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初夏 相约青春 “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机会能认识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特别是异性朋友。感谢农行精心组织这次活动。”在农行四川泸州分行举办的“浓情初夏”青年联谊活动中,来自市公安系统的一名男青年坦率地说。 在这场充满青春气息的活动中,来自政府部门、公司等十余家单位的近百名青年欢聚一堂。在“hi,初次见面”环节中,帅气靓丽的青年逐个自我介绍。随后的“粉红热身赛”“呆萌万人迷”“银行找零钱”三轮游戏,或男女双人配合,或八人组队PK,或群体全员参与,既有身体灵活性的考验,又有临场智力发挥,更有互帮互助的默契分享。 每轮游戏结束后的“玫瑰互访”环节,青年们用手中黄、粉、红三支不同颜色的“互动玫瑰”向异性表达自己的友情问候。从一开始黄玫瑰送出时的羞羞答答,到粉玫瑰互访的自然大方,再到红玫瑰现场表白的友情相拥、静默牵手……交换的是浓浓情谊,收获的是满满幸福。 “关注成才、关心生活、关爱身心”,此次活动正是泸州分行针对青年员工“婚恋难”问题而举办的,旨在为青年员工创造跨单位跨系统“走出去”、与更多青年才俊相识相知的机会,奠基美好生活,让青年员工更安心地投身事业。(王治梅) 网点里的集体婚礼 良辰吉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新人缓缓步入农行网点,接受来宾们的掌声和祝福。来自农行辽宁辽阳民主路支行的五位美丽新娘成为全场的焦点。原来,这是一场在营业网点举办的特殊的集体婚礼。 “为青年员工举办集体婚礼,是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团结和谐家园氛围的重要举措。五位新娘在工作中勤奋刻苦,甘于奉献,不输任何男同志。我们要让她们在集体婚礼中享受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民主路支行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婚礼隆重却不铺张,前期布置可谓是精挑细琢。此前一天,新娘的同事们各司其职,粘喜字、贴对联、充气球、组花门、装喜糖,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一切都出自同事的集体智慧,虽然是放弃休息来准备婚礼事宜,但负责筹划婚礼的同事们累并快乐着。 婚礼当天,到场的嘉宾通过鲜花、礼物、合影留念等方式为五对新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婚礼仪式上,行领导代表市行党委及全行员工表达了对新人的问候和祝福,并勉励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常怀感恩、互敬互爱。五对新人行三鞠躬以示感谢。在到场嘉宾的见证下,五对新人交换结婚信物。婚礼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掌声不断。(刘名奇) 写家书 传亲情 “小草会报答土壤的滋润,飞鸟会感谢蓝天的广阔,我会胸怀感恩,把爱融入血液……”这是农行新疆分行在“写家书·传亲情”活动中征集到的家书内容。以给家人写信的方式,表达亲情、倡导新风尚、以农行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是该行此次活动的出发点。 活动得到辖内员工大力支持,短短时间内收到许多家书。有的是写给父母公婆的,有的是写给子女配偶的,有的是写给爷爷奶奶的,文字优美,情真意切。为进一步扩大宣传,该行一方面用传统方式做好推广,将文字内容刊登在办公资源网上,另一方面尝试新媒体传播,邀请新疆朗诵艺术协会会员对精选家书进行配乐诵读,将音频内容通过微信广泛传播,让人从中体会平凡生活中蕴含的诗意。 昌吉分行丁雅娟说:“聆听家书,心中有太多的感动。我们是母亲,是女儿(儿媳),是妻子,常常因工作不能陪伴家人,但我们会努力为家庭尽一己之力,用真心真情真意赢得家人的理解和家庭的和谐。” 热爱家庭、热爱工作、重情重义的农行人,正在用行动让向善的力量在亲情中凝聚,让真善美的风尚在各族员工中传扬。(本报记者 郭中辉 通讯员 董晓隽) 为员工打造心理健康“加油站”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工作强度日渐加大,银行员工的心理素质和情绪受到很大挑战。为此,农行北京西城支行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疏导小组,走进网点,走近员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一线员工疏解不良情绪。 小尹是一名高柜柜员,某天一位大爷来办卡,开卡时由于输入自己生日作为密码,系统不予通过。小尹耐心地请大爷换个密码以保障用卡安全。不料大爷却拨打了投诉电话,说柜员故意为难老年人。小尹委屈地流下了眼泪。当天,支行心理健康疏导小组给小尹进行了“ABC”(Activating event,Belief and Consequence)情绪理论讲解,告之客户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并非针对办卡一事。学会了用情绪理论去分析问题,小尹也就不再为类似事件苦恼。 新员工难免犯错,而且会留下心理阴影。柜员小刘临柜经验不足,有一次办理业务时,忘记让客户签字,经诚恳解释并道歉后客户才同意补签。为舒缓小刘的压力,支行心理健康疏导小组事后运用“EFT”(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情绪释放法对小刘进行引导,包括意识提升和潜意识伤痛释放。学习后小刘认识到,不仅要快速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更要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工作。 任务指标是基层员工每天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候会给员工造成心理压力。小张是网点客户经理,他抓住春节时期大力营销贵金属,取得佳绩。但是随后一段时间贵金属销售缓速不前,临近二季度末,任务远没有完成,他因巨大压力而病倒。得知情况后,心理健康疏导小组特意登门看望小王,并教会他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帮助自身增强工作动力和自信心。 将关爱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西城支行心理健康疏导小组对网点主任、支行部门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将情绪理论、情绪释放法和“自我暗示”方法推广至全行员工;利用晚例会时间进驻网点,对员工进行专业讲解和心理疏导,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经验让员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了解员工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对困难家庭重点帮助,更多给予员工心理安慰和人文关怀。(王娟) 〖情感驿站〗 谁复挑灯夜补衣 去年春天,我开始学着做女红。我从小就不是个手巧的人,如今三十多岁了,为什么要做女红呢?说心里话,工作、老人、孩子、人情应酬就是生活的柴米油盐,自己的手工乐活,就当是味精,给生活提点儿鲜。 第一件,给女儿织一顶八角帽。一向奉行“敢比会更重要”信条的我,虽然从没织过任何东西,还是买来了毛衣针和红毛线。上手第一天,手指就被戳了无数下。织织停停,手工帽子终于完成了,女儿戴上后,很多人见了都夸好灵巧。顿时觉得挨针戳痛真是小意思。 夏天,又学着做了一双棉拖鞋。有了上次的编织经验,鞋面两周就织好了。上鞋可把我折腾死了,为了将鞋底鞋帮缝合,我拿着粗麻线缝衣针,左拐右撵,在手指渗出几十颗血珠后,终于歪歪扭扭地收工了。把拖鞋照片传到朋友圈,引来诸多点赞。女儿也宝贝得不得了,自豪地说:“妈妈给我做的手工鞋,全球限量版,仅此一双。” 最近要完工的是一件红黑格子毛衣,非常活泼,我戏称之为《红与黑》。在织袖子的时候,我竟织出了小小的人生道理:斜织的袖子从14针开始每圈左右各加一针,织得我很没盼头,一直增加到120针,我才松口气。多像人的前半生——做加法,知识、储蓄、职位,虽然辛苦,但达成目标后,很有意义。而120针以后,每圈要从腋窝处缩一针,就像人的后半生——做减法,体重、血压、贪欲、执拗,虽然要严格把控才能有所降低,但结果轻松。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任何处都可以觉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早在几千年前,《诗经》中就有睹衣思人的动人诗篇。旷世才子苏东坡在悼念红颜知己王朝云的诗中写下“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当物质和浮华追求到一定程度,我们会无可避免地陷入不安。不管是轰轰烈烈的青春恋人,还是相濡以沫的婚姻伴侣,能拥有一件一针一线的慢工衣袜鞋帽,可会涌起久违的心动? 何时,两人对坐灯下,我穿针引线,妙手如花,你深情凝眸,轻吟一句,谁复挑灯夜补衣?(鲍莉) 〖农行好故事征文〗 “五世同堂”的传奇 满脸沧桑的老太太,戴着眼镜专注为老人洗脚的朴实汉子,时不时逗得大家笑出声的小女孩……这幅暖意融融的天伦之乐图,在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城北村委会旁的一栋普通民居里,每天傍晚循环出现。外人很难想到,这幅天伦图中93岁的老太太黄丙玉,竟是与这个家庭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 故事要从34年前说起…… 那是1982年的一天,从部队转业回来、安排在县农行上班的汪光浩,带着妻子回到养育他多年的留车镇飞龙村探亲。一进村口,汪光浩远远就看见“奶奶”黄丙玉。其实,不光汪光浩叫她“奶奶”,全村人都称黄丙玉为“奶奶”。那是因为黄丙玉虽然自己没有生育,却对村里的小孩疼爱有加。慢慢地,每到农忙时节,村里人都将小孩“扔”给黄丙玉临时照看。 “那时,‘奶奶’的家俨然就是一个免费的托儿所,老人但凡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了我们这些孩子。”汪光浩和村里众多的孩子一样,在黄丙玉老人家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奶奶”的称呼就是这样来的。 “看到奶奶年迈、孤苦的样子,当时就有一股冲动,要把奶奶接到自己家里去住。”刚刚成家的汪光浩,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他和妻子一说,她特别支持。就这样,汪光浩把奶奶接到了身边,全村人的“奶奶”成了他的“亲奶奶”。 当时,年近花甲的黄丙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一受风或到换季时,就会犯哮喘。汪光浩每天早上起床、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奶奶房里照看。每次换季前,他都会叮嘱妻子备好药物和滋补品。都说人老了反倒像个孩子,奶奶也是这样,有时谁的话都不听,唯独听汪光浩的。不肯吃药、吃饭的时候,只要汪光浩哄她“吃完带你去逛超市”,黄丙玉就会乖乖吃完,屡试不爽。 转眼30年过去,汪光浩的儿子鹏鹏都已长大成人、结婚生女,耄耋之年的奶奶与汪光浩的父母、妻儿及孙女,共享“五世同堂”之乐。 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清明时节,奶奶不慎跌倒,右侧大腿骨骨折。医生不主张手术,汪光浩夫妇只得把奶奶背回家。黄丙玉肿起的腿变成了黑紫色,经常半夜喊痛、掉泪,急在心上的汪光浩到处打听秘方偏方。一名老赤脚医生感于他的赤心,告诉汪光浩一个方子,但程序很繁琐,先要用跌打药擦拭,皮肤吸收后,用酒酿和药粉热敷,再用绷带包扎,中药要加人参、细火慢炖……汪光浩夫妇谨遵医嘱,不敢懈怠,每天三次,日日如此。那段时间,汪光浩瘦了整整10斤。 有心人,天不负。 去年8月的一天,鹏鹏盛了碗汤要给老人端去,只见老人一手拄拐杖、一手扶凳子向他走来,他赶忙喊道:“爸,快来!”汪光浩跑过去,紧紧抱住奶奶,惊喜地哭了。 如今,在汪光浩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媳每天为太奶奶梳洗,就连5岁的孙女都懂得吃饭先端给老奶奶,这让汪光浩欣慰不已…… 34年,汪光浩用爱心、责任和行动,书写了一个传奇,他也成为孝老爱亲的佳话和楷模。2015年,他被授予“感动赣州”年度人物称号,今年初还荣登2016年第一期“江西好人”榜。(谢文军)
〖家园留言〗 说说咱的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