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的精髓:三纲领,八条目。

 凤凰山居士 2016-06-18

三纲领,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内圣外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

四书之《大学》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来源:小山书斋  )



圣贤国事箴言录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何况是古圣先贤的谆谆教导和告诫规劝呢!有感于国事民情,特集录我国古代圣贤的箴言语录,并汇各家之长,尝试直译,集述之。以与世人分享。

《大学》之道——儒家“内圣外王”的精髓

  学》,史载为孔子门生曾子所述,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北宋程颢、程颐尊崇重视,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此后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并列其首。宋代以后,《大学》列为官学科举必读教材。学习儒家经典必先从《大学》开始,突显其地位的重要。全书第一章为孔子之言,曾子述之;而后续十章则为曾子之意,门人记之。朱熹认为,大学者,即大人之学。程颐先生说,此书是入儒学之道的门径。

《大学》第一章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原文]

大学①之道②,

在明明③德,

在亲④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⑤而后有定⑥;

定而后能静⑦;

静而后能安⑧;

安而后能虑⑨;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近⑩道⑾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⑿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⒀。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⒁,

壹⒂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右(上)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注释]

   1、大学:在古代,一为“博学”义;一为相对于小学(古代15岁以前学的“蒙学”教材)而言的“大人之学”。

  2、道:宗旨,目标。

  3、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使彰明”,发扬、弘扬之意。后一个“明”为形容词,即光明正大的道德、德性。

  4、亲民:“亲”释为“新”,义为使民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5、止:达到至善的目标、宗旨。

  6、定:神定,不飘忽。

  7、静:心静,不躁动。

  8、安:意安,心意不游走。

  9、虑:思虑,能深思熟虑。

  10、近:接近,认识。

  11、道:自然规律,宇宙法则。

  12、齐:管理,齐整。

  13、格物:研究、认识万事万物。

  14、庶人:平民百姓。

  15、壹:都是。本:根本。

  16、厚者薄:应该首先重视做好的事却放在了后面。薄者厚:而本来在后面的事却先得到了重视。

[直译]

   大学的目的在于彰显光明磊落的德性,

  在于使人弃旧从新,

  在于使人生达到圆满完善的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能神定;

  神定然后能心静;

  心静然后能意安;

  意安然后能思虑;

  思虑然后能有所得。

  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

  万事都有开始和终结。

  知道本末始终的先后,

  就接近自然发展规律了。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显光明磊落道德的人,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要修养自身的道德;

  要想修养自身的道德,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

  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要使自己获得正确的知识;

  获得正确知识的途径是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对万事万物认识后才能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

  意念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道德;

  修养道德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才能达到天下太平。

  上至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

  每个人都要以修养自身道德为根本。

  (修养自身道德)这个根本被搞乱了,

  (家、国、天下)那些末梢上的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那些应该首先重视做好的事却没被重视而丢在了脑后,

  而本来在后面做的事却当做重要的先去做,

  (这样还想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世上绝不可能发生的。

学习笔记:

   这就是《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也是儒学“垂世立范”的宗旨和目标。三纲领,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学为我们展示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

  儒家的四书五经,都是遵循这三纲领八条目展开。大致分为“内圣”和“外王”两个阶段。

  《大学》中着重强调,“明明德”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阶段,是基础,是根本;是“亲民”“止于至善”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阶段的先决条件。

  达不到“格、致、诚、正、修”“明明德”的“内圣”,就不可能做到“齐、治、平”“亲民”和“止于至善”的“外王”!

  通俗的说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明明德)没搞好,是家也理不好,国也治不了,更不可能达到(亲民、止于至善)平天下。

  看来有的国家禁止离婚者竞选总统,真是深得我们儒家“内圣外王”的精髓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