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锦鲤俱乐部

 天涯天涯2 2016-06-17
  6、竖鳞病
  又称松鳞病、立鳞病,是一种主要流行于静水鱼池的疾病。主要危害锦鲤及其它鲤科鱼类,发病后能导致病鱼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竖起似松果状;鳞基水肿,其内部积存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在鳞片上稍加压力会有液体从鳞基喷射出来;有的病鱼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度充血,眼球外突等症状;病鱼离群缓游,严重时呼吸困难,反应迟钝,浮于水面,重则死亡。
  发病原因:由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感染引起。该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经皮肤感染。有人认为此病是细菌感染所致,但另一重要原因是饲育不当,引起鱼的循环系统和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而产生的。
  流行及危害:每年秋末及春季水温较低时是该病的流行季节,水温17~22℃是流行盛期,有时也会在越冬后期发生。主要危害个体较大的锦鲤,越冬后锦鲤抵抗力减弱,最容易患此病。
  防治方法:
  (1)加强锦鲤越冬前的育肥工作,合理投喂。水温低于20℃时要投喂低水温饲料或胚芽饲料,停止高蛋白的育成饲料投喂,将锦鲤消化系统的负担减到最低,让它们能平安过冬。早春水温回升后,投喂水蚤、水蚯蚓等活饵料,增强鱼体抵抗力,能有效预防此病发生。
  (2)对于局部竖鳞的锦鲤,可以先人工把竖鳞部位的脓水挤干净并擦干患处,用高浓度高锰酸钾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阿米卡星针剂进行注射,剂量控制在每10cm鱼长注射0.1毫升。
  (3)用2%浓度的食盐溶液浸洗鱼体5~15分钟,具体时间根据鱼的抵抗力而定。浸泡时人不能离开,鱼一旦侧翻必须马上捞起放到清水里。每天1次,连续浸洗3~5次。
点击查看大图

  7、细菌性烂鳃病
  是流行于高温季节的一种疾病,可引起锦鲤大批死亡。
  症状识别: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不论饲养条件或鱼的大小如何都有发生的可能。发病时鳃丝呈粉红色或苍白,继而组织破坏黏液增多,带有污泥;严重时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亦腐蚀成一个略呈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软骨外露;由于鳃丝组织被破坏造成病鱼呼吸困难,常游近水表呈浮头状,病情严重的鱼在换清水后仍有浮头现象。
  发病原因: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带菌鱼以及带菌的水是该病的传染源。在该病的流行季节,病鱼在水中不断散布病原菌,鱼体与病原菌接触而发病,鳃部受损的特别容易受到感染。饲养密度过大,水质较差的环境容易发生该病。
  流行及危害:细菌性烂鳃病一般是在水温20℃左右开始,春末到秋季是流行盛期。在发病期间,饲养水温越高致死的时间越短,当水温下降到15℃时病鱼逐渐减少。该病能使当岁鱼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用5~10㎎/升的呋喃唑酮浸洗鱼体15分钟。
  (2)在饲养水体中泼洒利凡诺,使水体中药物的浓度达到1.0~1.5㎎∕升。
  (3)用2.0㎎/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15分钟。
  (4)用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泼洒,使饲养水体中药物的浓度达到0.4~0.5㎎/升。
  (5)将大黄捣碎,用大黄20倍量的0.3%氨水浸泡过夜,提高药效后连水带渣泼洒,使水体中药物的浓度达到2.5~3.7㎎/升。
  (6)将五倍子磨碎后用沸水浸泡,泼洒在饲养水体中,使水体中药物的浓度达到2~4㎎/升。
点击查看大图

  8、肤霉病
  又叫水霉病、白毛病,是一种危害鱼卵、幼鱼及成鱼且具有广泛流行性的疾病,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严重时可导致鱼体死亡。
  症状识别:病鱼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故俗称“白毛病”。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因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常发生,卵膜外丛生大量菌丝叫“卵丝病”。
  发病原因:由水霉和绵霉两个属性的真菌寄生引起。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且水霉对鱼的种类没有选择性,凡是受伤部位均可被感染。
  流行及危害:在饲养水体中,水霉常年存在,秋末到早春是主要流存季节,全国各地都有此病流行。当鱼体因操作不慎受伤、寄生虫破坏鳃及体表、水温过低冻伤皮肤时,水霉就趁机侵入机体,当水温适宜(15℃左右)时,3~5天就能长成菌丝体,若伤口继发感染细菌则会加速病鱼死亡。
  防治方法:
  (1)饲养中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这是预防肤霉病发生的重要方法。在越冬前用药物浸泡鱼体杀灭寄生虫,可以有效预防此病。
  (2)用400~500㎎/升食盐溶液和400~500㎎/升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的合剂全池遍洒。
  (3)用0.1~1%浓度的孔雀绿水溶液涂抹伤口和水霉着生处。
  (4)用1/15000浓度的孔雀绿浸洗病鱼3~5分钟。
  (5)繁殖时用1/15000浓度的孔雀绿浸洗鱼卵(连同鱼巢)10~15分钟,起到预防作用。
  (6)口服维生素E,每1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0.4~0.6克(制成颗粒药饵投喂),以增强锦鲤对水生真菌的抗菌力。
点击查看大图

  9、睡眠症
  是一种危害当岁鱼的疾病,传染性很强。一般病发在池扬后,能使幼鲤失去抵抗力大批死亡,是目前危害幼鲤传染性最强的一种疾病。
  症状识别:锦鲤停于水底不动,严重时侧翻甚至肚皮朝上;皮肤和鳍失去原有光泽,颜色暗淡,体表出现一层灰白色的翳状物;鳍条间粘连,不能舒展;病鱼没精神,食欲下降,逐渐瘦弱以致死亡。
  流行及危害:在春、秋季温度多变时易发病,夏季雨后也易发此病。
  预防方法:
  (1)换水及冬季需注意温度的变化,防止温差过大,可有效预防此病。
  (2)盐浴对睡眠症有特效,但一定要治疗及时,否则就算治愈也会失去观赏价值。盐浴时将水温恒定,用0.7%的食盐溶液浸泡病鱼,增加光照,以促其渐渐恢复健康。
  10、穿孔病
  随着集约化养鲤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大,近年来在锦鲤养殖方面又出现了一种以锦鲤体表病灶性溃烂和穿孔为特征的疾病,常常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称之为穿孔病。日本也曾有报道,称为洞穴病。
  症状识别:游动的鱼体上可见发红或溃烂而呈灰白色的病灶;发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的两侧也可在头后背侧、鳍条基部等处,但以躯体两侧最为多见,病鱼身上少则有1~2处病灶,多的可达7~8处;发病初期体表出现黄豆大小的红斑,随着红斑逐渐扩大,红斑处皮肤红肿、鳞片松动、基部充血;严重的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露出充血或出血的真皮,真皮坏死溃烂后露出肌肉,肌肉溃烂后留下坑状溃疡,溃疡的大小、深浅不同,小的0.2~0.3cm×0.2~0.5cm,大的可达2~5cm×2~6cm,浅的溃疡深度仅0.1cm左右,深的可达0.6cm;因溃疡灶内组织坏死程度不同,溃疡呈高低不平状,溃疡的形状有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其边缘不整齐,灶内有不规则的出血区,一些陈旧性溃疡灶内有水霉菌寄生;溃疡周围的组织充血发红、肿胀、鳞片竖起,已经形成溃疡的最后多向穿孔发展,肌肉彻底坏死烂掉,穿通体壁形成穿孔,暴露出体腔和内脏,水涌入体腔引起病鱼死亡;穿孔的形状多为类圆形,小穿孔直径1~2cm,大的2~4cm,穿孔处可见残留的骨刺,发生在尾部的溃疡则溃烂至露出骨骼;有的病鱼可见眼球突出,体表变化比较严重,可见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充血、肿胀、质地脆弱,鳃丝及肠黏膜上附有较多的黏液。
  发病原因:日本曾从病鱼体表溃疡处分离到柱形曲桡菌和气单胞菌。
  流行及危害:本病流行时间较长,春、夏和秋季都可发生,水温在25℃以下时多发。发病的锦鲤在没有形成穿孔前,程度较轻的有些可自愈或经治疗治愈,一旦穿孔不是死亡就是丧失价值。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鱼种投放网箱或放养池塘之前,用10㎎∕升的漂白粉或20㎎∕升的高锰酸钾浸洗10~15分钟消毒鱼体,保持水质“新、清、活、肥”,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
  (2)药物治疗:内服药物,用恶喹酸拌饵料投喂,按鱼体重10㎎∕千克至30㎎∕千克用药标准,连用5~7天为一个疗程;体外消毒,用漂白粉1㎎∕升遍洒全池,连用3天;体外消毒,用三氯异氰尿酸0.2㎎∕升至0.5㎎∕升遍洒全池,连用2天。
  (3)浸洗药物:用3%浓度的食盐浸洗5~10分钟,再用高锰酸钾20㎎∕升浸洗10~15分钟。
  (4)升温法:因为穿孔病的病菌一直在变异,常规用药很容易产生抗药性。曾有锦鲤业者用升温的方法治愈过病鱼,水温上升至32℃,水中不要放盐(在32℃的水温放盐会使锦鲤的绯盘崩掉),保持水质的干净,加大打气;如有鱼还有食欲,可一天一至两餐进行投喂以保持鱼的休力;三至五天后穿孔就可得到控制,患处发白干燥,直至全愈。
点击查看大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