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谈“西医”要色变呢?

 聪明的傻哥 2016-06-19

1


中医永远都是开放的

中医从产生之日起,就永远都是开放的,并不断吸收新知,充实自我。最早的医学并不涉及其他学科。


《左传.昭公元年》子产论养生:“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

讲的只是生活工作规律,保持气血的通畅的道理。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的秦医的医案:“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蛊惑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

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

以上记载都没有现在的中医学中所常用的阴阳、五行等。

在战国中晚期的医学记载中出现了阴阳,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了阴阳的概念。

在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和《黄帝内经》中有了五行生克的概论。

唐代开始,医学援引道、佛的理论。

明清的医家就开始借用西医学的理论来解释药物和生理,如唐容川、张锡纯等。

阴阳、五行、道、佛等,都不是中医学本身的内容,是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进吸收的东西,由于这些非中医学理论的引入使中医学与时俱进,并不断进步。

试想,如果中医学不引进吸收这些非中医学的内容会是什么结果?

西医学对中医而言,和上述这些学科是相似的,而且对中医的帮助借鉴意义更大。

2


西医是对中医最有帮助的学科


在古今中外所有的学科中,西医学对中医的借鉴意义是最大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各自的研究成果双方都可以相互借鉴。在中医讲藏象的时候,你学一学西医的脏腑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对中医有害吗?心主血脉,知道西医的心脏的血液循环功能有害处吗?肺朝百脉,知道西医的肺循环和气体交换功能有害处吗?在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功效的基础上,了解一点药物的成份、药理有害处吗?


显然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啊!

3


中医的功底决定对西医的态度


(1) 完全拒绝西医

有一部分人听见西医就头疼,全盘否定西医,把西医说的一无是处,认为中医什么都比西医强,坚决拒绝西医,开口闭口中医能治好癌症、中医治尿毒症是小菜一碟等等。认为西医是导致中医衰落的祸根,西医是中医的天敌。他们自诩为铁杆中医,总以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医,其他人都不行,中医只能靠他们来继承发展。其本质是内心空虚,对中医根本没有真正的自信,总是希望其他的医学都不存在,让中医独家经营。

(2) 完全靠西医对付

有一部分人和上面的那一部分人完全相反,全盘否认的是中医,认为中医一无是处,西医科学先进,什么都比中医强。临床上基本不会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治病,中医只是招牌,用的都是一知半解的西医知识在对付病人。这一部分人是压根就没有学会中医,估计也就记住了几个名词,几个方名,几个药名。正是因为这一部分人的存在,导致了中医界很多人的恐慌,害怕因为西医而毁了中医。这才是人们真正担心的中医西化。但是大家认真的想一想,这算是中医的西化吗?因为这些人根本算不上中医啊!

(3) 立足中医合理运用西医

有一部分人中医功底扎实,疗效卓著,自信开明。治疗主要用中医,但对西医的知识从不拒绝,能够明白中西医各自的优劣,坚信中医的理论和疗效,但从不认为中医什么都好;能够自觉的学习运用西医优秀的理论和方法,补充中医的不足之处。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就借鉴很多西医的理论。现代名医如我的博士导师时振声先生,其他的还有方药中、施奠邦、唐由之等先生,他们先学中医,有深厚的中医基础,又系统学习了西医,在临床上中西医都很清楚,但治疗的时候不用西医,必要的时候会建议病人做相关的西医检查,或找西医做相关的治疗,从不抵毁西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