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桃美 其实,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又是大一的新生,我暂时无法完全理解老师们说的每一句话,也讲不出多么专业的术语。 只是对某些问题有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今天听了梁冬老师与立新老师主讲的这场“回归九针,发现中医太美——传统文化与中医”讲座之后,也悟出了自己的一点小小心得,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有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指出,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包含。 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 正如潘毅老师所说的:“中国人是通过调整关系来调整结构,西方人是通过调整结构来调整关系!”那么这层关系是怎么来的呢?这层关系就是所说的整体观念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在中医体系里边,整体观念意味着不仅应该将人本身看作一个整体,更应该将天、地与人看作一个整体。“即以天地为模型,人置其中”,人只是天地万物中渺茫的一部分,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在天地这个大摇篮里进行,不可脱离了这个实际。 这次讲座邀请的特邀嘉宾有杨硕诚老师,杨硕诚老师与我们分享自己所理解的“信解行证”。 “信解行正”:要相信了然后再不断的去寻找理论的依据,而又在实践中不断的践行进而印证,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修为,进而把所知的真理转变为内在的个性。如此循环往复,便会不断的成长进步,这就是中医人的光明大道。 “信解行证”的“信”是一种“暂且”相信,一个条件假设,然后按照假设的条件去探索答案,最后再用答案来验证假设来判断这假设是否成立。这整个过程中,我们要秉着质疑严谨的理念来学习,来探求,才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修为,进而把所知的真理转变为内在的个性。 观众小提问:“我们一直在说中医之美,请三位老师用一句话来表述中医美在哪里?” 梁冬老师:“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身体的小型实验室,我们每一天用这样一个实验室来证明原来宇宙有可以触摸到的终极真理,这种感觉很快乐很美好。” 陈立新老师:“自己一直以来说的,中医能够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 杨硕诚老师:“中医是《老子》里所言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完美的路径。”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赞同立新老师的观点——“你好我好大家好”。 中医能够做到救人于疾病的水深火热之中,患者的病好了,这就是“你好”:当你看到那一条条脆弱的生命在你的手中得到救护变得坚强时,那对一位医者来说是莫大的安慰与肯定,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这就是“我好”:而在这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大家互利互惠、各取所得,这不就是“大家好”吗?“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1+1>2的等式,何乐而不为呢? 我想这可能也是包括立新老师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医者行医的信念吧,相信中医传统文化在像立新老师、油麻菜老师等优秀的炎黄子孙的带领下一定能够发扬光大的~ 特邀嘉宾范英志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应数之九针,乃数之象”九针数目的来源。 全场一起随着范英志老师朗朗阅读内经九针经文节选,气场令人感动。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所出之处即为井穴,九针数目应古代田野分割的方法而来,但“九”其实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它代表的是一种中医思维,这正如“立新七针”中的“七”一样也是代表着一种思维。 范英志还通过了一段视频告诉我们“五音以法”的现象: 不同的声波对应着不同的不同的形状,而且每一个声波对应的形状都不一样。 这提示我们,世间万物也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就像物体的共振与声音的共鸣一样,万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频率。 这是不是在启示我们,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某些手段在治疗疾病如用针的时候,使针振动的频率与机体的固有频率达成一致而使效果更好呢?有待探求。 特邀嘉宾王红军老师是立新老师的老师,立新老师从08至09年认识王老师,王红军老师当初几个简单的动作,对立新老师影响很大,开始注重气血,注重背后的气血的规律。 相信在场的观众对这位已年逾花甲岁的老人家印象也非常深刻吧,他在现场带来的精彩表演着实令人拍案叫绝,王老师的筋骨柔软却不失刚劲,完全不逊于任何一位健身教练或者练瑜伽的人。现场梁冬老师在王老师的指引下学习更是让我们见证了奇迹,经过几次尝试,在王老师的拍打帮助下,梁冬老师明显高了许多,也软了不少,大肚子都缩进去不少。 王老师说生命在于呼吸,而不是在于运动,呼吸的方法很重要,呼吸带动气血通畅柔顺了,气血才能充足濡养,滑润关节,让筋骨非常柔软。骨正筋柔,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范京强老师是立新老师的学生,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 范老师主要为我们讲述了他在学习“立新七针”前后治病思维与治病方法的转变。若是按照西医的那一套来进行治疗动辄拿手术来说事,可手术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不尽其然也。中医玩关系,西医玩解剖。从西医的角度出发治疗病人,不仅伤津耗气,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中医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结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治病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那么是不是中医就天下无敌,不需要西医了呢?如果这么想就不对了,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合文化”,是一种自然亲和型文化,主张和而不同,阴阳互补,对立统一。 就像针灸一样,针灸再好,也有针所不及的地方,同理可知,中医再好也有其所不及的地方,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一味盲目的固执己见,只学中医摒弃西医。我们应该将对立二者统一起来,找到一个最佳比例将二者结合起来治病追求最大效益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最后一位特邀嘉宾广中医的潘毅老师压轴终极盘点,讲述了中西医的不同: “中国人是通过调整关系来调整结构,西方人是通过调整结构来调整关系!” “数理化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终极的方式”,潘毅老师说,中医以天地为模型,更贴近农业式的生活方式,“推天道,明人事”,西医玩的是解剖,中医玩的是关系,“要论到玩关系,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中国人”。 对于学习中医,潘老师打趣道,“化学好学方药,物理好,心灵手巧学针灸”。 梁老师:“文科生呢?” 潘:“那就去做领导……” 潘毅老师不愧是理论大家,讲起理论来真是既幽默又平易近人。 活动最后环节,颇激动人心,梁冬透露,未来半年内广州将会开设包括学院,医馆等数家正安实体机构,这个消息无疑是广州人的福气,也是中医慢慢复兴的大势所趋! 整场论坛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立新老师反复强调的,其实治病最主要通过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 “心念动,气血动”,你开心的时候气血运行比较旺盛,郁闷的时候气血运行滞后,总之我们的气血运行与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包括我们的一颦一蹙、起心动念都会导致气血的运行。由此可见,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才是保证健康最重要的。 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穷其一生也不能完全解答出来的,我们需要的是所有中医爱好者们齐心协力、世世代代的不懈努力共同探求,相信成功的彼岸不会遥远。 黄桃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年5月3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