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学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tjboyue 2016-06-20

        练武,特别是中国的武学,其实目的就一个,就是强化自己,强化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突破自己的极限,使自己变强才是武学的目的起码是中国武学的目的。 不论科技怎么发展,火器怎么流行,学武都将是强化自身的一个好方法。 所以科技发达并不是武学的悲哀。其实学武学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修养。

        武术始于求生存,求胜,而武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而存在的。

        学武就是修行,须不断地磨练,它如人生跟随人的一生,直到老死 。

        学武之人要有符合时代的锐智和武士的修养,因为追赶前人容易,超越后人难。

        武林人士深知,武艺是受人们的思想主导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确的地方,完全决定于思想。所谓“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执此之论,他们力主择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恶的人,培养高尚的品德:“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在学练武艺的过程中,始终要将培养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德技双修,正象拳谚说的:“练武要修德,练功要按辙”。否则,“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那便与武术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为了培养高尚的品德,各个门派均制定了若干条律,要求门徒严格遵守。如少林有“练功十忌”:“一忌荒惰,二忌矜夸,三忌躁急,四忌太过,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讼棍,八忌假正,九忌轻师,十忌欺小”。

        各门各派都认定:“功夫有限,仁者无敌”。因而对于练就了一定武艺的人,遇到冲突的时候,要求他们首先充分发挥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决问题;如果实在不行,再施展武艺,制服对方,而不应单凭武力,先发制人,所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许他们的,轻则加以责备,重则逐出师门,更重则予以严惩。少林即严正宣告:“有技无德者,非少林之徒弹”!并谆谆告诫武僧:“功成之后莫轻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

        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从来不从纯武艺的角度去看待武术,而总是将武术与品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无德无拳”,坚持“文以评心,武以评德”。

武德是什么?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习武者还应努力克服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

  首先克服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和区域性两个方面。

  其次是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它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第三是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讪骂,甚至大打出手。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建性的社会思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我国人民历来祟礼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孔子办学设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以“德行”为首。因此,武术一直置优秀的品德于首要地位,让它成为武术的灵魂;一直用优秀的品德为有力的武器,鞭挞武林中的不良风气与败类。

        研究武德,对于今天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传授学习武术的人们,另一方面还可以供其他人借鉴。

        从历史上看,武学有两方面:一是一些名人高手大多出自佛、道两家,他们要求身心双修,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达到强身健体,积精养元,把握阴阳平衡,以清静无为积精养元为根本,使元精内守真气存之,达到天地人浑然一体,出神入化的境界,达到与大自然真正和谐。修得四季常青,枝叶繁茂,智慧开悟,益寿延年。

        另一种是出身行伍,或民间之中。前者习武为强筋健体学得盖世奇功,为争战疆场、保国保家,建功立业青史标名:后者是活动于民间以武谋生,或保镖、护院,或街头卖艺来养家糊口。

        但是他们不管出自哪种情况,从古以来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道德信条,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武德。

        武德在过去的历史阶段有着各自的不同要求,大多以尊师重道,替天行道,扶危济困,忠孝节义,助人为乐,修身养性,惩恶扬善为宗旨:还有各拳种流派根据自己的门规、戒律等订出了几不准和几不传等戒约来教育门下尊守,防止不法弟子以卫人自卫做些不法勾当,出手投足心怀厮杀格斗,出口蛮横无理,不敬尊长,言不合道,有损师门荣誉。或骄矜之心常存,不览经书,不守法律,以血气方刚,朋友义气用事。武功绝技乱传匪人,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心意六合拳谱论言:(心意六合拳)君子学了护重心、小人学了糊乱传、宁可遗失、不可乱传。

        综上所说: 学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以武会友,天下武术是一家,不分门派,能者为师;学武先学德,教人先教心,团结武林界的朋友为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一份贡献。

心意拳
 
公众号:xinyiquancn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