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镇建设和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快速推进,水源保护和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此,石泉县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5月组成调研组,以城乡安全饮水为重点对全县水源保护和饮用水安全工作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县自来水公司、县城库区饮用水保护区、湘子河第二水源地、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及后柳、熨斗、喜河、曾溪、池河、饶峰等镇,对水源保护、饮用水质检测、农村安全饮水情况进行了现场查勘和了解,听取了部分人大代表和群众对水源保护和饮用水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查看了有关资料,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了座谈评议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现状 我县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年降水量800-1200mm,水资源总量20.056亿M3。自产水每平方公里43.08万M3,人均3569 M3,水质良好、水温适宜,属丰水县,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一)水源保护的现状。近年来,全县围绕推进省级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建立了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积极进行汉江源头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明确了各镇和部门的职责,严格实行企业污染防治措施,实施了退耕还林、“丹治”二期、天然林保护、汉江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项工程,对县城水源一级保护区进行了专项治理,网箱养鱼、厕所直排污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多方筹资2亿多元,建成了县城第二水厂、县城污水处理厂、县级垃圾处理场和11个镇级垃圾填埋场并投入正常运营。县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县境内主要河流的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二)城乡饮水安全现状。 1、供水情况。至2013年底,全县共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60个,其中百吨以上规模供水点10个,分散式供水264处,有完整的过滤、消毒、检测设备13处,10个集镇都实现集中供水且配套有净化消毒设备,初步解决了12.4万人的饮用水问题,但仍有2.8万人口水源缺乏、饮水困难。这次调查中群众认为已经解决和基本解决饮水问题的占调查总数的87%,认为仍然缺乏饮用水的占13%,主要集中在边远山区。 县自来水公司第一水厂利用石泉库区水作为城区水源,设计能力为日供水1万吨,实际日供水为0.8万砘;经过积极努力,2013年完成第二水源地及水厂建设,设计能力为日供水1万砘,实际日供水为0.5-0.8万砘。第二水源地及水厂建成后,城区供水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将能满足城区居民的基本需求。 2、检测情况。根据国家标准,城区饮用水的送检要求是:每月县级至少1次,每季度市级至少1次,每年省级至少1次;农村饮用水在枯水期和丰水期至少各送县检1次。实际检测情况是:城区饮用水县级送检率为100%;市级规定4次、实际送检2次;省级规定1次,实际2013年以来至今未送省检。 3、水质检测情况:城区饮用水质2013年县级检测基本合格,市级36项指标检测也基本合格。但在调查中,城区仍有部分住户反映末稍水有异味、水质混浊;农村自来水2012年、2013年县级分别抽检60份水样,检测合格率为30%左右。 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快速推进,水源保护和饮水安全工作没有引起重视、得到统筹安排,管理责任没有得到落实。在调研座谈时,相关部门和单位仍在推诿扯皮,思想认识不统一。 (二)水源保护力度不够。一是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集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刚刚起步,村组沿河乱倒垃圾、污水直排现象随处可见;养殖业规划不科学,水源上游建畜禽养殖厂,形成源头污染;矿山开采、道路修建、河道采砂,对水源形成严重污染,没有得到恢复和治理;水上交通工具污水和油料随意排放,没有收集;水源区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城区水源地污染防治工作滞后。县城库区第一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虽然进行了有效治理,但仍有餐饮店未迁出、污水处理不彻底现象;二级保护区仍然存在倾倒垃圾、直排污水;县城湘子河第二水源地还没有引起重视,采取措施,进行水源保护治理,上游粪便污水直排、沿河倾倒垃圾、通村路缺乏防护,对第二水源地的水质构成威胁。 (三)饮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1、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在调研中发现2012、2013年分别抽检60份水样,检测合格率仅为30%左右,问题相当严重。一是配套设备缺乏,大部分简易饮水工程没有净化消毒设备,农户饮用水既没有检测,又没有过滤消毒,存在饮水安全风险;二是已配套的净化消毒设备,缺乏操作管理专业人员,造成部分设备闲置浪费。另一部分设备虽然已投入使用,但缺乏专人监管,出于减少成本,没有坚持检测和过滤消毒,设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三是少数农村边远山区水源缺乏,农户饮水困难,有的在几公里外挑水,有的采用水窖水做为饮用水,还有部分扶贫安置点随着人口的增加,供水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显现。 2、城区饮水安全问题:城区饮水安全隐患主要是末梢水二次污染,供应城区的自来水供水管网,虽进行了部分改造,但仍还有部分管道(据了解,仍有17公里铁质管道)是70-80年代建设的铁质水管,锈蚀老化严重,有的甚至破损,造成二次污染,自来水出厂水虽然检测基本合格,但用户末梢水经常出现异味、昏浊现象,水质不佳,群众意见比较大。
(四)饮水安全管理机制缺乏。一是农村饮水工程产权不明晰。饮水工程建成后有些没有进行产权界定和移交;二是饮水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管理工作缺乏统筹,主责单位缺失;三是缺乏管用有效的城乡饮用水安全管理办法,饮用水安全问题出现后,处罚、整改工作无从下手;四是饮水的检测体系不够完善,监测范围偏小,监测频率不够,检测设备落后,检测能力不足。 三、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兼顾。水源保护和饮用水安全是关注民生的大事,也是“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政治任务,县政府在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充分认识水源保护和饮水安全的重要性,把水源保护和饮水安全列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强化管理, 努力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生态与经济发展同步。 (二)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确保水源水质安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水质检测机构建设,重视培养建立一只技术过硬的水质检测队伍,配齐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保障检测质量。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水源保护规划,当前重点要禁止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建设项目和网箱养殖,限制水源二级保护区网箱养殖规模,立即着手集中整治二级水源保护区建沙场、运砂船、矿山开采对水源污染问题;尽快启动湘子河第二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加快河道治理、农村改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工作,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发展畜牧业,严禁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逐步实施移民搬迁。三是加快城区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对老化的铁质水管,尽快制定方案,拿出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改造步伐。四是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有效治理,整合资金,不断完善集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落实河道治理、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畜禽养殖、厕所改造、水上交通、农药化肥使用等专项工作治理,确保我县城乡水源保护和饮用水安全,努力实现“一江清水供北京”。 (三)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县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机制,形成合力。一是明确管理职责。建议成立饮水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主责部门,及时解决水源保护和饮用水安全工作出现的问题。二是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尽快制定《石泉县水源保护和饮水安全管理办法》,完善各项配套措施,保证饮用水质安全。三是发挥部门合力。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履行职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发改部门要严把项目审批关,禁止高污染工业企业落户;环保部门要强化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监管,严控环评审批关;水利部门要强化城乡饮水安全管理,建立完善农村安全饮水管理体系,启动城区供水老管道更新改造规划,逐步实施改造计划,进一步争取项目、解决偏远山区群众水源缺乏、饮水困难的问题;卫生部门要严把饮水安全检测关,严格按要求进行饮水卫生检测监管;食药部门要严格水源保护区餐饮业的审批和管理,禁止在水源保护区新开餐馆和酒店;国土部门要严把水源地建设用地使用关,未经环保审批一律不予供地;林业部门要加强水源地涵养林、护岩林的生态保护,严禁乱砍乱伐;财政部门要预算专项资金,保障饮用水安全检测必要费用;住建、工商、农业、安检、交通、扶贫等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水源保护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四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监督考核,强化安全责任。(石泉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张守卫 电话 0915-6311365) 附:饮用水水质检测调查统计表
表1、农村饮用水质检测情况
表2、城区饮用水质检测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