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叔当时就蒙了圈,不可否认那款车的发动机盖真的很重,一只手撑起来都有点吃力,但是让砖叔感到震撼的是妹子对“厚重”的理解,以及与安全性和材料的关联。这也难怪有人能通过汽车关门声就判断出一款车的好坏,看中医尚需“望、闻、问、切”,才得以确诊,而看汽车只需要一步。 车身钢板厚就代表没有偷工减料、安全性就好嘛?Too young too simple! 评价车身钢板的厚薄,需要区分来看。如果是车身的覆盖件:发动机盖、车门的钢板、翼子板等等,这些从减重的角度来讲,是越薄越好。之所以称为覆盖件,是因为它们只是用来覆盖车身,在事故发生的时候根本起不到防撞的作用,根本不受力,可以说对车身的安全没有任何提高作用。
前保险杠及翼子板安全性方面,具备吸收冲击能量保护车内人员的作用,由于车与人碰撞常是车头部分接触,在行人安全方面,一些车型的设计在兼顾吸能的同时,采用了对人伤害更小的树脂材质(俗称的塑料保险杠)。树脂材质由于本身较软,而且其成本并不会左右车价,复原性材料更能降低维修成本,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汽车上。 之前砖叔就说过,车身碰撞是靠整体骨架去分解及消化碰撞的能量,既不是靠防撞钢梁,更不是靠车身钣金。所以车身骨架就需要下重本用上“厚”的钢板。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这里的“厚”并不是指厚度,而是强度。也就是说,车身骨架应该用上高强度的钢材。 所有汽车都遵循缓冲吸能理论并以此为前提去设计,碰撞后车身变形大,并不意味着安全性能差,关键在于能否将传递到车内人身的冲击力降低。因此汽车的设计一般是前后端“软”——用于吸能,中央的乘员舱框架结构(A柱和C柱之间)尽可能做得“硬”。这两个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开制造,再组合到一起的,发挥不同的结构作用。
在很多实际碰撞案例中,往往是车头、车尾损伤变形大的车,乘客受伤程度反而小,而变形小的车,乘客反而伤得更重。所以你看某车宣称使用超高强度的潜水艇用的钢材,实际上说的是成员舱的骨架钢材,发生意外时避免变形挤压乘员生存空间。 而不是任何位置都一样的高强度钢。 ![]() 听完砖叔说那么到,你应该对汽车的安全性有点理解,那怎么去选一辆安全的车呢,毕竟不可能每辆车都拿去撞一撞才买吧。由于汽车有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之分,买车前在主动安全这一块我们比较容易了解,比如ABS、ESP等电子设备是否齐备,或者高级一点的车则看看有没有车道保持、防碰撞预警、主动刹车系统等等驾驶辅助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