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发展理论 | 汇编整理

 昵称8810259 2016-06-18


儿童发展理论

汇编整理

 

双螺旋儿童发展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陈秋坪博士

高雄医学大学复健科

王志中组长

双螺旋儿童发展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

巫唐孟秘书长

一、神经成熟理论(Neuromaturatuintheory)

★脑干是最早发展的机构,动作由原始反射开始,动作反射提供与环境互动与维持生命必须的基本动作。接着皮质发展,动作转为协调性与计划性动作。

★动作发展在人出生时就已经订好里程碑,动作发展的顺序及速度是一致的。

★人的动作发展是受到中枢神经的影响,具有阶层性,低阶是高阶的基础。


学者:Gesell、Bobath、Rood等

 

二、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theory)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Piaget theory)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智会随着年龄成长而发展,并且将周遭环境获得的知识产生为基模(schema)。皮亚杰利用组织与适应儿童内在的心理历程,组织是统合身体与心智的功能来处理事物,适应则是儿童会以同化与调适来适应以维持心理状态的平衡,此适应会因环境而改变心理历程。


皮亚杰认为发展阶段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但个案认知发展成熟的速度,会因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而以不同的速率经历各个阶段。


以下为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期别

年龄

特征

 

Sensorimotor
  Stage

 

0-2岁

凭感觉与动作了解周遭的事物,建立基模

(1)外界引导 (2)动作思考 (3)时间”现在”

(4)物里恒存 (5)方向感

反射期

0~1月

动作以反射为主,主要在维持生命行为

知觉及习惯组织期

1.       
  初级循环

2.      
  次级循环

3.      
  次级基模协调

4.      
  三级循环

 

1~4月

4~8月

8~12月

12~18月

 

重复执行与生俱来的行为,如注视、踢脚、吸吮

主动操弄外界室物

发展物理恒存概念,开始模仿

由试误学习中,开始解决问题、尝试新玩法

感觉动作之实际智能期

18~24月

开始有心像,有计划地执行活动

 

Peoperational
  stage

 

2-7岁

能以语言表达概念,会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直觉分类,知觉集中倾向,有体积守恒概念

1.       
  前概念期

2.      
  直觉阶段

2~4岁

4~7岁

思考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c),单向式的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考虑别人的想法,但仍是以直觉来判断事物

 

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

7-11岁

具有概念及逻辑

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

Formal-operational
  Stage

11岁↑

有抽象的概念,能解决假设性的问题

外体积守恒  □+2=5  □=?


维高斯基认知发展理论(Vygotsky theory)


维高斯基认为影响儿童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为社会文化,透过成人或是较有能力的同侪之间的社会化互动所影响。


近端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儿童自己能力所达到的发展程度,与藉由他人协助后所达到的潜在发展程度,这两者之基的差距即为近端发展区。


图片取自http://www./karen1125/ss-46546514


鹰架理论(Scaffolding)


藉由成人或是同侪来提供符合儿童认知层级的支持、引导与协助,以帮助儿童学习。


柯尔博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有其顺序性,而且是世界性一致的,固定不变的。


期别

年龄

特征

(preconventional morality) 道德成规前期-学前

无道德时期

0~2岁

以自我为中心,尚无社会规范

处罚服从取向

2~4岁

服从权威,遵守规矩,避免受罚

相对功利取向

4~7岁

基于个人需求,选择对自己有利,有公平互惠原则,条件交换

(conventional morality) 道德循规期-学龄

社交适应取向

7~10岁

希望获得称赞、接受,认同好孩子的标准(Golden role)

法律秩序取向

10~12岁

以法律与社会规范为考虑

(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道德自律期-青少年

社会契约取向

13~15岁

以个人权利与社会标准为主

伦理道德取向

15~18岁

能自我内化道德标准判断

 

三、心理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theory) 


佛洛伊德(Freud)


 以本我、自我与超我来阐述人格,随着年纪、环境不同,进而影响个体

本我

(id)

属于本物性的本质,活动依据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会寻求立即性的满足

自我

(ego)

约婴儿期开始发展至成人期。属于心理性,有组织、理性,活动依据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会等待时机延缓满足,用合理的方式取得所需

超我

(super ego)

学龄前与学龄期。属于社会性,代表价值与道德观,活动依据道德原则

(moral
  principle),表现良好会有荣誉感,反之则会羞愧。

 心性发展说(psychosexualdevelopment)

时期

年龄

特征

口腔期  Oral stage

0~1岁

口腔活动为主要满足来源,例如吸吮行为。

肛门期  Anal stage

1~3岁

透过体验粪便的保持与排泄来满足。

性蕾期 Phallic stage

3~6岁

透过抚弄生殖器官来满足会产生恋母(伊底帕斯

Oedipus complex)或是恋父情结(伊莱克翠拉

Electra complex)

潜伏期 Latency stage

6~12岁

儿童对性相关的活动不感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方面,例如课业、习惯或同侪等。

两性期 Genital stage

12岁以上

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冲动。


艾瑞克森(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论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的过程,分八个阶段。

如果每个阶段任务发展顺利,可形成健全人格;发展障碍,产生危机与矛盾冲突,影响人格。


年龄

发展任务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0-1.5岁

信任与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对人信任,有安全感,勇于探索环境

对外界退缩,产生焦虑

动力来源为照顾者,喂食为信任与疑惧的决定时刻。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希望
  (hope)。

1.5-3岁

活泼自主与羞愧怀疑

(autonomy vs. shame
  & doubt)

自我独立,有自信

缺乏自信,产生羞愧

动力来源为父母,给予适度的自由空间允许儿童探索。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自我意识
  (will)。

3-6岁

自动自发与退缩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

主动、好奇、挑战新事物

焦虑、内疚,害怕、恐惧外界刺激

动力来源为家庭成员,发展性别角色的认同。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目标
  (purpose)。

6-12岁

勤奋进取与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ty)

与同侪合作,有责任感

遭受挫折,适应不良,产生自卑感

动力来源为邻居、同学,重视能力,不在以游戏为满足。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胜任
  (competence)。

12-20岁

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

(self-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对自我肯定,产生认同感

对未来方向没目标,价值观、角色混淆

动力来源为同侪团体,获得自我的完整性。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忠诚
  (fidelity)。

20-40岁

友爱亲密与孤独疏离

(intimacy vs.
  isolation)

与他人建立亲密或亲善

关系

独来独往,固执己见,爱与人竞争

动力来源为亲密或竞争对象,组织家庭,建立稳定的互助关系。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爱
  (love)。

40-65岁

生产创造与颓废迟滞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努力生产,展现个人创造力

无所事事,停滞不前

动力来源为同事与家庭,养育引导下一代。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关怀
  (care)。

65岁以上

完美无缺或悲观绝望

(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对现有成就感满足,接受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恐惧忧虑,抑郁寡欢

动力来源为同胞或全人类,实现工作成就或理想抱负。

此阶段具备的人格特质:智慧
  (wisdom)。

0-1.5岁:照顾者(喂食)希望、信任            

1.5-3岁:父母(自由)自我意识、自主          

3-6岁  :家庭成员(性别)目标、自动自发      

6-12岁:邻居、同学(能力)胜任、勤奋

12-20岁:同侪(自我)忠诚、认同

20-40岁:亲密、竞争(互助)爱、亲密

40-65岁:同事、家庭(下一代)关怀、生产

65岁↑:同胞、全人类  智慧、完美

 

四、行为理论(Behavioraltheory)


行为除了受到遗传或自我发展的影响之外,也会因为与环境互动而受到影响。


古典制约:巴夫洛夫(Pavlov)

操作制约:史金纳(Skinner)

提出动作发展是有条件的学习,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强调回馈与增强。


 增强作用(reinforcement):


1.正增强(Positive)

使用个案所喜好的刺激来加强某种行为。其包括:

(1)初级增强物(ex.食物)

(2)次及增强物(ex.代币、印章、贴纸)

(3)社会性增强物(ex.鼓掌、赞美)。


2.负增强(negative)

藉由个案不喜欢的刺激来加强某种行为。(ex.做不完,就不可以下课)。


3.处罚(punishment)

利用个案不喜欢的刺激来抑制某种行为的发生(ex.打骂、罚钱)。


五、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system theory)


动作是生物体为满足需求而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动作控制并非由单一神经系统支配的结果,须考虑到许多系统与环境的影响,特别强调环境因素。个体会藉由自我重组(self-organization)将各系统重组各个参数以达到平衡。并且解决动作控制中多项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的问题。


动态系统理论对儿童训练的概念:

1.动作的发展是多系统影响的

2.强调与环境的主动互动

3.早期介入

4.给予儿童自我探索各系统的动态关系(不强调技巧与手法)


学者:Berstein


六、生态系统理论(Ecologysystem theory)


布朗菲布列纳(Bronfenbrenner)

提出个体的社会行为会与所处的环境生态有关。


其分为:

1.微系统(microsystem)-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周遭环境,例如与家人互动的环境。

2.居间系统(mesosystem)-与儿童有关联的周遭环境,例如学校、邻居等

3.外在系统(exosystem)-会影响儿童但不包含儿童的社会环境,例如父母的社会环境等。

4.大系统(macrosystem)-最外层的环境,例如文化思想、风俗习惯、法律等。



图片取自https://www./denie07/kids-ecomaps/


七、动作学习理论(Motorlearning theory)


动作学习是技巧获得的过程,藉由经验与学习所产生的永久动作或行为。


亚当斯(Adams)


亚当斯认为动作学习的过程会形成两种记忆痕迹,中枢神经先存在一个记忆痕迹(memory tract),此痕迹会记忆:动作应该如何执行。开始动作时,会产生另一种知觉痕迹(perceptual tract)。动作得过程中,知觉痕迹不断地回馈与比较,而产生正确动作的感觉基准。重复练习越多,记忆越深刻。


此理论为封闭式理论(close-loop)

 

史密特(Schmidt)


史密特认为动作学习的过程中会建立基模(schema),基模会纪录动作的过程而形成动作的概念。以此基模来推断动作该如何执行,预测动作是否达成目标,仿真不同状况来修正动作,并尝试做出新动作。基模包含了召唤基模(recall schema),此基模是知道动作该在什么时间出多少力;再认基模(recognition shema),此基模能在动作完成之前预知感觉。此外还强调经验与练习一连串的内化历程,以及环境的互动。此理论为开放式理论(open-loop)。


练习(practice)

大量(massed)与分散(distributed)练习-休息时间越短就是大量练习,反之为分散练习。

变动式(variabel)与固定式(constant)-增加练习动作的变异性能建立较佳的基模。

分段式(blocked)与随机式(random)-将动作分段练习,会比随机式有较佳的表现。

整体性(whole)与部分性(part)-整体性的练习表现比部分性的佳

心像练习(mental practice)


回馈(feedback)


内在回馈(intrinsic feedback)-动作或感觉知觉所产生的讯息。

外在回馈(extrinsic feedback)-环境因动作所产生的讯息,包含了:

1.结果的知识(knowledge of results,KR)-操作表现的结果来当作回馈的讯息。

2.表现的知识(knowledgeof performance,KP)-操作表现的过程当作回馈的讯息。


八、动机理论(Motivationtheory)


 马斯洛(Maslow)的需求阶层理论


个人会有追求成长的倾向,当较低阶的需求满足了,便会再生成更高阶的需求。人为了获得需求的满足,生长会推动心理健全发展。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五个层级: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等。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选择安全的环境,免于生理与心理上的伤害。

3.爱与归属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被爱及归属感。

4.自尊的需求(esteem needs)-得到尊重与肯定,追求自我的价值感。

5.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发挥自我潜能,获得胜任愉快的成就感。



图片取自http:///QmhGvF


九、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


班度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论


强调行为学习是来自于观察与模仿,学习观察包含四个阶段:


1.注意阶段(attention phase)-个体注意特征,产生学习

2.保留阶段(retention phase)-个体将观察到的行为透过解碼转译成心像、语言符号,保留在长期记忆中。

3.重现阶段(reproduction phase)-个体将保留长期记忆中的数据,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4.动机阶段(motivation phase)-个体重现学习的行为,受到奖赏则增加该行为的出现,反之则减少。

 

◎各家发展表


Freud

性心理发展

Erikson

自我调适

Kohlberg

道德发展

Piaget

认知发展

6M

生理前期:口腔期

信任与不信任

传统成规时期:无道德时期

感觉动作期

1Y

1.5Y

肛门期

活泼自主与羞愧怀疑

2Y

处罚服从取向

前运思期:

前概念阶段

3Y

性器期

自动自发与退缩愧疚

4Y

前运思期:

直觉阶段

5Y

相对功利取向

6Y

潜伏期

勤奋进取与自卑

7Y

道德循环期:

社交适应取向

具体运思期

9Y

10Y

11Y

法律秩序取向

形式运思期

12Y

两性期

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

15Y

道德自律期:

社会契约取向

16Y

伦理道德取向

18Y

20Y

友爱亲密与孤独远离


40Y

生产创造与颓废迟滞


65Y

完美无缺与悲观绝望


 

 ●  


点击下面链接,关注——


● 2016年上海INTAKE多系统理论介入脑瘫儿童新技术工作坊(7月23-24日)


● 2016年6月中国·北京身心障碍者融合就业实务工作坊(6月24-25-26日)


浙江·湖州 | 特殊儿童班级经营策略与课程设计工作坊(2016年7月16-17日)


重磅推出 | 2016年8月第二期「早趣游.喜飞翔-台湾暑期夏令营亲子游学团」活动,开始报名报啦!


 ●  



为儿童和家庭带来平安与喜乐

促进生命尊重与社会和谐

我们是各类发展迟缓儿童的智慧支持者


合作伙伴

台湾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协会


公众号:xarw3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