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不修衙,客不修店

 mishoushu 2016-06-19

    一提到“衙门”一词,几乎人人都知道它是指古代的官府机构。然而古代的衙门究竟是怎样的?

  “衙门”原写作“牙门”

  据唐朝人封演在《封氏闻见录.公牙》、以及清朝史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衙门》中的说法,衙门一词原来写作“牙门”。据说古代军队出征打仗时所用的先导旗帜都做成兽牙状,象征凶猛的野兽,为自己军队壮行,鼓舞士气、威吓敌人。这种军旗就叫“牙旗”。军队安营扎寨时,军营的大门口两侧也都插上牙旗,以示威严,主帅召集部下开会传令也要在牙旗之下。因此军营的大门称之为“牙门”。

    汉末时,“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武瓦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

  明清以来官场上一直流行所谓“官不修衙”的谚语,甚至认为凡热心维修衙门的官员会钉在这个职位上升不了官。所以只要衙门建筑不是太碍观瞻或有倒塌之虞,州县官绝对不会自动想起来去维修,衙门建筑也就经常是破败模样。

  “官不修衙”接着下一句是“客不修店”。旅客住店当然不必帮店主修店,而在流官制度下,为官一任三年,也是匆匆过客,亦不必修衙。这是民间的说法。但是实质上,“官不修衙”是其权限所决定的,不是你想修就能修的。朝廷对各级官衙有严格的规制,不允许超标;再者,你也没有权力动用财政资金擅自修衙。苏轼出任杭州太守,署衙还是五代时期留下的,已有180年,破烂不堪,给朝廷打报告,执掌朝政的高太后青睐这位大文豪,一笔就批给他4万贯。这笔钱占朝廷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当于现在拨款十几个亿。苏轼用这笔钱修了官署、城楼、城墙和粮仓。明代洪武年间建成的叶县县衙,到清代同治年间(相隔约500年)大修,也是由户部拨款,并由户部一位主事监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