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称不敢与第十二 君臣同饮酒的问题 景公饮酒,夜移于晏子,前驱款1门曰:“君至!” 晏子被2元3端4,立于门曰:“诸侯得微5有故乎?国家得微有事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 公曰:“酒醴6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 晏子对曰:“夫布荐7席,陈簠8簋9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公曰:“移于司马穣苴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 穣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 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将军乐之。” 穣苴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 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公曰:“乐哉!今夕吾饮也。微此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 君子曰:“圣贤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 【译文】景公饮酒,深夜将酒席转移到晏子家,先行侍从敲晏子家门说:“君主来到。” 晏子披着套头的礼服,站在门口说:“诸侯莫不是有变故吧?国家莫不是有急事吧?君主为什么不是时候屈尊来我家?” 景公说:“酒的香甜味,金石的乐声,希望与先生同乐。” 晏子回答说:“那陈布进献宴席,陈设酒器,有专人侍候,我不敢参与。” 景公说:“转移到司马穰苴家去。”于是先行侍从到司马穰苴家敲门,说:“君主来到!” 司马穰苴全副武装站在门口说:“诸侯莫不是有兵来袭?大臣莫不是有反叛的?君主为什么不是时候屈尊来我家?” 景公说:“酒的香甜味,金石的乐声,希望与将军同乐。” 司马穰苴回答说:“那陈布进献宴席,陈设酒器,有专人侍候,我不敢参与。” 景公说:“转移到梁丘据家去。”先行侍从到梁丘据家敲门,说:“君主来到。” 梁丘据左手拿瑟,右手执竽,唱着歌出来迎接。景公说:“快乐呀!今晚我终得饮酒。要不是那两位先生,怎么能治理好我的国家;要不是有你这个臣子,我怎么能得到快乐。” 君子说:“圣明贤能的国君,都有有益于自己的朋友,没有偷懒作乐的臣子,景公达不到这样,所以这两种人都被任用,仅能保住不灭亡。” 【说明】编者之所以记载晏子的这则故事,想要说明的是君臣同饮酒的问题。齐景公也真是可怜,想找个人喝酒都这么困难,最后还是梁丘据懂得他的心思。但是,齐景公还是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应该半夜去臣子家,晏子与司马穰苴的行为,应该说是正确的。 —————————————————— 【注释】1.款:(kuǎn梡)敲、叩。《史记·商君列传》:“款关请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海外殊俗,重泽款塞。”柳宗元《钴鉧潭记》:“一旦款门来告。” 2.被:(pi披)古通“披”。《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管子·禁藏》:“推引铫耨以当剑戟,被蓑以当铠襦。”《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这里用为披衣于肩之意。 3.元:(yuán原)《书·金滕》:“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左传·哀公十一年》:“归国子之元。”《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仪礼·士冠礼》:“始加元服。”《礼记·曲礼》:“牛曰一元大武。”这里用为“头”之意。 4.端:(duān耑)《周礼》:“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左传·昭公元年》:“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论语·先进》:“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荀子·乐论》;“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心庄。”这里指周代礼服之意。 5.微:(wēi威)《诗·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管子·枢言》:“微而异之,动作必思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论语·宪问》:“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吕氏春秋·离俗》:“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礼记·檀弓下》:“虽微晋而已。”这里用为不是之意。 6.醴:(lǐ礼)《书·说命》:“若作酒醴,尔惟麴蘖。”《诗·小雅·吉日》:“且以酌醴。”《诗·大雅·行苇》:“曾孙维主,酒醴维醹。”《诗·周颂·丰年》:“为酒为醴。”《周礼·酒正》:“醴齐。”《礼记·内则》:“或以酏为醴。”《礼记·杂记》:“醴者,稻醴也。”《说文》:“醴,酒一宿孰也。”这里用为甜酒之意。 7.荐:(jiàn践)《诗·周颂·雍》:“於荐广牡,相予肆祀。”《管子·五行》:“而荐之祖庙与五祀。”《左传·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论语·乡党》:“君赐腥,必熟而荐之。”《礼记·祭义》:“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玉篇·草部》:“荐,进献也。”这里用为进献之意。 8.簠:(fǔ斧)古代盛食物的竹制方形器具。《关尹子·匕》:“好礼者多梦簠簋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仪礼·公食大夫礼》:“左拥簠梁。” 9.簋:(gui滚)《易·损·辞》:“损,有孚,元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诗·秦风·权舆》:“每食四簋。”《诗·小雅·大东》:“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礼·掌客》:“鼎簋十有二。”《韩非子·十过》:“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说文》:“簋,黍稷方器也。”本义是指为古代青铜器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这里用为“容器”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