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陈某,男性,24 岁,病历号97771,1965 年3 月25 日初诊。自昨
日恶寒身疼,咳喘咽干,自服A.P.C 两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
白痰、口干思饮,苔白舌尖红,脉滑数。证属外寒里热、肺气不宣,治以解表清
里、宣肺降逆,与麻杏甘石汤:
麻黄18 克,杏仁10 克,炙甘草10 克,生石膏45 克,半夏12 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汗出及喘减。继以桑杏汤加减,服六剂诸症已。
五、越婢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 克,石膏45~100 克,生姜9 克,炙甘草6 克,大枣
5 枚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亦同麻杏甘石汤,为外邪内热的治剂。但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较
弱,但有生姜大枣则健胃逐水的作用加强,余则大同小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 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
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注解:外邪而又水肿者谓风水。恶风、脉浮为外邪;一身尽肿为水气。续自
汗出无大热,与麻杏甘石汤证的汗出无大热者同。津液未至虚损故不渴,宜越婢
汤主之。
按:水气在表,法当发汗。但津液虚损者不可发汗,故《金匮要略》有“渴
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之戒。脉浮不渴,正是本方发汗的关键,后世
误于石膏治渴,而把脉浮不渴,改为脉浮而渴,大错。其实石膏除热并不一定渴,
口舌干而烦躁者即可用之。若真大渴欲饮,乃津液伤损之候,须合用人参方能有
济,详见白虎加人参汤条,互参自明。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对于风水是这
样说的:“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烦,恶风”。本条所述以续自汗出,故
骨节不疼。若无汗而疼烦,当属大青龙汤证,而不可与本方,须知。
【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
【验案】佟某,男性,63 岁,初诊日期:1965 年7 月6 日。因慢性肾炎住
某医院,治疗三月效果不佳,尿蛋白波动在(+)~(+++)之间,无奈要求
服中药治疗。四肢及颜面皆肿,皮肤灰黑,腹大脐平,近几日不能饮食,小便量
少,汗出不恶寒,苔白腻,脉沉细。此属水饮内停,外邪不解,郁久化热,为越
婢汤方证:
麻黄12 克,生姜10 克,大枣4 枚,生石膏45 克,炙甘草6 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小便即增多,喜进饮食,继服即余剂,浮肿、腹水消,
尿蛋白(—),病愈出院。
六、越婢加术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 克,石膏45~100 克,生姜9 克,炙甘草6 克,大枣
5 枚,白术12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于越婢汤加利小便逐湿痹的术,故治越婢汤证而小便不利或湿痹
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5 条: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注解:黄肿,指水肿微发黄色,为水因热蒸之象,不是黄疸。一身面目黄肿,
谓全身以及面目俱发黄肿。脉沉为里有水饮之应,小便不利则水不得排泄而外溢,
故令病水。假使小便频利,此亡津液,则只能病渴而不能病水。病水者越婢加术
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只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本
条的里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说的,亦即对风气相击的风水说的。风水可说是外因,
此则由于小便不利为内因,故以里水别之。注家改为皮水,值得考究。实践证明,
本方所主水肿证,亦以肾机能障碍而致者为多,对于肾炎患者的水肿和腹水屡试
皆验,尤其令人惊异者,不但水肿消除,即使肾炎本病亦得到彻底治愈。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3 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
之。
注解:就治里水这一点。则越婢加术汤和甘草麻黄汤均有应用的机会,但并
不同主一证,临证时宜依证选其一而用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
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注解】肉变色多汗谓肉极;痛引肩背不可以动转谓为厉风,下焦脚弱即脚
气一类病。
按:实践证明,越婢加术附汤治腰脚麻痹、下肢痿弱、以及关节疼痛而有水
气留滞者有验,故《千金方》所谓“厉风气,下焦脚弱”之治,宜越婢加术附汤
为是。然肉极之证宜本方可信。
【辨证要点】越婢加术汤用于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验案】宋某,男性,19 岁,病历号183376,1966 年3 月18 日初诊。半
月来发烧,服A.P.C 热不退,渐出现眼睑浮肿,经某医院检查尿蛋白洲、红血球
满视野,管型2?4,嘱住院治疗。因无钱,经人介绍而来门诊治疗。症见:头面
及四肢浮肿,头痛发热(T38~38.5℃),小便少,甚则一日一行,苔白腻,脉沉
滑。此属外寒里饮,治以解表利水,予越婢加术汤:
麻黄12 克,生姜10 克,大枣4 枚,炙甘草6 克,生石膏45 克,苍术12
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后,浮肿大减。尿量增多,三剂后肿全消。六剂后尿蛋白
减为+。因出现腰痛,合服柴胡桂枝干姜汤,不及一月尿蛋白即转为阴性。休息
一月即参加工作。1966 年12 月6 日复查尿常规全部正常。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 克,生姜9 克,炙甘草6 克,大枣5 枚,生石膏45~
100 克,半夏15 克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此于越婢汤更加逐饮下气的半夏,故治越婢汤证而有痰饮、咳逆上
气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3 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
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注解:热壅饮逆复兼外邪,故咳而上气,则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亦
邪逆气壅所致。脉浮大为外邪内热之应,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按:肺胀为病名,《金匮要略》曰:“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可见肺
胀即指上气咳逆、喘而躁急的证候。曾以本方用于咳逆喘急、目突如脱者,确实
有验。
【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验案】詹某,女性,39 岁,病历号132122,1964 年10 月12 日初诊。昨
晚受凉,咽痛,咳喘,喉中痰鸣,服氨茶碱两片喘稍缓解,但仍咳重,咳则两眼
发胀、头痛,自感呼吸不畅,苔白腻,脉浮弦。此属外寒内热而致肺气不降,治
以散寒清热,与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12 克,生石膏45 克,炙甘草6 克,大枣5 枚,半夏12 克,杏仁10
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喘减、咽痛、目胀、头痛己,继服二剂诸症皆消。
八、甘草麻黄汤方
【方剂组成】甘草6 克,麻黄12 克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一杯,温服,重覆汗出。不
汗再服。慎风寒。
【方解】此于麻黄汤去桂枝,杏仁,而增麻黄、甘草的用量,虽以发汗解表,
但无桂枝则不治身疼,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亦比较减弱。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3 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
之。
注解:见越婢加术汤方。
【辨证要点】浮肿表实无汗者。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6 克,炙甘草6 克,炮附子3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于甘草麻黄汤加附子,故治甘草麻黄汤证而陷于阴证者。麻黄只
取原量之半,亦以少阴病宜微发汗之因。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02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
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注解:少阴病、初得二三日的时期内,以不传里并发太阴病的里证为常,故
宜麻黄附子甘草微发汗以解表。
按:体弱或老年人若患伤寒或感冒,往往发作少阴病,以其在表的时间甚暂,
二三日后即常传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此所谓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而以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可见此二三日时纯属表证甚明。二三日后传里,而始有
里证,但不是说少阴病根本属里。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验案】许某,男性,47 岁,病历号3752,1978 年5 月4 日初诊。右头痛
两天,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苔薄白,
脉沉细,咽红多滤泡增生。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加
味:
麻黄10 克,制附子10 克,炙甘草6 克,川芎10 克
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
十、麻黄附子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9 克,炙甘草6 克,炮附子3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而增量麻黄,亦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
附子汤的关系同,亦只增一二味药用量而已,似无另立方名的必要,不过上方是
为少阴病微发汗,麻黄的用量须小;本方是为发散水气。麻黄的用量须大,制因
证异,岂可苟同,学制方者,宜留意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4 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
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注解:水肿的疾病,其脉沉小,则属少阴证。不沉小而浮,则为前述之水。
若形似肿而内无水者,则为气胀。水肿发汗即愈,脉沉小属少阴者,宜麻黄附子
汤;脉浮之风水者,宜杏子汤。
按:杏子汤未见,《金匮要略》注谓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医宗金鉴》
则谓甘草麻黄汤加杏仁。胡老认为若就风水的外证骨节疼痛。则以大青龙汤更较
合理。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6 克,细辛6 克,炮附子3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沦》第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
之。
注解:少阴病应以无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也不应沉,今既发热而脉又
沉,故谓反发热。脉沉者,沉为寒饮在里的脉应,此亦外邪内饮之证,故以麻黄
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均属少阴病无汗的治剂,若自汗出者,宜桂枝加附
子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读者可前后互参。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验案】唐某,女性,40 岁。病历号81486,1980 年l 月19 日初诊。哮喘
一年。经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经以三阳合病
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38 剂不效,据症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
背恶寒、但欲寐,脉沉弦细,苔白根腻,知为少阴病合并里饮。治以温散表寒兼
祛寒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 克,细辛6 克,炮附子6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鼻塞明显好转,头痛减,增加附子用量,经服二月多,
喘平。
十二、葛根汤方
【方剂组成】葛根12 克,麻黄9 克,桂枝6 克,生姜9 克,芍药6 克,炙
甘草6 克,大枣4 枚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
微汗。
【方解】此于桂枝加葛根汤更加麻黄,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则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今以无
汗,故以有麻黄的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32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解:既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阳明里证,因谓
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此宜以葛根汤主之。
按:下利而现太阳证,则病欲自表解,故发汗则愈,无汗表实者宜本方,自
汗表虚者宜桂枝汤,此证常见。宜注意。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读
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意思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必须有自下利者,才
可用葛根主之,而不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2 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无汗,小便不当少,今由于气上冲胸,水不得畅行于下,故
小便反少。牙关紧急不得语,已是为痉之渐,故谓欲作刚痉,宜以葛根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又曰:“太阳病,发热、无汗、
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本条即述刚痉的证治。葛根汤本治项背强几几,实即项
肌肉失和因致痉挛的证候。若此证严重时,则致背反张的痉病、故太阳病发热恶
寒无汗而痉者,当然须以本方主之。不过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论。由于
葛根汤清凉解肌,而且解毒,故疹痘诸疾于初期太阳病时,概以本方治之。依据
经验,外感咳喘须发汗者,以用本方的机会为多。尤其发热无汗而恶寒剧甚者,
不问项背急与否多属本方证。他如腰肌劳损,本无表证的明征,与本方治之屡验。
《神农本草经》谓葛根治诸痹、痉与痛,皆得之肌不和或均指为痹之属亦未可知。
【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验案】刘某,男性,49 岁,病历一号5294,1967 年7 月26 日初诊。背
疼一年,胸椎2~5 有压痛。经拍片证实胸椎8、9、11 骨质增生。曾经理疗不但
无效,而且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腰痛、腿疼,无奈找中医治疗。近症:腰背疼痛。
不能翻身,颈项发紧疼痛,不能向右转头,不能伏仰,苔白,脉沉。此属寒湿流
注项背,治以散寒祛湿,与葛根加苓术附汤:葛根12 克,麻黄10 克,桂枝10
克,生姜10 克,白芍10 克,大枣4 枚,茯苓10 克,苍术10 克,川附子10 克,
炙甘草6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疼即大减,增附子为12 克,又服三剂,头左右转动自如,
可以伏仰,深低头时仅微痛,晨起可以翻身。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葛根12 克,麻黄9 克,桂枝6 克,生姜9 克,芍药6 克,炙
甘草6 克,大枣4 枚,半夏12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于葛根汤加半夏,不异葛根汤与半夏汤的合力、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3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
之。
注解:此承“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一条而言,即是
说:若上述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而但呕者,则宜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按:如上述不下利而呕者,固宜本方主之,即使下利而呕者,亦可用本方主
之。
【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验案】任某,女性,21 岁,病历号49703,1965 年12 月21 日初诊。昨
天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疼、恶心欲呕、恶寒、并素有腹疼大便稀,脉浮数,
苔白。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的适应证,故与之:
葛根12 克,麻黄10 克,桂枝10 克,生姜10 克,白芍10 克,大枣4 枚,
炙甘草6 克,半夏12 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症大减,二剂症已。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方剂组成】葛根24 克,炙甘草6 克,黄芩9 克,黄连9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葛根解肌热于外,黄芩、黄连除烦热于内,三物合用有治下利的作
用。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治热壅内外,喘而汗出、下利不止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4 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
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注解:本太阳病桂枝汤证,医不用桂枝汤以解外,而用下药以攻里,遂使邪
热内陷而下利不止。脉促为表未解之应;喘而汗出为热蒸壅逆之征,宜以葛根黄
芩黄连汤主之。
【辨证要点】下利、汗出、不恶寒、脉浮数者。
【验案】彭某,女性、30 岁,病历号31221,1965 年8 月26 日初诊。前天
中午吃葡萄,晚上又受凉,今早感无力腿酸口渴,喝了四杯热茶即觉身热恶寒。
下午心烦汗出,腹痛腹泻三次,而来门诊,苔白腻,脉滑数寸浮。证属外内皆热
之下利,为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故与之;
葛根24 克,黄芩10 克,黄连9 克,炙甘草6 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腹痛腹泻减,三剂后证已。
【附】临床常用的葛根汤加味方:
(l)葛根加生石膏汤:即于葛根汤再加生石膏45~100 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者。
(2)葛根加桔梗汤:即于葛根汤加桔梗9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
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3)葛根加薏苡仁汤:即于葛根汤加薏苡仁15~3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
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
(4)葛根加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各10 克。煎服法同原方,治
葛根汤证而关节疼烦者。
(5)葛根加苓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术附汤再加茯苓10 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有茯苓证者。此和上方对于腰背拘急痛尤效,试用于脊髓炎
亦有良效。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5 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杏仁各3 克,大枣2
枚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
【方解】此取桂枝汤、麻黄汤各三分之一合之,故治二方的合并证而病情较
轻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3 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
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解:如疟状,谓如疟疾定时发寒热的形状。清便欲自可,即大便通调如常,
本条可分三段解释:①太阳病已经八九日,其人不呕,病还未传少阳;清便欲自
可,则亦未传阳明,只如疟状,一日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外邪已有欲
罢之象。脉微缓更为邪衰正复之候,故肯定此为欲愈也。②太阳病八九日,虽不
见少阳和阳明证,但脉微无热而恶寒者,此表里俱虚,已陷于阴证,应依据治阴
证的方法随证救之,不可更发汗、更一下、更吐也。③再就上之如疟状的欲愈证
言之,假如其面反有热色者,乃郁热在表还不能自解的为证,其人身痒,即是不
得小汗出的确证,宜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使小汗出即治。
按:恶寒为太阳病的要征,邪之轻重,往往验之于寒热或多或少,尤其脉微
缓,为邪衰正复之应。热多寒少见此脉,大都为病衰欲愈之兆。时发热汗出者,
为桂枝汤证,今虽时发热而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黄汤证,因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
之。
【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按:本方治痒、解表,主要能调和营卫驱邪外出。据此方义,临床常以桂枝
汤加荆防,治发热恶寒、身痒起疹者屡见良效。
【验案】房某,男性,43 岁,病历号117343,1965 年5 月24 日初诊。原
有慢性肝炎,近几天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时有寒热,苔
薄白,脉浮缓。此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与桂枝汤
加荆防:
桂枝10 克,白芍10 克,生姜10 克,大枣4 枚,荆芥10 克,防风10 克,
炙甘草6 克,白蒺藜10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身痒已。因有两胁痛、口苦等,与柴胡桂姜汤加味治之。
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3 克,桂枝6 克,芍药6 克,生姜6 克,炙甘草4 克,杏
仁3 克,大枣2 枚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取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之,故治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5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解:脉洪大,当是脉浮,若脉洪大为里热盛,如何可与桂枝汤?可能是白
虎加人参汤的脉洪大错乱在此。服桂枝汤不得法,而使大汗出,病必不解。脉浮
为病仍在外,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服之。
若其人形如疟,日再次发寒热者,此与上之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大致同,小汗
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十七、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3 克,大枣2 枚,生姜5 克,石
膏5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取桂枝汤二越婢汤一合之,故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7 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解:太阳病,还发热恶寒,但热多寒少而脉微弱,为外邪已衰,病有欲愈
之象,虽无汗,但体表己无充盈的津液,故谓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谓不可以麻
黄汤大发其汗的意思,宜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肌透表即治。
按:前麻黄汤条的阳气重和本条的此无阳,正好对照互几参,便不难理解阳
气是指什么。注家谓阳气重是阳热,实非。前者为津液充实于体表,故脉应之紧,
须以麻黄汤发其汗。而此为津液不足于外,故脉应之微弱,故宜本方轻以解之。
以上三方药量极轻,均为外邪还不了了的轻证而设,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
十八、大青龙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18 克,桂枝6 克,炙甘草6 克,杏仁6 克,生姜9 克,
大枣4 枚,生石膏45~100 克
【用法】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覆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
不得眠也。
【方解】此即桂枝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8 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
此为逆也。
注解:太阳中风,指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言。越婢汤证本续自汗出,今以并
发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而不得汗出,内热不能外越,
因而烦且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
阳中风本证。慎不可误与本方。与之则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
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 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
注解: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疼而
但重。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确审无少阴证者,则宜大青龙汤以发之。
按:本方为发水气的峻剂,但宜于阳热证而不宜于阴寒证。若水气而现少阴
证者,则宜麻黄附子汤,本方断不可用。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 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肿重
谓之溢饮”。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者,谓发汗以治溢饮的作用二方同,
但宜依证选一而用之,不是说二方主同一证。
按:重剧的肾炎,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但肿而
不烦躁者宜越婢加术汤。此方实治肾炎水肿的良方,适证用之百发百中言之并不
过分。
【辨证要点】桂枝扬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验案】刘某,女性,32 岁,病历号100382,1965 年3 月15 日初诊。五
年来浮肿、时常低烧,经检查诊为“慢性肾盂肾炎”、“胆道感染”。近症:面
目四肢皆肿,小便频而量少色黄,大便时干,干则浮肿甚。低烧时则恶寒、腹胀、
右胁痛、头晕心烦。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球(++)、红血球(++)、
上皮细胞(+)。脉浮微数。此属水气外郁肌肤,治以发汗以行水,与大青龙汤
加味:
麻黄18 克,桂枝10 克,生姜10 克,大枣4 枚,杏仁6 克,炙甘草6 克,
生石膏45 克,苍术12 克
结果:上药服30 余剂,头晕心烦减,面目浮肿减,午后仍低热,下肢浮肿
仍明显,继加减服用,或间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1965 年11 月7 日
复诊,右胁痛减,腹胀、头晕、心烦已,下肢浮肿轻微,体温正常,尿常规检查:
蛋白(-),脓球(-),白血球(0-1),红血球(l-3),上皮细胞(+)。
十九、文蛤汤方
【方剂组成】文蛤15 克,麻黄9 克,炙甘草9 克,生姜9 克,生石膏15
克,杏仁9 克,大枣4 枚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汗出即愈。
【方解】此为麻杏甘石汤与越婢汤合方,再加酸敛止渴的文蛤,故治麻杏甘
石汤与越婢汤的合并证而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9 条: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
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注解: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岂有再以文蛤汤发汗之理?文蛤汤当是文蛤
散之误。《伤寒论》五苓散条有服文蛤散,按其证应与文蛤汤。可能由于编写错
乱,宜更正之,另录《伤寒论》条文如下:
《伤寒论》第141 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
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汤);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注解:太阳病,本当汗以解之,而反以冷水噀其面,或灌其身则邪热被冷水
所却而不得去,虽暂觉轻快,但不久更烦热。由于水热相击,肉上粟起。里有热
故意欲饮,但胃有停水,故反不渴。与服文蛤汤先以解表,若服后烦热不差者,
为水停不行的关系,故与五苓散治之。
【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又见口渴明显者。
二十、小青龙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 克,五味子12
克,半夏15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驱外邪。半夏、干姜、细辛、五味
子逐寒饮以平咳喘,故此为外邪里饮而致咳喘的治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
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心下有水气,虽发汗而表不解;有外邪故发热;激动里饮故干呕而咳、
或喘;小便不利则少腹满;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别故或利;水气冲逆故或噎,
此宜小青龙汤主之。
按:表证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均须兼逐其水而表始得解。前于桂
枝剂已屡有说明,故不再赘。胃中有饮本无渴证,今谓或渴者。乃由于小便不利
所致,与五苓散证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读在小便不利、少腹满句之
后,而或喘者,宜接于发热而咳句,此以上为主证。或咳以下为客证。只若主证
在,不问客证有无均宜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41 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
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气冲饮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发热,胃有饮故不渴,宜以小青龙
汤主之。服汤后则饮去胃中干,故遂渴,此为服药有效之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 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倚息,即凭依于物呼吸之意。久有痰饮,复被风寒,因而咳逆呼吸困
难。以至倚息不得卧者。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 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上之,
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解:见大青龙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7 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
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注解:吐涎沫,指咳逆吐涎沫,暗示为小青龙汤证。而医反下之,故心下痞,
仍宜以本方先治其咳吐涎沫,涎沫止再以泻心汤治其心下痞。
按:涎沫即泡沫痰,为寒饮之候,本条当指咳吐涎沫,为外邪内饮的小青龙
汤证。若呕吐涎沫,则宜半夏干姜散;若头痛者,则宜吴茱萸汤,此均为胃有寒
饮而无外邪者。互参自明。
【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验案】何某,女性,30 岁,病历号74177,1965 年10 月22 日初诊。自
1954 年患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常咳逆倚息不得卧,近鼻塞流清涕,咳
吐黄白痰,怕冷,口干不思饮,苔白浮黄,脉细略数。证属外邪内饮之咳喘,治
以温化寒饮兼以解表,与小青龙汤:
麻黄10 克,桂枝10 克,白芍10 克,半夏12 克,干姜6 克,细辛6 克,五
味子10 克,炙甘草6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已能平卧而睡,咳喘显减而痰仍多。以原方服9 剂,喘
己。流清涕己。改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减,服一月而安。
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 克,五味子12
克,半夏15 克,石膏30~60 克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于小青龙汤加石膏,故治小青龙汤证而有烦热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4 条: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
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注解:咳喘脉浮,此为心下有水气而表不解的小青龙汤证。所不同者,只多
上气烦躁之证,故以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按:由本条可知,所谓肺胀。是除外邪内饮还必兼有热壅气逆的为患,以咳
而上气且烦躁者为其特征。上气者,即气冲逆上而不下之谓。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兼烦躁者。
【验案】王某,女性,31 岁,病历号102132,1964 年12 月12 日初诊。感
冒后引起咳喘已半月,经服汤药,咳喘向愈,但前天又受凉致咳喘加重,吐白痰
多,头痛恶寒,时胸闷心烦,口干不思饮,苔白根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而
热雍于上,治以解表化饮兼清热除烦,与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10 克,桂枝10 克,白芍10 克,半夏10 克,干姜6 克,细辛6 克,五
味子10 克,生石膏45 克,杏仁10 克,炙甘草6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咳喘减轻,继加减服四剂证已。
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
【方剂组成】射干9 克,麻黄12 克,生姜12 克,细辛9 克,紫菀9 克,冬
花9 克,五味子13 克,大枣3 枚,半夏15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
以利咽喉。麻黄、生姜发表散邪。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亦是外邪内饮
而致咳逆的治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同,而侧重于上气痰鸣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6 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
麻黄汤主之。
注解:水鸡,即青蛙。咳而上气,若咽喉痰鸣如水鸡声者,宜射干麻黄汤主
之。
按:气管炎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本方有良效。若口干或烦躁者宜更加石
膏。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验案】康某,男性,49 岁,1965 年12 月l 日初诊。1965 年脊柱骨折后
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近一周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咯
吐白粘痰,量多,头痛,背痛,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而
属射干麻黄汤证:
麻黄12 克,射干10 克,生姜12 克,大枣4 枚,紫莞10 克,冬花10 克,
细辛10 克,五味子10 克,半夏15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咳喘减,稍能平卧。因口渴明显,汗出较多,上方加生石
膏45 克,服七剂咳喘明显减轻,可以平卧。
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
【方剂组成】厚朴15 克,麻黄12 克,石膏30-60 克,杏仁15 克,半夏15
克,干姜6 克,细辛6 克,小麦30 克,五味子14 克
【用法】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再煎,温服。
【方解】此亦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剂,故主治亦相近似。加朴杏去桂芍,则
偏于治喘满,但用大量小麦,养正则有余,逐水则不足,故不能治溢饮。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8 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注解:咳而脉浮者,为病在表,故以厚朴麻黄汤主之。
按:此述脉而无证,过于简略,临证应以外邪内饮、咳逆喘满者用之为妥。
【辨证要点】咳喘胸满,脉浮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 克,生姜9 克,炙甘草6 克,大枣4 枚,麻黄6 克,细
辛6 克,炮附子3 克
【用法】先以水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煎,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
愈。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9 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
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解:《医宗金鉴》谓:“气分以下十六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本条自
知(即积术汤条)。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十三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
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此说可信,今照《医宗金鉴》气
分条文于下,供参考: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跌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
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
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
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
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以上词义费解,各家说法不一,亦难为据。窥其为证,则外有手足逆冷,身
冷骨痛、恶寒、麻痹,内有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若不外于荣卫外虚、寒邪
内客,以致痹痛胀满之证,以本方主之,未为不可。
【辨证要点】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6 克,生姜6 克,生梓白皮15 克,连翘6 克,炙甘草6
克,大枣4 枚,赤小豆30 克,杏仁6 克
【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内诸药煎,温服。
【方解】以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发表,而且安胃,复以生梓白皮、连翘、赤
小豆清热并亦驱湿,故治表实无汗、瘀热在里而发黄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62 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注解:伤寒无汗,热不得外越,合湿瘀于里者,身必发黄,宜以麻黄连翘赤
小豆汤主之。
按:黄疸初作,若无汗形似伤寒者,宜本方。若汗出形似中风者,宜桂枝加
黄芪。但表证已罢。当依证选用适方治之。
【辨证要点】表实无汗、或身黄、目黄、或身痒者。
【验案】尹某,男性,40 岁,病历号192297,1966 年3 月4 日初诊。近两
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
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
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6 克,连翘10 克,赤小豆30 克,桑白皮10 克,炙甘草6 克,大枣4
枚,生姜10 克,杏仁10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
癌,不及两月病逝。
二十六、续命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石膏、当归、杏仁各6 克,
川芎3 克
【用法】水煎温服,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
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方解】既用麻黄加石膏汤解外之邪,复以参姜归芎补内之虚,故治表不解
而中虚血少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
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注解:中风痱,即中风邪之意。身体不能自收持,即指肢体不遂言。冒昧,
即茫然无知的意思。
中风而致肢体不遂,语言不利、冒昧不知痛处,或身拘急不得转侧者,宜本
方治之。
按:上述有似今之脑血管病,但就方药言,治身痹痛有表证、和中虚血少或
当有效。脑血管病应用的机会不多,须慎用。
【辨证要点】中虚身痛或麻木者。
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2 克,芍药9 克,甘草6 克,麻黄6 克,生姜15 克,白
术15 克,知母12 克,防风12 克,炮附子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汤增桂姜、去大枣,另加麻黄、防风发汗解表,复用术附
以逐湿痹。知母以消下肢肿,故以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 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
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注解: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疼痛。身体尪赢,即言身体瘦之甚。脚肿如
脱,即言脚肿之甚。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此宜桂枝芍药知
母汤主之。
按:慢性关节炎下肢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
风湿热有奇效。又以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验案】徐某,男性,19 岁,病历号189520,l966 年2 月15 日初诊。左
足肿疼己五六年,近二年加重。经拍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现症:左足肿疼,
怕冷,走路则疼甚。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此属风寒湿客注关节,
治以发汗驱湿,与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10 克,白芍10 克,知母12 克,防风10 克,麻黄100 克,生姜12 克,
苍术12 克,川附子6 克,炙甘草6 克
结果:上药服七剂。左足跟疼减,走路后仍疼,休息后较冶疗前恢复快。增
川附子为9 克继服,一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
二十八、三黄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8 克,独活6 克,细辛3 克,黄芪3 克,黄芩5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既用麻黄、独活、细辛、黄芪发汗散邪,而解痹痛拘挛,复用黄芩
以除烦热,故此治历节疼痛、手足拘急,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
痛,烦热,心乱,恶寒,终日不欲饮食。
注解:由于中风而致手足拘急,一身关节俱疼、烦热、心乱、恶寒而不欲饮
食,本方治之。
【辨证要点】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二十九、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牡蛎12 克,麻黄12 克,甘草6 克,蜀漆9 克
【用法】先煮麻黄、蜀漆,去上沫,内诸药再煎,温服,若吐,勿再服。
【方解】此于甘草麻黄汤加牡蛎、蜀漆,故治甘草麻黄汤证胸腹悸动而有痰
饮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一):牡蛎汤,治牝疟(《外台秘要》方)。
注解:《金匮要略》曰:“疟多寒者,名曰牝疟”。古人以心为牝脏,心阳
为痰所阻,故多寒,因谓为牝疟。蜀漆逐痰,为治牝疟的要药。不须发汗者,宜
蜀漆散,须发汗者,宜本方。
【辨证要点】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疼者。
三十、麻黄升麻汤方
【方剂组成】麻黄8 克,升麻4 克,当归4 克,知母3 克,黄芩3 克,萎蕤
3 克,芍药1 克,天门冬1 克,桂枝1 克,茯苓1 克,炙甘草1 克,生石膏1 克,
白术1 克,干姜1 克
【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煎,温服,汗出愈。
【方解】既用麻黄、升麻、桂枝发汗以解表,又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
温中利水以止泄;既以黄芩、知母、石膏除热去烦,又以白芍、当归、萎蕤、天
冬益血滋津,故此为表里不解,寒热虚实交错的治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7 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
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注解:伤寒六七日,表还未解,而医大下之,因虚其里,故寸脉沉迟,手足
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复以邪热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利、唾脓
血。正虚邪盛,表里俱困,已属误下的坏病,救表救里,补虚攻邪,颇难措手,
故谓难治,亦只有随证用药,如本方主之。
【辨证要点】伤寒表里不解,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泄、手足逆冷、
脉沉迟者。
三十一、升麻鳖甲汤万
【方剂组成】升麻18 克,当归9 克,蜀椒9 克(炒,去汗),甘草18 克,
鳖甲手掌大一片,雄黄5 克(研)
【用法】用水四杯,煮取一杯,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方解】升麻伍以蜀椒解肌致汗,伍以甘草解百毒,并治咽痛。复用鳖甲、
当归和血驱痛,用雄黄攻肿毒痈脓,故此治疫证咽喉痛而有痈脓或瘀血之变者。
此非麻黄剂,因亦透表取汗,故附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4 条: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
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注解:面赤斑斑如锦纹,谓面色红赤而有斑纹。阳毒即指面赤斑斑如锦纹,
咽喉痛而吐脓血者。从“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观之,可知是一种猛烈的急性
传染病,古人谓时疫者是也,治之宜本方。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5 条: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
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注解:身痛如被杖,谓身体疼痛剧烈,如被杖刑那样难于忍受。阴毒即指面
目青,身体如被杖、咽喉痛不吐脓血者,亦是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本方去
雄黄蜀椒主之。
按:面色赤为阳气拂郁在表,因谓阳毒;面目青则邪在内,因谓阴毒,阴毒
不宜汗,故去蜀椒,因不吐脓血,故去雄黄。
第三章·承气汤类方
一、大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12 克,厚朴18 克,枳实9 克,芒硝18 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六杯煮二物,取三杯,内大黄再煎取一杯,去滓,内芒硝,更
上火上一二沸。温服,得下勿再服。
【方解】大黄缓下,芒硝软坚,二药合用攻下颇峻,复佐以消胀破结的厚朴、
枳实,则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实、大热、大满、以至塞而不利、
或闭而不通者,均得攻而克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08 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注解:潮热,谓其热如潮,势甚汹涌,一身如蒸,无处不热之意。本条可分
以下三段解之。①脉迟,为不及脉,常主寒主虚。今阳明病脉迟,故虽汗出不恶
寒。阳明病的外证已显,但其人仍必有身重短气等外湿内饮的为证,当然还不可
以议下。②若汗出不恶寒,其人腹满而喘,并有潮热者,则脉迟不外由于里实气
血受阻的结果,乃肯定外欲解可攻里也。若手足亦不断汗出,更是大便成硬的确
候,则宜大承气主之。③若汗出不恶寒、其热不潮,则里热不实,不可与承气汤
以攻之,即便腹大满而不通者,亦只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慎不可使之大泄
下。
按:水火不相容,水盛则火欲息,火盛则水欲绝。阳明病法多汗,即热极于
里,津液外亡之象。表有湿则身重,里有饮则短气,其热还不甚,里尚不实甚明,
此时何得妄攻?由于脉迟属不及,一般主寒主虚,不过里实极者,则血气受阻,
而脉亦迟,故阳明病脉迟,首宜当心其虚。虽汗出不恶寒者,明是不可妄攻的否
定语气。其身必重、短气,即不可妄攻的可能见证。后之大承气汤主之,当无此
证,读者多连读下去,而把身重、短气亦说成大承汤的适应证,实属大错。试看
书中论身重的条文很多,而无一可下者,尤其《伤寒论》第219、221 两条所论
与此很相似(见白虎汤条和栀子豉汤条)。但均禁下,古文词义简奥,不易理解,
因不避词费,细释如上,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09 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人腹中,
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
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
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注解:燥屎即硬便,矢气即放屁。有潮热为里实的确候,故阳明病潮热,若
大便微硬者,即可与大承气汤以攻之;便不硬者,则不可与之。假如不大便已六
七日,而无其他证候足以证明大便之硬否,可先与小承气汤,服后不大便而转矢
气者,即为有燥屎的确据,便可与大承气汤;若服小承气汤后不转矢气,则必下
初头硬后必溏的大便,这种情况是不可与大承气汤的。如果不经试服小承气汤,
而误以大承气汤攻之,则必致腹胀满而哕、不能食的里虚证。虚欲饮水自救,但
胃气虚与水则不受。其后发热者,谓服小承气汤,泄下先硬后溏的大便,潮热即
已,但以后又复发潮热的意思。此必大便又硬而少也,仍宜小承气汤以和之。当
然服小承气汤后不大便,则可与大承气汤。若不能转矢气,慎不可与大承气汤以
攻之。
按:阳明病潮热,为里实可下之候,但以什么药下之,还须进行方证之辨。
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尤其不可轻试。有潮热,同时见大便硬结者,为大承气汤
的适应证。上条的手足濈然汗出,为大便硬的征候之一。而本条则无大便硬的明
确征候,但潮热和六七日不大便,有可能为大便硬结,因出小承气汤试之一法。
不过若潮热、不大便,即实系先干后溏者,亦小承气汤证,若试与大便硬的大承
汤证,只能使之转矢气,当然无效,但亦无害,而后再与大承气汤则最妥当不过,
故于大小承气汤疑似之证,先与小承气汤亦可看成定法,虽说试之,实即治之,
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12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
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
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
一服利,则止后服。
注解:太阳伤寒,法当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故病不解,邪热乘吐下
之虚而陷于里,因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而不恶寒,则
外已解,可攻里也。独语如见鬼状,即谵语之甚者。潮热而谵语、大便已硬,为
大承气汤证。证之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即捻衣襟、摸床沿。惕而不安,
即无故恐怖而不安。此皆意识模糊、生机欲息的形象。气将脱则微喘,精欲竭则
直视。脉弦属太过主实,故还可与大承气汤背城一战而望生。脉涩属不及主血少、
邪实正虚,已难于攻治,故不免于死。
若上述之轻微者,只发潮而谵语,则无关于生死大事,不过里实热结,宜攻
而已,大承气汤主之。若服后得快利,则止后服。
《伤寒论》第212 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
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注解:谵语有潮热,为热实于里、大便成硬的确征。胃有热当能食,今反不
能食者,乃里实更甚,即胃中亦燥结的宿食关系。若其人能食,则胃中无燥结只
大便成硬耳,但均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17 条: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
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汗出多则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必结,谵语即里有燥屎的确候。此为风
也,谓此为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病者,燥屎当下,但须太阳证罢乃可下之。若下之
早,则使外邪尽陷于里,势必加甚其语言错乱。表邪里实,即是说表邪内陷则表
已虚,邪并于里,则里益实,比较原证更重一等,但下之均当愈,宜大承气汤。
按:汗越于外,则津液竭于里,若复热实,燥结至速。谵语即有燥屎之候,
故不可轻视,一俟表解,即须大承气汤下之。阳明病不怕证实,最虑津虚。后有
发热汗出的急下证,意即在此,可互参。
《伤寒论》第220 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
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二阳并病,指太阳阳明并病言,若太阳病证已罢,但发潮热、手足漐
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证已极明显,故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238 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注解:阳明病下之后,遗热未除,故心中懊憹而烦,若里有燥屎,腹当硬满
而拒按,则仍可攻之。若只微满,大便初头硬,后必溏,为栀子豉汤的虚烦证,
则不可攻之。如确审其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下之。
按:心中懊憹而烦为栀子豉汤和大承气汤的共有证,其主要区分即在虚满与
实满,此腹诊之所以必知者。
《伤寒论》第239 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
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注解:胃肠中干,大便成硬,欲行难通,故绕脐痛而烦躁。欲行暂止则痛与
烦亦暂止,时休时作,故谓发作有时,此亦有燥屎的确候,言外宜大承气汤攻之。
《伤寒论》第240 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
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见桂枝汤条。
按:此只日晡所发热而脉实,又何须大承气汤的猛攻?殊不知方发汗汗出即
转属阳明,其病传变迅急,来势猛恶可见,于此正在变化莫测之际,当头痛击,
亦正其时。医家不只要知常规,更要知随机应变,可与后之急下诸条互参自明。
《伤寒论》第241 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
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注解:大下以后,又六七日不大便,而原有的烦未解,并腹满且痛,此仍为
有燥屎之证。其所以大下之后而还有燥屎者,因其人本有宿食下而未尽的缘故,
宜大承气汤再下之。
按:此即承前之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条,而重申
攻毒务尽之义。
《伤寒论》第242 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
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注解:小便不利,则大便当溏,今以里热盛实,边结边流,因致大便乍难乍
易。虽外时有微热,但其人喘冒不能卧,显系实热自里迫上的征候,因断言谓此
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51 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
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
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无太阳柴胡证,谓无太阳表证和少阳柴胡证。今烦躁而心下硬,并四
五日不大便,里实的征候已显,况能食,更是多热无寒确征,似可以议下了,但
以脉弱,心下硬,亦可能是胃虚,以是可少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可略安其烦躁,
进行观察至六日,还不大便,己可证其非虚,故可增与小承气汤一升;延至六七
日仍不大便,虽不能食,有似实结已甚,但若小便少者,大便仍初硬后溏,未定
成硬,不可攻之;若不慎而攻之,则使溏泄不已。必须小便利,则屎定成硬。乃
可攻之,攻之宜大承气汤。
按:本条的脉弱和首条的脉迟,均属不及的一类脉,阳明病见之,必须精心
观察,慎重用药,尤其脉弱而伴心下硬,更当考虑胃虚,即有一二实候,不可妄
试攻下。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再与一升。用药何等慎重,
四五日、至六七日,观察何等周详。治大病难,治疑难病更难。病家急躁,医者
粗心未有不败事者。条文中虽未说四五日未大便,然据六七日不大便一语,则四
五日至六七日未大便自在言外。古文简炼,读者应细体会。
《伤寒论》第252 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
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目中不了了,谓视物不明的意思。睛不和,谓睛昏暗而不光泽的意思。
伤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并无其他明显的表证和里证,
而只大便难,身微热,但此为热实于里的险恶证候。外迫虽微而上攻甚烈,病势
猛剧,缓必无及,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伤寒表证突然而罢,里实证候不待形成即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精
气欲竭的险恶征候。传变急剧,大有不可终日之势,哪容“只大便难而身微热”
再行观望之理,应急釜底抽薪,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伤寒论》第253 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阳明病,若发热而汗多不已者,此热盛蒸腾于里,津液欲竭于外之象。
宜急下热以救津,缓则无及,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4 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发汗而病不解,马上传里腹满痛,传变如此迅速猛恶,稍缓则险证蜂
起,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以上三条,均以病情猛恶而行应急制变之治,看似不重,稍有延误,祸
变立至,学者宜仔细玩味而熟记。
《伤寒论》第255 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此承上条言,虽已下之,则腹满不减,即有所减亦微不足道,病未尽
去,故还应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6 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
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脉滑而数,主里有实热,故下利脉滑数,当有宿食,宜以大承气汤下
之。
按:古人以为阳明属土,少阳属木,阳明与少阳合病则呈木克土,故必下利。
此和后之“脉不负”以下一段文字,均属五行推理,这里从略。
《伤寒论》第320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
气汤。
注解:少阴病,津血本虚,若传阳明,则燥结异常迅速。口燥咽干,己有热
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1 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自利清水,色纯青,谓所下皆青色秽浊的水样便。热结于里,故心下
必痛,此即《温疫论》所谓为热结旁流者是也。边下清水,边实结心下,热亢津
亡,灾祸立至。口干燥者,已见其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以上所述常见于温疫症,病势猛恶,初得即致人于沉昏不起,形似少阴
病的但欲寐,因以少阴病冠之,其实为热实于里的阳明病。我(胡老)年轻时,
一日正在睡中,突然身如倒,昏冒不知所以。初以为梦,嗣后以腹痛欲便,乃知
已病。遂下利黑水样便二三次,臭恶异常,以后即沉昏不省人事,家人惶恐,乃
请西医注射药针,天明头脑稍清,但口干舌燥、腹满痛不休,因服大承气加甘草
汤得快下乃安,以所患与本条论述颇相似,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322 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
气汤。
注解:腹胀、不大便,已属里实可下之证,况由少阴病传来,须虑其津液枯
竭而致虚,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津液虚损则易致热实,热实更易致津液枯虚,虚实相搏,则虚者益虚,
实者益实,正虚病实,将难任药矣。故少阴入阳明略见其端,即宜急下。以上三
条,除自利清水一条外,其余二条皆少阴病传变为阳明病者,不可不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3 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
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注解:口噤,即牙关紧闭。卧不着席,谓背弓反张,仰卧则背不着于席。齘
齿,即上下齿相切意。
热壅于里则胸满、津燥、筋急因致痉。口噤以下为痉之剧烈状,此可与大承
气汤以下其热。
按:破伤风多见此证,宜注意。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1 条: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脉浮大主热盛,而涩主血少。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宿食实于里
则发热,荣卫源绝则血少,故脉应之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涩而微也,宿食
当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2 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脉数而滑者,为热实于里之应,故知此为有宿食,宜大承气汤下之即
愈。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3 条: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
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下利一般多能食,里有宿食则不能食,此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噤口痢多由于有宿食者,宜注意。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7 条: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下利而脉不微弱,而三部皆平,为不虚偏实之候。按之心下坚,显系
边流边结之证,故当急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8 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
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脉迟主寒,但里实甚者则脉亦迟,今迟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热
实甚明,故下利见此脉,则知为里实所致,实不去则利不止,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9 条: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
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下利,虚人最甚,脉当微弱,今脉反滑为里实之应,故谓当有所去,
须下其实乃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40 条: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
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此即所谓休息痢,因初病时未能驱尽病毒,故至时复发,当下尽其毒,
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 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
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
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
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
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
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见小柴胡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6 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
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
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注解:产后七八日,既无太阳表证而少腹坚且痛,其为恶露结滞不去甚明,
更审其人不大便、烦躁发热,尤其倍于日晡时,而脉微实不食,食则谵语,一派
里实的证候,至夜即愈亦有别于一般的瘀证,以是知为热实于里,因使恶露结于
少腹而不去也,故宜大承气汤主之。
按:产后恶露不尽,一般不宜大承气汤,但由于热实而致恶露结而不去者,
又非此不治,不可不知,关键所在,须辨方证。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可知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但热实达至一定高
度,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燥屎
宿食虽属本方应用的指标,但不是应用本方的目的。以上所述,在不同情况而有
不同的证候,必须熟记。尤其应变急下各条,更要心中有数。若谓大承气汤法即
泄下,所治不外大实,大热、大满云云,而于具体适应证毫无所知,敢断言其动
手便错。今就其方证的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验案】李某,女性,65 岁,延庆康庄公社巡诊病人。1965 年11 月10 日
初诊。患左半身不遂10 天,服镇肝熄风等药不效。近症:头晕头热,汗出烦躁,
时有谵语,大便五日未行,苔黄腻少津,脉弦滑。血压260/160 毫米汞柱。证属
里实热盛,治以急下去实清热,与大承气汤:
大黄12 克(后下),厚朴18 克,枳实12 克,芒硝15 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通二次,诸症大减,血压降为150/100 毫米汞柱。
改投大柴胡汤加减继服调理。
二、小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12 克,厚朴9 克,枳实9 克
【用法】水煎温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再服之。若更衣者,勿再服。
按:原方大黄量为18 克,以上为经验常用量。
【方解】既去攻坚除热的芒硝,又减消胀行气的厚朴,虽亦属里实的下剂,
但较大承气汤则显有不及,故谓之小承气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08 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注解:见大承气汤条。
《伤寒论》第209 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人腹中,
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
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哮,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
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注解:见大承气汤条。
《伤寒论》213 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注解:阳明病,以其人多汗,因使津液大量外出,胃中水分被夺则必燥,大
便因硬,硬则谵语,宜小承气主之。若一服谵语,即不要再服。
按:此只由于汗出多,则使胃中燥、大便硬而谵语,既不发热,更无潮热,
故不宜大承气汤而宜本方。宜与大承气汤条互参细研。
《伤寒论》第214 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
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注解:前于大承气条,既有阳明谵语、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
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主之。又有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本条所述无论证或脉,均宜大承气汤甚明,而谓小承气汤
主之,已属可疑,而因与承气汤一升以下条文,尤其不可理解,其中必有错乱,
故不释。
《伤寒论》第250 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
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注解:吐下、发汗均足以亡失津液,胃中干,故微烦。而小便数,益使胃肠
枯燥,因致大便硬结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和其胃即愈。
按:此亦由于津液亡失而致大便硬,里热不剧,故只微烦而无谵语,虽小便
数,屎成硬,亦不宜大承气汤的猛攻,而宜本方和之使愈。
《伤寒论》第251 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
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
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见大承气汤条。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41 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
主之。
注解:谵语为里实燥屎之候,下利而谵语,故肯定为有燥屎,宜小承气汤主
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附方(一):《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
通,哕数谵语。
注解:胃气不得行于下,而逆于上则秽;里有燥屎则谵语。此以大便不通而
使秽数,故宜小承气汤治之。
按:论中谓“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本条所
述即属后之不利者。
【辨证要点】阳明病,胃中燥、大便硬、而无潮热者。
三、调胃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10 克,炙甘草6 克,芒硝12 克(分冲)
【用法】水煎大黄、甘草,汤成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令沸,温服。
按:原量大黄、芒硝较重,以上为经验常用量。
【方解】此于大承气汤去消胀行气的枳实、厚朴,而加安中缓急的甘草,既
不足以消胀去满,又缓硝黄的急下,故以调胃名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9 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
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
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见甘草干姜汤条。
《伤寒论》第70 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注解:发汗表解身和,则不应发热或恶寒。若无热而恶寒者,是已陷于阴虚
证;若不恶寒但热者,则已传为里实的阳明病,此当和其胃气,宜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第94 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
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解:脉浮取以候卫,沉取以候营,浮沉无所偏胜即脉阴阳俱停,乃营卫自
调之象。太阳病虽还未解,但脉阴阳俱停,阴阳自和可知,法当振栗汗出而自解。
但阳脉微者,即脉浮而较微者,为卫不和于外,应责在表,故宜先汗出而解(言
外宜桂枝以发汗)。但阴脉微者,即脉沉而较微者,为营不和于内,应责在里,
故须下之而解,宜调胃承气汤。
按:太阳病不解,暗示经过汗吐下等治疗而病还不解之意。《伤寒论》曰: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和者必自愈。”脉阴阳俱停,
即阴阳自和的脉应。必先振栗汗出而解,即自愈前的战汗,所谓瞑眩者是也。阳
脉微者,即浮而弱之脉,阴脉微者,即沉而弱之脉。《金匮要略》曰:“卫缓则
为中风,营缓则为亡血”,与此阳微阴微的脉法同,亡血由于胃中燥,与调胃承
气汤亦下热救阴之治。
《伤寒论》第105 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
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解:过经,指病已由太阳过入阳明的意思。伤寒已十三日不解,则传入阳
明而谵语,此里有热也,当以调胃承气汤下之。小便利者,则大便当硬,今反下
利,而脉调和者,当是医以丸药下之非法的治疗所致。若转变为太阴病自下利者,
则脉当微厥,但今脉反和,此非自下利,而是丸药所致甚明,虽下利还谵语,而
脉调和,肯定是里实未去也,故仍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第123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
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
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注解:温与愠古通用,温温即烦恼之意。太阳病十余日,病已去表内传。心
下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而胸中痛,颇似少阳柴胡证。但柴胡证当胸满大便不溏,
今大便反溏而腹微满,知非柴胡证。若先此时服过极吐下药,因使胃不和者,可
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则属里虚不可与之。但欲呕、胸中痛、大便微溏,而
非柴胡证,因心下温温欲吐,为吐后胃不和的内烦证,故知非柴胡证,而由于极
吐下也。
按:极吐下药,暗示为剧烈吐下的巴豆剂。吐后胃不和,少与调胃承气汤即
治,须知。
《伤寒论》第207 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注解:阳明病,未经吐下,而心烦者,则属实烦,可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第248 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
承气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三日,虽发汗而病不解,且反蒸蒸发热者,此热属胃,宜调胃
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第249 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注解:吐后腹胀满,因吐而胃不和也,可与调胃承气汤。
【辨证要点】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
【验案】刘某,女性,27 岁,病历号161328,1965 年6 月4 日初诊。发热
头痛一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吐,
口干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三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体温
38℃。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与调胃承气汤:
大黄10 克,炙甘草6 克,芒硝12 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一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
硝,诸证基本消失。
按:三承气汤,虽均属阳明病的泻下剂,但调胃承气汤长于下热,而治满不
足;小承气汤长于治满,而下热不足;大承气汤既下热又除满。
四、大黄甘草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9 克,炙甘草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大黄缓下,甘草缓急,二药合用,故治大便难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7 条: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注解:大便不利,胃热上壅,故食已即吐,宜大黄甘草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大便难而急迫者。
五、厚朴三物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9 克,厚朴18 克,枳实11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小承气汤增厚朴、枳实的用量,故治小承气汤证而胀满较剧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1 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注解:腹满痛,大便不通,宜厚朴三物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6 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注解:厚朴大黄汤即厚朴三物汤的别名,支饮上迫而胸胀满者,三物厚朴汤
主之。
按:由本条所述,可见厚朴、枳实有驱除食毒和水毒的作用。
【辨证要点】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
六、厚朴七物汤方
【方剂组成】厚朴15 克,枳实9 克,大黄6 克,桂枝5 克,生姜9 克,大
枣3 枚,甘草6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腹满寒病宿食病》第9 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
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注解:脉浮而数为病在表,腹满为在里。发热为表里共有证,此亦太阳阳明
合病或并病之属,故宜厚朴七物汤主之。
按:发热脉浮数而不恶寒,已属可下证,以腹满,尤其上腹满故用本方。此
可与“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互参(见抵当汤条)。
【辨证要点】发热腹满,大便干结者。
七、麻子仁丸方
【方剂组成】麻子仁30 克,芍药24 克,枳实24 克,大黄18 克,厚朴24
克,杏仁18 克
【用法】以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 丸,日三服,渐加,以知
为度。
【方解】此于小承气加润下的麻仁、杏仁、芍药等物,和蜜为丸,安中缓下,
使正不伤。习惯性或老人便秘、及虚人里有积滞者宜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47 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
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注解:趺阳为足阳明胃经之脉,古人用以候胃。脉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
故谓浮则胃气强。涩主津液虚,小便数则耗伤津液,故谓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
亦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古人谓脾为胃运输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
则脾的功能受到制约,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辨证要点】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验案】李某,男性,59 岁,病历号61448,初诊日期1965 年2 月18 日。
感冒两周经服药治愈,唯胸胁闷满,纳差,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苔白,脉弦
细。肝下缘肋下1cm,轻微压痛。此属脾弱兼阳明内结,与麻仁丸,早晚各一丸。
结果;服一日大便即通,继服无所苦。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
一、白虎汤方
【方剂组成】知母18 克,生石膏45-100 克,炙甘草6 克,粳米30 克
【用法】以上四味,水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甘草、粳米安中养正。此治热用寒,而不为
寒伤的良法。
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
则无效。《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6 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注解:《金匮玉函经》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
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
的。若就表热里寒的为证言,则宜白通汤。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若就脉
浮滑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
《伤寒论》第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
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
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面垢,即面不光泽。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
于里;身重难以转侧则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谓为三阳合病。热
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
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若上证自汗出者,则宜白虎汤主之。
按:此虽谓为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
汗固不可,下之亦逆,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 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注解: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验案】冯某,女性,25 岁,门诊病例,1967 年7 月20 日初诊。高烧已二
十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菌素治疗均无效。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
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因高烧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望其面黄无华,消
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T39.7℃,苔薄少,舌质红降,脉滑
数。证属阳明里热,津液大伤,治以清热救里,与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90 克,知母18 克,粳米30 克,炙甘草6 克,生地24 克,麦冬24
克,生牡蛎15 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热降为38℃左右,但晚上偶有39℃。因出现恶心、纳
差、喜凉,喜吃西瓜,故改服小柴胡加石膏汤(生石膏每用60-90 克),药后热
平,诸证消,共服11 剂,颈部淋巴结亦全消失。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知母18 克,石膏60~100 克,炙甘草6 克,粳米30 克,人参
9 克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热伤津液,若白虎汤证,津液耗损较甚,以至渴欲饮水者,因加人
参安中以滋液。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6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服桂枝汤以微似汗出者佳,若服之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则病必不除。
由于大量亡失体液,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热盛津虚之应,故以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168 条: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
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脉经》、《千金方》均于伤寒后无“病”字,可从。伤寒法当发汗,
误施吐下,津液大伤,邪变内陷,因致热结于里。但时时恶风,则外邪还不了了,
故谓为表里俱热。大渴、舌上干燥而烦,为津虚热盛之候。欲饮水数升,更见思
水自救之情,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169 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注解:无大热,指身热不大,并非无热之谓。口燥渴、心烦为热盛伤津之征。
里热甚者,则背反微恶寒,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热实于里,势必迫于外,而身蒸蒸发潮热,为可下证候。无大热谓身热
虽然而未至潮热之大,故宜石膏之配剂以清热,而不宜承气辈以攻实也。又热盛
于里者,亦常有恶风寒的自觉证,若上条的时时恶风和本条的背微恶寒均属之。
《伤寒论》第170 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若表不解者,为麻黄汤证,当然不可与白虎汤,
尤其加人参的本方更非所宜自在言外。若渴欲饮水,并确知其无表证者,则宜白
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由本条的说明,可见以上二条的时恶风和背微恶寒均非表不解的征候甚
明。
《伤寒论》第222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
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
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
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此亦表里俱热的三阳合病。脉浮紧属太阳;咽燥口苦属少阳;腹满而
喘以下概属阳明。由于阳明的征候独显,因以阳明病冒之。不过身重为有湿郁、
里虽热而未实,乃白虎汤证,而不可汗下,若误发其汗,重亡津液,则胃中干、
大便硬,其人必躁烦心乱而谵语。若烧针使汗更属逆治,因火助热,其人必惊惧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胃本不实,必因误下而空虚,则客热邪气乘其虚上动于膈。
若心中懊憹,舌上苔者,为虚热上犯之证,宜栀子豉汤主之。
若下之后,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则热仍盛而津已虚,故宜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若下之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此水停不行,郁热不除之证,
故宜猪苓汤主之。
按:此与白虎汤条的三阳合病,均属表里俱热的温病,只宜白虎汤辈以清热,
汗下烧针俱属逆治。本条虽亦论及发汗和烧针误治后的变证,但重点在误下,因
其形近阳明病的里实证,医者最易弄错,故于前二者均未出方。不过误下后的变
证,亦不只限于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猪苓汤方证三者而已,由于此
三者均主烦热,为示其应用的鉴别法,因并出此。概言之,栀子豉汤证以烦为主,
突出的反映为心中懊憹而不渴;白虎加人参汤证与猪苓汤证,虽均渴欲饮水,但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渴,由于热盛津枯,故口舌干燥;而猪苓汤证之渴,由于水停
不化,故小便不利,是亦不难区别。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6 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
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暍即中暑的病名,其状有似表热证,故以太阳中热者冒者。其实身热
汗自出,纯属里热。恶寒是因热极汗大泄、腠理开的关系。热盛津伤而致口渴,
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许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归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谓石膏治渴,
这种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试观白虎汤各条,无一渴
证。而白虎加人参各条,无一不渴者,可见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胃为水谷之
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为治津枯而渴的要药。至于石膏,功在除热。口
舌干燥即其应用的主要证状。
【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验案】刘某,女性,50 岁,病历号66635,1965 年7 月10 日初诊。因天
热汗出,晚上睡着后受凉,咋天早起即感两腿酸痛、头晕身重、口渴无汗,自服
A.P.C 一片,1 小时后大汗不止,而仍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自感口如含火炭,
苔白,脉滑数。证属阳明病热盛津伤,治以清热生津。与白虎加人参汤:
生石膏60 克,知母15 克,炙甘草6 克,粳米30 克,生晒白人参9 克
结果:服一剂汗止,渴减、热退,再一剂诸证已。
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
一、下瘀血汤方
【方剂组成】大黄27 克,桃仁20 枚,蟅虫20 枚,(熬,去足)
【用法】研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杯煎一丸,取半杯,顿服之,新血下
如豚肝。
按:新血当是干血,若新血如何能像豚肝?条文亦谓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可
能传抄有误。
【方解】蟅虫咸寒,《神农本草经》谓治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可见为一
有力的驱瘀药,并有治瘀血性的腹痛作用。合桃仁、大黄,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证
腹痛而大便不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5 条: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
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注解:产后腹痛,多属于气血郁滞,一般与枳实芍药散即治,如果服后不愈
者,此为干瘀血固着于脐下不去的关系,宜以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血不利者,
谓本方亦主经闭而腹痛者。
按:本方所主腹痛在脐下,而且非常敏感,甚则手不可近,宜注意。
【辨证要点】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验案】杨某,女性,30 岁。时在北京解放前夕,因久病卧床不起,家中
一贫如洗,邻人怜之,请义诊之。望其骨瘦如柴,面色灰黑,少腹硬满而痛,大
便一周未行,舌紫暗,苔黄褐、脉沉弦,知其为干血停聚少腹,治当急下其瘀血,
与下瘀血汤加味:
大黄15 克,桃仁10 克,蟅虫6 克,麝香少许
结果:因其家境贫寒,麝香只找来一点,令其用纱布包裹,汤药煎成,把布
包在汤中一蘸,仍留下次用。服一剂,大便泻下黑紫粪便及黑水一大盆,继服血
腑逐瘀汤加减、桂枝茯苓丸加减,一月后面色变白变胖,如换一人。
二、桃核承气汤方
【方剂组成】桃仁9 克,大黄12 克,桂枝6 克,炙甘草6 克,芒硝6 克(分
二煎)
【用法】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上微沸,温服。
【方解】此于调胃承气汤加驱瘀血的桃仁、和治气冲的桂枝,故治调胃承气
汤方证气上冲,而有瘀血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6 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
核承气汤。
注解:热结膀胱,即指热和血结于膀胱所在的部位。“急”即胀满之意。
“结”即结实之意,少腹急结,谓小腹有自他觉的硬满证候。太阳病不解,常传
里为胃家实的里实证,然亦有热结于膀胱部位的瘀血证,瘀恶之气上犯头脑,故
其人如狂,若其血自下则亦常自解,故谓下者愈。假如血不自下,或虽下而不尽,
势须以本方攻之。不过太阳证不罢者,还不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后,但小腹
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按:据本条其人如狂的说明,则精神病、神经系统疾患有由于瘀血所致者,
宜注意。又据证合用柴胡剂效果更好。
【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验案】段某,女性,14 岁,病历号173651,1965 年10 月4 日初诊。于
64 年3 月月经初潮,但后来未再来潮。今年4 月23 日发四肢抽搐、昏厥,近来
发作频繁。每发作前厌食,右上腹痛、胸闷,当有气自腹向上冲时即发抽搐及昏
厥,时伴呼吸急迫、大声喧喊,口苦便干,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瘀血阻滞、郁
久化热,治以祛瘀清热,与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
柴胡12 克,白芍10 克,枳实10 克,生姜10 克,大枣4 枚,半夏12 克,
大黄6 克,桃仁10 克,桂枝1Q 克,炙甘草6 克,黄芩10 克,芒硝10 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三剂,右上腹痛、胸闷未作,抽搐也来发,据证改服小柴胡汤
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调理三月诸证已,月经来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