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讲堂】张大千谈学画与作画心得

 雨醒兰香 2016-06-20

编者按


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作者平日须培养良好的风骨和情操。如徒研技巧,即落下乘。

作画若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选择地读书。

古人谓“遗貌取神”,故领悟神韵为作画第一要旨。作画须多作旅行,漫游名山大川,博览奇花异木,详观飞禽走兽,即是绘画资料之源泉。

初学者必循规蹈矩,熟练后应不拘成法,发挥个性。


作画首先要了解物理,体会物情,观察物态,无论画什么总不出这三个原则,了解这三点的话,画出的画才能形态逼真,神韵生动而跃然纸上。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画境,也就没有固定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


我个人学画的经验略写几点在下面与大家研究:

(一) 临摹 勾勒线条来就规矩法度。

(二) 写生 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

(三) 立意 人物、故事、山水、花卉,虽小景要有大寄托。

(四) 创境 自出新意,力去陈腐。

(五) 求雅 读书养性,摆脱尘俗。

(六) 求骨气,去废笔。

(七) 布局为次,气韵为先。

(八) 遗貌取神,不背原理。

(九) 笔放心闲,不得矜才使气。

(十) 揣摩前人要能脱胎换骨,不可因袭盗窃。

(十一)传情记事 如写蔡琰归汉、杨妃病齿、湓浦秋风等图。

(十二)大结构 如穆天子传,屈子离骚,唐文皇便桥会盟,郭汾阳单骑见虏等图。

 

我国古代的画,不论其为人物山水宫室花木,没有不十分精细的。就拿唐宋人的山水画而论,也是千岩万壑,繁复异常,精细无比,不只北宗如此,南宗也是如此。

不知道后人怎样闹出文人画的派别,以为写意只要几笔就够了。我们要明白,像元代的倪云林、清初的石涛、八大他们,最初也都经过细针密镂的功夫,然后由复杂精细变为简古淡远,只要几笔便可以把寄托怀抱写出来,然后自成一派,并不是一开始便随便涂上几笔,便以为这就是文人写意的山水。

 

画山水

国画中山水的境界最为重要,然而也要笔墨来辅助。有了境界,但是没有笔墨,或者有了笔墨,但是没有境界,也就不成为名画。它那结构和位置,必须特别加意,如画寺观,这些地方就不宜像人家的庐舍,好像和讲风水一样。这个说法,要多看古人名迹,以及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自然会了解的。


假如画了一张画,其中主要安置人家处,却恰恰似一块坟地。这样的画,挂在中堂上面,试问别人看了,舒服不舒服呢?还能引人入胜吗?郭河阳论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他所谓可以观的,是令人一看这张画,就发生兴趣,要一看再看,流连不舍。第二步就想去游玩游玩,第三步就联想到,这样的好地方,怎样能够搬家去住才好呢!这样的山水才算够条件了。有些人说中国山水画,是平面的,画树都好像是从中间锯开来的,这话绝不正确。中国画自唐宋而后,有文人画一派,不免偏重在笔墨方面,在画理方面,比较失于疏忽。如果把唐宋大家名迹来细细的观审,那画理的严明,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简直是体会无遗。董源画树,八面出枝,山石简直有夕阳照着的样子。关同画丛树,有枝无干,岂是平面的吗?画山水一定要实际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烟岚云蔼,飞瀑奔流。宇宙大观,千变万化,不是亲眼看过,凭着意想,是上不了笔尖的。眼中看过,胸中自然会有,一摇笔间,自然会一齐跑在你手腕下。


画山最重皴法,古人有种种名称,只不过就其所见的山水而体会出来的。应该用那一种皴法传出,那所见的形状如何,遂名叫作某某皴,并非勉强,非用此皴法不可。如北苑用披麻皴,因为江南的山,土多过石,又因为要画的林木蓊郁,自宜于用这皴法。若范华原画北方的山川,太行王屋,石多过土,地也高亢,草苔也稀少,自然宜于用泥里拔钉、雨打墙头、鬼面这些皴法。设使二公的皴法,互相变换,又成何面目?所以我的意思,山水皴法不必拘泥,只要看适于某一种,就用某一种皴法。古人皴法,略举数种:荷叶皴、大小斧劈皴、披麻皴、雨打墙头皴、泥里拔钉皴、云头皴、折带皴、鬼面皴、牛毛皴、马牙皴、卷云皴,此皆常用者。


 画人物

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形态是指整个身体,精神是内心的表露。在中国传统人物的画法上,要将感情在脸上含蓄地现出,才令人看了产生内心的共鸣,这个当然是很不容易的。然而下过功夫,自然是会成功的。杜工部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学画也要这样苦练才对。画时无论任何部分,须先用淡墨勾成轮廓,若工笔则须先用柳炭描之,由面部起先画鼻头,次画人中,再次画口唇,再次画两眼,再次画面形的轮廓,再次画两耳,画鬓发等。待全体完成以后,始画须眉,须眉宜疏淡不宜浓密,所有淡墨线条上最后加一道焦墨。运笔要有转折虚实才可表现阴阳凹凸。有时淡墨线条不十分准确,待焦墨线条改正。若是工笔着色,一样的用淡墨打底,然后用淡赭石烘托面部,再用深赭石在淡墨上勾线,衣褶如果用重色,石青石绿那就用花青勾头一道,深花青勾第二道,硃砂用岱赭或胭脂勾它。不论脸及衣赭的线条都要明显,不可含糊没有交代。巾帻用墨或石青,鞋头用硃砂或石青或水墨都可以,看他的身份斟酌来用。画人身的比例,有一个传统的方法,所谓'行七坐五盘三半',就是说站起的人除了头部之外,身材之长恰恰等于本人七个头,新时代的标准美人,八头身高比例之说,那知我们中国早已发明若干年了。 


画梅

老干上不可以着花,因为无姿态的缘故。为显示干的苍老,所以不能不点苔藓鳞皴,表示它经过雪压霜欺,久历岁寒,但是它的精神,是超卓绝特的。点皴时,光用焦墨秃颖,依着它的背点去,一定要点圆点,若点成尖长形,那就不是树上的苔,而是地面的草了。更不可作横点,如山水中树上所点。待等墨干后,用淡墨加点一次,比较有生动的意味,不然那就枯而燥了。若是着色的,那就用草绿加在焦墨上面,或头二绿也可以,不是全部盖满,而是偶尔留几点焦墨在上面,也自生动自然。 


画荷

我画荷的心得便是:看上去总要使它宛如矗立在水中央一般。


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画荷主要在于画荷叶及荷梗。 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画竹

古人画竹称作写竹,因为画竹是等于写字一样,用笔要完全合乎书法。书法第一要诀,一定要练好永字,因为永字已包括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种方法。这些方法都通用于写竹。竹枝更须用篆书的方法,画竹叶也要写成个字和介字、川字,但必须要用一二笔来破开。古人所说的'逢个不个,逢介不介,逢川不川'就是这个道理。


写意的竹,也要分层次,近的竹在前,要用浓墨,远的竹在后,要用淡墨,这才能够分得出前后、明暗的层次,增加韵味,可是有一点要记着,每一根竹是用浓墨,就全部用浓墨,用淡墨就全部用淡墨,绝不要在一笔上弄巧,兼有浓淡二色,反为不美。

石涛写竹,昔人称其好为野战,但是他的生动有风致,那种纵横态度实在赶不上。但是我们不可以去学。画理严明,应该推崇元朝李息斋算第一人,从他入门,一定是正宗大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