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死:安慰死者的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6-06-20

第十卷

孟冬纪

安死

安慰死者的问题

 

【原文】世之为丘垄1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2庭、为宫室、造宾阼3也若都邑。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夫死,其视万岁犹一瞚4也。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以百与六十为无穷者之虑,其情必不相当矣。以无穷为死者之虑,则得之矣。

今有人于此,为石铭置之垄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不可不抇5,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车食肉。”人必相与笑之,以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于此。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抇之墓也。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胜数,是故大墓无不抇也。而世皆争为之,岂不悲哉?

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乡里之所釜67者而逐之。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智巧穷屈,无以为之。于是乎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8,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抇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与分之。夫有所爱所重,而令奸邪、盗贼、寇乱之人卒必辱之,此孝子、忠臣、亲父、交友之大事。

尧葬于穀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是故先王以俭节葬死也,非爱其费也,非恶其劳也,以为死者虑也。先王之所恶,惟死者之辱也。发则必辱,俭则不发。故先王之葬,必俭,必合,必同。何谓合?何谓同?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葬于阪隰则同乎阪隰。此之谓爱人。夫爱人者众,知爱人者寡。故宋未亡而东冢抇,齐未亡而庄公冢抇。国安宁而犹若此,又况百世之后而国已亡乎?

故孝子、忠臣、亲父、交友不可不察于此也。夫爱之而反危之,其此之谓乎!《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言不知邻类也。

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其所非方其所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是非未定,而喜怒斗争反为用矣。吾不非斗,不非争,而非所以斗,非所以争。故凡斗争者,是非已定之用也。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先疾斗争,此惑之大者也。

鲁季孙有丧,孔子往吊之。入门而左,从客也。主人以玙璠收,孔子径庭而趋,历级而上,曰:“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径庭历级,非礼也;虽然,以救过也。

【译文】世人建造的坟墓,其高大像山一样,上面的树木像森林一样,其设置的大门宫庭、建造的宫室、建造的台阶也都像都邑一样。以此向世人炫耀富裕那么是可以的,以此安葬死者那么是不可以的。那死亡,看待一万年就像一瞬间一样。人的寿命,最长不过百年,中等寿命不过六十年。以百年和六十年为无限久远的人考虑,其情必然不相当了。以无限久远为死者考虑,那么就能得到了。

如今有人在此,把石碑放置在小土堆上,说:“这其中的物品,具有珠宝玉器、玩好、财物、宝器很多,不可以不发掘,发掘必然成为大富,世代乘车吃肉。”人们必然嘲笑他,认为他是大迷惑。世上的厚葬者,以此相似。

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国家,就没有不被发掘的坟墓。以耳闻目睹来说,齐国、楚国、燕国曾经灭亡过,宋国、中山国已经灭亡了,赵国、魏国、韩国也都灭亡了,都成为了过去的国家。在它们之前,亡国的不可胜数,因此它们的大墓无不被发掘。而世人还在争相为之,岂不悲哀吗?

不服从政令的民众,不孝敬父母的儿子,不敬重兄长的弟弟,都是被乡里持锅盆的人所驱逐。这些人害怕耕作稼穑的辛劳,不肯服从管理,而祈求锦衣玉食的快乐,用尽智巧心思,还是无法达到。于是乎就聚集许多徒众,跑到深山湖泊森林沼泽,干起拦路打劫的勾当,又看着有名的大墓埋葬丰厚,求得居住在坟墓附近,悄悄发掘,日夜不休,必然获得利益,便共同瓜分。那些被人们所慈爱所敬重的人,必然遭到奸邪、盗贼、匪寇的侮辱,这就是孝子、忠臣、亲人、亲友的大事。

尧死后葬于谷林,埋葬之处遍地种树;舜死后葬于纪市,没有改变市场性质;禹死后葬于会稽山上,没有改变人们的道路。因此先王是以节俭的方式安排葬礼的,并非是爱惜钱财,并非是厌恶烦劳,而是为死者考虑。先王所厌恶的,只是对死者的侮辱。发掘坟墓必然侮辱死者,节俭安葬那么就不会被发掘。所以先王的安葬,必然节俭,必然求合,必然求同。什么是合?什么是同?安葬于山林那么就与山林合为一体,安葬于坡地那么就与坡地相同。这就叫做爱护死人。那爱护死者的人很多,知晓怎样爱护死者的人却很少。所以宋国还没有灭亡而东冢就被发掘,齐国还没有灭亡而庄公的坟墓就被发掘。国家安宁时尚且如此,又何况是百代之后国家已经灭亡后呢?

所以孝子、忠臣、亲人、亲友不能不明察这些。那爱护反而危害亲人,说的就是这些吧!《诗经》上说:“不敢徒手去搏虎,不敢没有凭借去渡河。人们只知一原因,而不知道其它因。”这句话说的就是不知晓类推道理的人。

所以突然转变而反对,又突然转变而赞同,所反对的正是所赞同的,所赞同的正是所反对的,是非的标准尚未确定,而喜怒斗争反到是使用了。我不反对斗争,但反对之所以斗争的原因。所以凡是斗争的人,应该在是非已经确定后才使用斗争。如今很多人不是先确定是非,而是急忙着斗争,这就是迷惑很大的人。

鲁国季孙氏办丧事,孔子前去吊丧。进入门后向左走,随从宾客。主人准备用美玉装敛,孔子快步穿过中庭,登上台阶,说:“用宝玉装敛,就如同是将死者暴露在原野一样。”穿过中庭登上台阶,不合礼仪,虽然如此,却是为了拯救过错。

【说明】本节《安死》,主要探讨的是安慰死者的问题。作者认为,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国家,就没有不被发掘的坟墓。埋葬得越丰厚,被发掘的可能就越大。从今天来看,情况确实如此,不论什么样的坟墓,统统都被翻了个底朝天。反到是荒山野岭中贫苦人家的坟墓,仅存少许。所以,对于厚葬,作者是坚决反对的。想要死者得到安慰,就只能是节俭薄葬,避免引起某些贪婪的人的关注。

——————————————————

【注释】1.垄:(lǒng)《管子·山至数》:“大夫高其垄,美其室,此夺农事及市庸。”《楚辞·七谏·沉江》:“封比干之丘垄。”《战国策·齐策》:“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这里用为“坟”之意。

2.阙:(jué缺)帝王居地及大门的统称。《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史记·高祖纪》:“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说文》:“阙,门观也。徐锴曰:“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汉书·朱买臣传》:“诣阙止书,书久不报。”

3.阼:(zuo)《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仪礼·乡射礼》:“席主人于阼阶上。”《礼记·冠义》:“故冠以阼。”《说文》:“阼,主阶也。”本义为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之意。

4.瞚:(shùn)古同“瞬”。目动,眨眼。互相注视,喻时间短暂。

5.抇:(hu)《荀子·正论》:“乱今厚葬饰棺,故抇也。”《列子·说符》:“抇其谷而得其麸。”张湛注:“抇,古掘字。”《吕氏春秋·安死》:“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玉篇·手部》:“抇,亦搰字。穿也。”《广雅·释言》:“抇,掘也。”这里用为发掘之意。

6.釜:(fǔ抚)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各诸侯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无足。《诗·召南·采蘋》:“于以湘之,维錡及釜。”《管子·海王》:“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强。”《论语·雍也》:“与之釜。”《韩非子·备内》:“然而釜鬵间之,水煎沸竭尽其上。”

7.鬴:(fǔ釜)古同“釜”。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各诸侯国。

8.薮:(sǒu)《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举。”《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尔雅·释地》:“十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度山林,鸠薮泽。”《国语·周语下》:“薮,物之归也。”《说文》:“薮,大泽也。”这里用为湖泽之意。

9.冯:(píng)《易·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中行。”《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大雅·卷阿》:“有冯有翼,有孝有德。”毛传:“有冯有翼,道可冯依以为辅翼也。”《管子·山至数》:“冯市门一吏书赘直事。”《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庄子·盗跖》:“侅溺于冯气,若负重行而上阪,可谓苦矣。”《史记·伯夷列传》:“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司马贞索隐:“冯者,恃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马部》:“冯,或假借为凭字,凡经传云‘冯依’,其字皆当作‘凭’。”这里用为凭借、依靠之意。

10.玙璠:美玉,古代的一种佩玉。《左传·定公五年》:“阳虎将以玙璠敛。”《法言·寡见》:“玉不雕,玙璠不作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