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来阅读《大学》这本书的

 黄昌易 2019-06-09

【大学内容】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译文

大学里所讲的圣王之道,在于发扬人们固有的光明德性,在于革新人们沉积的不良习惯,在于使人们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后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后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后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后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庭;意欲整顿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意欲端正自己心思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品德,品德修养后才能整顿好家庭,家庭整顿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意义分解

《大学》是一部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就是在大学里所讲授的博大而精深的圣王之学。也称为大人之学。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关于《大学》的宗旨,朱子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好像盖房子,读《大学》等于搭好房子的“框架”,以便将来以它书填补进去。这就是说,无论从做学问研究儒家诸多经典出发,还是从实践上从事修己治人的人生事业出发,《大学》都已为人们指明了全局的规模、前进的方向、具体的步骤。所以,《大学》既是学者“初学入德之门”,又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

《大学》虽然可以作为每个人立身处世、进德修业、利国安人的指南,然而从《大学》的立言本旨来说,显然是把在位执政者作为对象的,尤其是对最高统治者——天子提出的严格要求。这是因为,天子是决定天下治乱的关键人物,天子的品德才智可以左右天下的兴衰和人民的祸福,所以《大学》的全部内容基本上都是从天子及其最高统治集团的立场出发,因而历代学者都把《大学》视为帝王之学。

《大学》依据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作为指导,阐明了儒家“修己以安人”的圣王之道。所谓圣王之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属于“内圣”范围的“修己”功夫,一是属于“外王”范围的“安人”事业。对此,全书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和八个具体步骤。三条基本原则就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即谓之“三纲领”,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纲领。《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光明道德,但入世以后,“善良的光明道德”被世俗利欲所侵占,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光明的道德,然后推己及人以革新民心,共同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体说来便是通过八个步骤进行努力,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谓之“八条目”,是三纲领的具体措施、步骤、内容。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项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项是“修身”的目的。

《大学》认为,“修身”的先务是“格物”、“致知”,就是首先要明白事物的道理,然后对于善恶、好坏、吉凶的因果关系才有所认识,并促使自己除去被利欲所熏的习气以恢复固有的善性,从而倾向于“至善”之境;然后通过“诚意”和“正心”的修养功夫,追求道德、才智、品格上的自我完善,其中格物、致知属于知识修养范围,诚意、正心属于道德修养范畴,知识和道德兼修并进,以期达到“修身”的目的。这就是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之事,亦即“内圣”范围的“修己”之道,修养好德才兼备的自身,就为进一步从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安民事业打下了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就是三纲领中的“亲(新)民”之事,也即“外王”范围内的“安民”事业。“明明德”、“亲(新)民”两方面的最后成功,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家庭幸福,那就达到了“内圣”与“外王”高度统一的“至善”之境。若能长久保持这种“至善”之境而不失,则三纲领中的最后一项“止于至善”的最高目标也就达到了。因此,只有天子能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而自明其德,并能以身作则推及天下之民而与之更新,然后普天下才能臻乎至善之境。天子若能以忠恕之心,行仁义之政,是诚可谓“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艾圣人而不惑”的道理。这一理论体系,建立了整个儒学的框架,从而获得了儒家思想中的崇高地位。

当然,就《大学》的内容和教导的实际而言,是要求人人能正心、诚意,个个能修身、齐家。正心、诚意,是“大人”和常人修己的起点;齐家,更是人人的希望和职责;治国、平天下,也是一国之人乃至普天下之人的共同愿望;何况治国、平天下的共同基础,又是建立在每个人的正心和修身之上!这说明《大学》不仅是“大人”之学,更是人人需要的常人之学。学好《大学》,用功久了,领悟深了,功夫纯了,自然就能成为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理想远大的“大人”,不因地位的高低、职业的尊卑、权势的大小而受影响。所以,这样的大人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