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析中国人的审美“四境界”

 潇湘水云上居 2016-06-20

“美是真理的光辉。”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看法也大不相同。不同地区的人对美的认识和欣赏也会不同。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的人对美的看法也大不相同。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在每个个人身上,体现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则体现为不同的时代风貌和审美风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六十年代的人普遍认为正统的是美的;七八十年代的人普遍认为个性的是美的;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普遍多认为“非主流”是美的。这是不同年代的人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普遍的审美倾向。




在孩童的世界里,同龄人普遍认为美的东西他们才认为是美的。大人为孩童选择了在大人眼中认为的美的东西,而孩子却认为不美。同样,小孩子为大人们选择东西的时候,小孩子往往认为美,而大人却不认为是美的。这就是审美的年龄差异。




同样的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做家具的好材料,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它看到了木材的经济价值,在流浪汉的眼中,大树是多么好的乘凉场所啊。这是美在不同职业的人眼中的呈现。流浪汉他只要吃饱肚子,有大树的庇荫,就觉得很满足,他没有用功利化的眼光去看待这棵大树,而是从作为一个基本的人自然的本性出发将大树底下的凉荫视为审美舒适的场所。这让人不禁想起了庄周梦蝶的故事,在《庄子·齐物论》篇中讲到,有一日,庄子在树荫下枕着葫芦乘凉,不知不觉,进入了梦境。在梦中,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直美丽的蝴蝶,在那里快乐地翩翩起舞,他内心悠然自得,释然忘我。




当他从梦中醒来时,却不知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庄子认为,如果人们能突破物我、生死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在唐代诗人李商隐著名的诗篇《锦瑟》中也有描述庄子梦蝶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其中也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审美的层次世界。




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先生在谈论诗词时说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际上,这种“独,忍,得”的境界不仅是诗词,是人生,也是任何在创作领域终有建树的人必经的阶段。如果创作如此,那审视创作,评论作品又当有那些境界呢?




“审美”范围极广,涉及建筑,音乐,舞蹈,绘画,饮食,服饰等各个领域。这种发源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层面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追逐心灵的过程。而审美必然经历一个从俗到雅又入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伴随的必然是文化层次的提升,文化知识的积累,所以也必然是一个“金字塔”似的过程。



 俗  艳 



“俗”:“谷中之人”谓之“俗”。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井底之蛙”似的审美,是一种基于实用层面上的物质之美,在没有见过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形式前,人们能接受和想象的就是“普世之美”,“幸福之美”。这是中最简单,最易接受,最有群众基础的审美。如:民间的剪纸,皮影;结婚时的满眼大红的凤冠霞帔;以及年画中的各种富有吉祥意义的图案。这都是中国文化中的——大俗之美。




 含  蓄 



“雅”即含蓄。当文化有了发展,到了文人阶层,就需要对普通物质进行“精工细雕”,也就是说日常实用的物质要经过“打磨”,“研究”,以及境界上的提升。《诗经》曰:雅,正也;《玉篇》曰,雅,素也。于是,大量表面的含义还是被隐藏起来:家具开始雕画,文房开始雕刻,扇面开始着画…并将主人的个性体现其上。诗歌相对于小说的发展就是一个俗到雅的过程。





 矫  情 



“矫情”即讲究,但是过分的讲究。孔子论吃曾说“割不正,不食”,就是东西的切割方法不对,就不能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过分矫情。《红楼梦》中贾府拿到几十只鸡做出了的没有“茄子”味道的“茄鲞儿”就是这个意思。但在笔者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矫情”并非一定不好,它是文人的一种趣味和追求,尤其是对自我的一种要求。代表性的当属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故意设之,追求一种欲而不得的心境。





 病  态 



“病态”审美就是一种“偏执”的观念和态度,并非中国独有。这是一种对原有物质形态和原有审美的转化或彻底打破。代表性如善好老庄之学的“竹林七贤”,他们“神交于彼此,不流于世俗”;如不爱世俗之爱的富贵牡丹,却偏好“梅花”,最好还是“枯梅”,墙角傲然一支来”;如对“三寸金莲”的喜好以及瓷器中对开片(开裂)的喜好等等,都是这种病态审美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