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地区湖泊水系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

 RK588 2016-06-18
原创 2016-06-14 于革  等 赛博古

郑州地区除了人造水库外,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然湖泊。然而,历史史籍提供了大量不同时期的湖泊记录。《禹贡》是一部经典地理著作,荥泽就是《禹贡》记载的在郑州地区历史湖泊之一。尽管它早在三千年前已经因干涸而消失,还是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些历史文献中常常提到“荥泽”,隋文帝时在郑州地区还设立过以该湖为名的荥泽县。除荥泽外,这个地区历史上还有著名的圃田泽、大陆泽等古湖泊的记录。这些历史记录的古湖泊引发了人们对古湖的兴趣。

郦道元《水经注》时代郑州地区水系示意图

近年来,在郑州一些地区深 4~12米处发现了有 1~2 层灰黑色黏土层,具有湖沼相沉积特征。在郑州西部的荥阳地区,该湖沼层为灰黑色—灰褐色黏土、粉砂质黏土,在郑州东部的圃田地区,湖沼层为灰黑—黑色黏土、淤泥质黏土亚黏土。这些层位中含有的植物的花粉,如香蒲属、莕菜属、狐尾藻属、黑三棱科、眼子菜属等水生植物,泽泻属、蓼属、莎草科等湿生、沼生植物花粉。这些事实和证据是否能够验证历史上的古湖记录?


荥阳安庄村剖面中两层深黑色沉积层

郑州地区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河流具有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然而,从地质钻孔调查,发现该区域的古河流水系在晚更新世以来,受到郑州西部新构造抬升和黄河三角洲地貌发展的影响,古河流水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历史时期,历代对于发源于黄河北太行山、王屋山麓的济水,得以穿越黄河,经由郑州地区,东北而下独立入海,有种种猜测。伴随着大黄河三角洲—华北平原的塑造过程,郑州地区的黄河水系是怎样转型为淮河水系的?区域文明的发育与古水系的发生、发展有什么重大联系?


晚更新世末黄河北诸“穿越”黄河机理示意图

郑州地区的地理地貌以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众多的河流冲积平原是定居社会先民生活栖息的绝佳场所。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绝大多数都分布于这些大大小小的河谷地区,尤其是河流两岸及丘陵间的河旁台地上。新石器时代著名的大河村遗址, 就位于贾鲁河等河流渠道的交汇处, 西山和青台遗址皆紧靠枯河两岸。郑州地区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处于我国中原腹地。自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期,郑州地区发育了灿烂的人类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演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荥阳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分布与古湖关系

郑州地区是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孕育了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之黄河文明,集成为河洛文化,以此奠基了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之基石。这个地区的人类社会重大进化, 受到区域古黄河与洛水的自然环境制约。 中原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受区域水系、湖泊演化的重大影响。因此,追踪过去两万年来湖泊环境变化,揭示郑州地区人类文化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能够为研究人类与自然共存关系提供科学借鉴。

本文由田媛、王钰摘编自于革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地区湖泊水系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书的概述部分,内容略有调整。


978-7-03-048067-5

本书通过沉积钻孔、地球化学生物测试、放射碳和释光测年、地层层序建立以及区域地质地貌调查和数字化,研究郑州地区典型古湖泊、古水系形成演化的特征、过程和空间分布,分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通过论证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荥泽、圃田地区的古湖沼和郑州东西黄河古汊流泛道的存在、范围、 时期, 填补中原地区气候-构造背景下的古湖泊水系演变研究的空白。同时,对中华文明核心区的水系环境演化与人类发展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古环境学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