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及国学常识之一:衙门、三辅、循吏与酷吏、员外

 混沌评说 2020-10-13

“衙门”称呼的由来

在古装剧中,常常把古代官署叫早衙门,特别是明清时代,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衙门,本作牙门,最初用来称呼军旅营门。古代,常常用猛兽锋利的牙齿象征强大的武力,军营门外常常摆放猛兽的爪、牙。后来为了方便,就用木刻的大型兽牙代替实物,还在营中的旗杆顶端装饰兽牙,悬挂齿形的牙旗。

由此,营门逐渐被称呼为牙门。

到了唐代,牙门逐渐被移用于官府,牙门也被误传为衙门。

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音稍讹变,转而为衙也。

宋代以后,衙门就取代牙门,成为官署的代称。

  


“三辅”指什么地方?

三辅本指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国都及其附近地区)的三个官职,后指这三个官职所管辖地区。

汉景帝时,将首都长安城及城郊地区大致分为3块,分别设置左内史、右內史、主爵中尉(后改为主爵都尉)管理,合称三辅。

汉武帝时,这三个官职被改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其管理地区大致是今天陕西省中部地区。

虽然后世具体的行政区划有所变更,但直到唐代,人们仍然习惯将京畿地区称呼为三辅,或者简称为辅。

  


酷吏与循吏

《史记》及后来很多正史当中都有《循吏列传》《酷吏列传》,那么什么叫循吏,什么叫酷吏呢?

酷吏,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严酷治理手法的官吏,如西汉的张汤、尹齐;他们行事,只按照律法,丝毫不讲人情,百姓如有违反,将会实施严厉惩罚。与鱼肉百姓的残暴官吏不同,酷吏往往比较清廉,不畏豪强,往往敢于对高门贵族实施制裁。通常来说,酷吏往往两头不讨好,豪强贵族固然讨厌他们,但一般贫苦百姓也不会喜欢他们。

循吏,大致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好官”,他们和酷吏一样遵守律法,但对待贫苦百姓往往比较温和,抱有同情心,讲究人情。但他们往往注重以德服人,教化地方;对于豪强贵族,他们比较“谨慎”,不像酷吏那么刚直不阿,更多的会明哲保身。

大致上可以说,酷吏偏法家,循吏则体现更多的儒家思想;但总体而言,相比那些没有任何精神原则的俗吏来说,酷吏和循吏都值得肯定。

  


员外到底是个什么官?

员外是员外郎一职的简称,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

三国时代魏国末期最早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

南北朝时,新设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到了隋代,员外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次官。

唐宋辽金元明清一路相沿,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成为显赫之位。

明代以后,员外逐渐演变为一种闲职,当时地主和商人可以通过金钱购买来获取;员外逐渐失去本来含义,成为有钱人的一种别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