 高欢讨伐尔朱家族,并取得胜利。高欢在532年立元修为帝。但元修不能容忍高欢掌握政权,在534年投奔长安的 宇文泰,宇文泰立元修为宝矩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高欢立 元善见为帝,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北魏就此分裂。
北魏经济 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自西晋永嘉之乱(310)以后,经过十六国时期的战争破坏,百姓死于兵革,毙于饥馑,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区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斗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制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复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调查显示,北魏大约有500万户,3000万口居民。
北魏科学技术 北魏时期,科学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北魏还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他以《水经》为纲,写成地理名著《水经注》。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文学艺术 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水经注》从文学角度看,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 北魏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摩崖石窟分布很广,西起今甘肃,东至今辽宁,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义的石窟寺等。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北魏君主列表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在世时间 | 年号 | | 献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崇) | 拓跋寔 | ?—371年 | | 北魏太祖 (初谥烈祖) (西魏文帝 改为烈祖) | 道武皇帝 (初谥宣武皇帝) | 拓跋圭 | 371年—409年 | 登国 386年—396年 皇始 396年—398年 天兴 398年—404年 天赐 404年—409年 | 北魏太宗 | 明元皇帝 | 拓跋嗣 | 392年—423年 | 永兴 409年—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 北魏世祖 | 太武皇帝 | 拓跋焘 | 408年—452年 | 始光 424年—428年 神麚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 451年—452年 | | 南安隐王 | 拓跋余 | ?—452年 | 承平或永平 452年 | 北魏恭宗 (北魏高宗追崇) | 景穆皇帝 | 拓跋晃 | 428年—451年 | | 北魏高宗 | 文成皇帝 | 拓跋浚 | 440年—465年 | 兴安 452年—454年 兴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 460年—465年 | 北魏显祖 | 献文皇帝 | 拓跋弘 | 454年—476年 | 天安 466年—467年 皇兴 467年—471年 | 北魏高祖 | 孝文皇帝 | | 467年—499年 | 延兴 471年—476年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 北魏世宗 | 宣武皇帝 | 元恪 | 483年—515年 | 景明 500年—503年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 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 北魏肃宗 | 孝明皇帝 | 元诩 | 510年—528年 | 熙平 516年—518年 神龟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 | | 元氏 | 528年—? | 528年 | | | 元钊 | 526年—528年 | 建义 528年 | 北魏肃祖 (北魏敬宗追崇) | 文穆皇帝 | 元勰 | 473年—508年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崇) | 元劭 | ?—528年 | | 北魏敬宗 | 孝庄皇帝 (初谥武怀皇帝) | 元子攸 | 507年—530年 | 建义528年 永安 528年-530年 | | 长广王 | 元晔 | ?—532年 | 建明 530年-531年 | | 先帝 (北魏节闵帝追崇) | 元羽 | 471年—501年 | | | 节闵皇帝 | 元恭 | 498年—532年 | 普泰 531年-532年 | | 安定王 | 元朗 | 513年—532年 | 中兴 531年-532年 |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崇) | 元怀 | | | | 孝武皇帝 (出皇帝) | 元修 | 510年—534年 | 太昌 532年 永兴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