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谦让而赢得尊重的问题 景公予鲁君地,山阴数百社1,使晏子致2之,鲁使子叔昭伯受地,不尽受也。晏子曰:“寡君献地,忠廉也,曷3为不尽受?” 子叔昭伯曰:“臣受命于君曰:‘诸侯相见,交让,争处其卑,礼之文也;交委4多,争受少,行之实也。礼成文于前,行成章5于后,交之所以长久也。’且吾闻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6人之忠,吾是以不尽受也。”晏子归报公,公喜笑曰:“鲁君犹若是乎。” 晏子曰:“臣闻大国贪于名,小国贪于实,此诸侯之通患7也。今鲁处卑而不贪乎尊,辞实而不贪乎多,行廉不为苟得,道8义不为苟合,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其交,君之道义,殊于世俗,国免于公患。” 公曰:“寡人说鲁君,故予之地,今行果若此,吾将使人贺之。” 晏子曰:“不!君以欢予之地,而贺其辞,则交不亲,而地不为德矣。”公曰:“善。”于是重鲁之币,毋比诸侯,厚其礼,毋比宾客。君子于鲁,而后明行廉辞地之可为重名也。 【译文】景公要归还鲁国君主的土地,在泰山北边数百个村庄,派晏子前去归还,鲁国君主派子叔昭伯去接受土地,但没有全部接受。晏子说:“我们君主贡献土地,是忠心廉洁,为何不全部接受呢?” 子叔昭伯说:“我接受命令时君主说:‘诸侯相见,交往礼让,要争着处于卑微,这是礼仪的文明;交付委托多,争着接受少,行为实在。礼仪的文明形成在前,行为彰显于后,交往才能长久。’况且我听说君子不全部拿走别人喜欢的东西,不穷尽别人的忠诚,我因此不全部接受。”晏子回国向景公汇报,景公欢喜地笑着说:“鲁国君主还是这样懂礼吗?” 晏子说:“我听说大国是贪图名声,小国是贪图实在,这是诸侯的通病。如今鲁国处于卑微地位而不贪图尊位,推辞实惠而不贪图多取,行为廉洁而不愿苟且求得,引导最佳行为方式而不苟且附合,不全部拿走别人喜欢的东西,不穷尽别人的忠诚,以保全双方的交往,鲁国君主的道路和最佳行为方式,不同于世俗,使国家免于公开的祸患。” 景公说:“我喜欢鲁国君主,所以归还其土地,如今他的行为果然如此,我派人前去祝贺。” 晏子说:“不行!君主因为欢喜而归还其土地,又去祝贺其推辞土地,那么显得交往不亲近,而归还土地也就不是政治的规律了。”景公说:“好的。”于是加重赠送鲁国的钱币,超过别的诸侯,增厚赠送鲁国的礼物,超过别的宾客。君子在鲁国,而后才明白行为廉洁推辞土地可以让国家的名声更厚重。 【说明】编者之所以记载晏子的这则故事,想要说明的是谦让而赢得尊重的问题。如果鲁国君臣都贪婪,全部接受而且还要查看是否属实,那么两国间的交往就会不亲近,关系就会疏远,那么某一天别国又会恃强凌弱,夺走鲁国的土地和人民。鲁国君臣选择了谦让的行为方式,因此就得到了齐国的尊重,从而也使齐国完全打消了攻打鲁国的念头,有了齐国的帮助,其他诸侯国也就不会轻易进犯鲁国了。这就是鲁国君臣选择的最佳行为方式。 —————————————————— 【注释】1.社:(shè射)《书·召诰》:“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诗·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管子·乘马》:“方六里名之曰社,有邑焉。”《老子·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论语·八佾》:“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荀子·礼论》:“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非社腊之时也,奚自杀牛而祠社?”《国语·鲁语上》:“故祀以为社。”《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里用为土地神神主之意。春秋战国时期,每个村庄都供有一个土地神庙,数百社即指数百个村庄。 2.致:(zhì志)归还、交还。《管子·戒》:“义故七十而致政。”《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三国演义》:“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 3.曷:(he和)《易·损·辞》:“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书·盘庚》:“汝曷弗告朕。”《诗·唐风·有杕之杜》:“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小雅·渐渐之石》:“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诗·大雅·云汉》:“瞻卬昊天,曷惠其宁。”《说文·曰部》:“曷,何也。”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何”,表示疑问之意。 4.委:(wěi伟)委托。《管子·揆度》:“诸侯之子将委质者,皆以双武之皮。”《战国策·齐策一》:“愿委之于子。” 5.章:(zhāng张)古通“彰”。《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书·尧典》:“平章百姓。”《诗·小雅·裳裳者华》:“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诗·大雅·卷阿》:“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管子·宙合》:“章道以教,明法以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荀子·正名》:“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吕氏春秋·知度》:“而尧舜之所以章也。”这里用为彰明、明显、显著之意。 6.竭:(jié节)《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左传·庄公十年》:“再而衰,三而竭。”《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礼记·大传》:“人道竭矣。”这里用为穷尽、尽力之意。 7.患:(huàn换)《荀子·致士》:“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广韵·谏韵》:“患,病也。”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里用为疾病、毛病之意。 8.道:(dào到)《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荀子·正名》:“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韩非子·扬榷》:“四海既藏,道阴见阳。”《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这里用为引导,疏导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