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梁启超、傅雷、丰子恺 他们如何做父亲》,我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丰子恺是出世的典范,梁启超为入世的楷模。 作为父亲,丰子恺和梁启超无疑是最成功的。丰子恺是出世的,他本身就是佛教徒,对待孩子充满了爱和包容,他尊重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他的孩子们虽然都没有太大的成就,但是都是多才多艺,学界精英。梁启超是入世的,在近代中国,很少有人能超过他的影响力的,梁启超对于国家和家庭,始终抱有极强的责任感,只有他,才能发出《少年中国说》这样的铿锵之声。但是,梁启超一样是包容的,即使遭遇到了被割错肾这样严重的医疗事故,死前还呼吁人们不要因个案否定西医。梁启超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一完人,他超越了那个时代,也超越了中西文化。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更像一个人生导师,对于孩子他洞若观火,因材施教。他给孩子建议,但是将选择权留给了孩子。最终梁启超的子女都成了栋梁之才,更有3个儿子成为院士。 作为父亲,我认为傅雷和胡适是反面教材。胡适是新文化领袖人物,因忙于政治,在孩子教育方面精力不济。幼子胡思杜留学八年,一事无成,反右运动中带头批判父亲,依然落得不堪受辱,自杀身亡的下场。若说胡适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失败的,还能接受,可是要说傅雷教育孩子是失败的,相信很多人都不认同,《傅雷家书》俨然成为中国父母育儿圣经,傅雷也成了中国父亲们的楷模。在我看来,傅雷的失败,在于其过于用心。《傅雷家书》中可见,他对儿子事无巨细,无论是对文学艺术的理解,还是对孩子脾气习性、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看法,都希望孩子能听得进自己的意见。傅雷不是在教育孩子,他是用自己的心血在灌溉,他太过在意孩子的成长,处处呵护、事事小心。傅聪敏感、脆弱、反叛,内心总是充满挣扎与苦闷,这些特质,不能不说,受到了傅雷很大的影响。傅聪的“叛逃”,或许一半来自于对中国局势的恐慌,一半来自于远离父亲的渴望。而傅雷夫妇的自杀,除了中国进入惨无人道的文革大环境,儿子的“叛逃”也是他们身心上最大的枷锁。傅聪成了材,却并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作为一个异国流浪的艺术家,很难说他获得了自己希望的成功。 胡适和傅雷,是当下中国两类父母的典型代表,一类放弃了作为家长言传身教的责任,将孩子扔向了社会。现在很多国人自己在国内打拼,孩子早早就送到了国外读书,父母和子女,成了放风筝的人与风筝,仅仅靠一丝纤弱的线相连,又相隔万里,文化有东西之别,其中风险,可想而知。而傅雷代表另外一类家长,把孩子看成了生活的全部,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长,关注孩子的技能,而不关注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成就,而不关注孩子的信仰。 对于四位民国时期的父亲,点评如下:
【丰子恺是一个好父亲,更是一个好孩子。他终生都怀有一颗天真的童心,一颗赤子之心。他的文字和他的画一样,平淡,从容,充满稚气又不失天真。这种天真不是未经世事的单纯,而是阅尽沧桑后的返璞归真。中国人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李叔同、丰子恺先生身上的这份静,这份诚,这份真。当然,更缺乏他们的才华与优雅。这都是教育缺失造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