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通鉴丨荆轲迟迟不肯去刺杀秦王,他在等谁?

 等待MYLOVE 2016-06-21

讲通鉴丨荆轲迟迟不肯去刺杀秦王,他在等谁?

2016-06-20 谷园 历史大学堂 历史大学堂





上回咱们先把刺客列传捋了一遍,然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只讲了个开头,讲到田光答应太子丹,来请荆轲,而且答应太子丹会保守这个秘密。


那么荆轲到底是什么来头呢?大致来讲,他就是一个游侠,一个侠客。前面咱们过讲韩非子批两种人:一个是儒者,一个就是侠者,他说:

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韩非子》


荆轲就是这样一个侠者。《史记》中讲他,“好读书击剑”,也有文化,也有武艺,也有抱负。他本来是卫国人,曾经想游说卫国国君,也要致君行道、兼济天下,有抱负。可是卫国国君呢,见不上他。后来,卫国被秦国灭了之后,荆轲就出来闯荡江湖了,其实就是流落民间了呗,上层路线走不通了嘛。


按道理讲啊,作为一个侠客,要想扬名立万,起码打几个漂亮仗,是吧?谁牛跟谁挑战,就像武侠小说里讲的,侠客们都去争天下第一。可是,荆轲没有。《史记》记载的,这期间,就是荆轲闯荡江湖的这期间的两个故事,都是认怂的事儿。


一次是跟当时的大剑客盖聂(gě niè),论剑,华山论剑,不是真打,就是嘴上说,切磋剑术。结果,话不投机,盖聂就烦了,一手摁着宝剑就瞪了荆轲一眼。荆轲呢,立马就溜了,而且回去把客房退了,远远地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还有一次,他跟人在一块赌博、打牌,也不知道是因为他砸了人家牌呀,还是怎么着吧,把人家惹急了,要揍他。他又蔫溜了。


最后,他就流落到了燕国。在燕国交了两个市井之中的朋友,一个狗屠,宰狗的,还有一个民间艺人,类似瞎子阿炳那样的,叫高渐离。这个高渐离他不是拉二胡,他的乐器叫“筑”,这种乐器早就失传了,不过有出土的文物,就类似这样--这是我在网上找的图片:





不带弦的那是出土的实物,带弦的是今人复原出来的。弹的时候是,一手按弦,一手拿那个小棍敲,所以叫“击筑”。


荆轲每天就跟这俩朋友喝酒,喝高了,高渐离就击筑,那是顶尖的音乐家,乐声慷慨悲凉,荆轲就跟着音乐唱歌,高歌,时而狂笑,时而悲泣,旁若无人。绝对都是性情中人啊。


咱们讲到这,荆轲给咱们的印象是不是有点志大才疏的感觉啊,既是一个胆小鬼,又是一个酒鬼,充其量也就是有点性情的文艺范,骗骗小女生的那种。

可是呢,很多豪杰之士,包括田光都知道这只是他的一面,是他的表面,他的另一面是:

沉深好书,非庸人也!


而且,《史记正义》里有一段挺有名的话,称荆轲是:

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这个《史记正义》是唐朝人张守节对《史记》的注解。《史记》的注解有三种最著名,张守节这是一家,还有唐朝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南北朝时裴骃[yīn]的《史记集解》,合称《史记》三家注。


上回咱们讲到,太子丹请来田光之后,两人有一段密谈,《史记》上面写的很简单,两三句就散了。张守节的注解里讲的就比较详细了,田光当时说自己老了,干不了大事了,同时呢,他还指出,据他的了解,太子丹手下的几位勇士也都不行,并且挨个点评了一遍:


这位是,“血勇之人,怒而面赤”;那位是,“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还有一位叫秦武阳的,十三岁就杀人,一般人都不敢正眼瞅他,可是呢,他只是“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只有我的朋友荆轲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他的情绪是深藏起来的,别人看到的他所有的表现,那都不是他真实的情绪,他真实的情绪,怒而色不变,面上从来不带。这还是那个词啊,“智深勇沉”。用曾国藩“挺经十八法”里的一法来讲,这就是“藏锋”,这是中国文化很有意思的地方,身藏不露,真人不露相,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的才是高人。


用现在的话讲,这也算是一种装、装啥吧。不同的在于,现在的人是没能耐装得有能耐,古人是有能耐装得没能耐。


下面,咱书接上回。田光从太子丹那里回来,找到荆轲,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讲了一遍,(最后讲):荆轲啊,我已经把你推荐给太子了,这个事儿的分量你应当明白,我知道你是做大事的人,相信你能够做到!


荆轲听完之后,脸上没有变化,沉思片刻,回答:谨奉教。好的,我听您的。

可是,荆轲的心思到底如何,谁也看不透的,田光也看不透。怎么办?田光接着说:你同意那就太好了。刚才我从太子那里回来时,他嘱咐我要保守这个秘密,说明他对我不放心。


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一个人行为处事要是惹人怀疑了,让人不放心了,那这个人就称不起有节操的侠义之士了。我得争回这口气,以死证明我是守得住秘密的人,也请你抓紧去见太子,办成这件大事。说完,田光便便挥刀自杀。


荆轲也没反应过来,也没拦住。


哎呀,田先生,你这又何苦啊。荆轲又是怜惜、痛苦,又是赞叹啊。田光那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为了成这件事,自杀明志,视死如归,真是一代豪杰,我还能苟活吗?


他立即去找太子丹:太子您找我什么事,您说吧。另外,田先生为了保守秘密刚刚自杀了。


太子丹一听田光自杀,也是痛哭流涕,然后他跟荆轲就和盘托出了刺秦的计划。


他这个计划第一目标还不是刺杀秦王,而是劫持秦王,就像上回讲的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逼着秦王把秦国侵占各国的土地去退回来。如果秦王不答应,再杀之,那样秦国就可能因为王位之争而内乱,也可以保全燕国。


荆轲沉默了良久:这个......不行,这事太大了,太子啊,我没这才能,我干不了。


太子丹呢,也不顾太子的体面了,跪地上就给荆轲磕头:荆先生,你不答应,我就不起来了。


最后,荆轲就答应了。


然后,太子丹立即尊荆轲为上卿,住最好的房子,用最好的车马,珍宝、美女,呼啦下子,都给荆轲弄来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造就怎么造。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里写得更详细,说有一次太子丹找来一匹顶级的千里马,让荆轲骑着玩。荆轲骑了一圈,感觉很爽:太子啊,这马真好,跑得太快了,我听说,凡是这种千里马,这么能跑,都是因为它肝长得好,肝脏特别发达。


太子丹一笑:噢,还这说法吗,回头咱研究研究。结果到晚上吃饭时,那匹马的肝就被蒸熟了端到了荆轲的桌上。


还有一次,就是我上回讲的,震憾我幼小心灵的那个情节,他们去听一位美女弹琴,荆轲赞助人家手长得美。太子丹就把那双美手给斫了,送给了荆轲。


这个,太不人道了啊。都是野史,《史记》原文没有的。


总之吧,太子丹这叫“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我把你活着的这些欲望都满足了,接下来,你就抓紧时间去刺杀秦王,去赴死吧。




(图)荆轲 雕像



可荆轲呢,没动静。他越玩越美啊,他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欲、好生恶死,估计也打算能多玩一天就多玩一天吧。


太子丹也不好意思催。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南边秦国已经把赵国给灭了。秦国大将王翦带着大军已经逼近燕国南境。太子丹不能再碍着面子了,找荆轲:先生啊,我等不及了。


荆轲笑了:您不来找我,我也要去找你了。我就是在等这个时机,现在成熟了,秦王把心思现在都放在燕国,如果我能带上两份厚礼去进献秦王,他一定乐意接见我,这样就有机会下手了。


太子丹:两份什么厚礼啊?


荆轲:就是被秦王通辑的樊於期(fán wūqī)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gāng)地区的地图。


太子丹一拨拉脑袋:督亢地图没问题,咱做个献地求和的样子。可樊於期将军的人头,那使不得,您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这位樊於期本来是秦国大将,被秦王治罪,亡命出逃到燕国。太子丹顶着得罪秦国的压力收留了他,他当然不同意。


荆轲干脆自己去找樊於期:樊将军,秦王把您全家都杀了,这个仇怎么报?太子冒着这么大风险收留您,这个恩怎么报?


樊於期哭了:为之奈何!我没办法啊,我报不了啊。


荆轲:我有办法!我能帮你报!


然后,他就把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最后讲:我现在得借您的项上人头一用。

樊於期听完,说:好!那就谢谢先生了!


自己摞下衣服,光着膀子,拿刀往脖子上一横,唰,自刭[jǐng]而死。


地图也有了,人头也有了,接下来,太子丹给荆轲还配了个副手,就是那位十三岁就杀人的秦舞阳。另外,花重金买来一把匕首,打造这把匕首的人叫徐夫人,也是欧冶子那样的铸剑大师。匕首上焠以剧毒,只要划破点口,沾上血,就能要人命。把这匕首藏在督亢地图之中,卷在里面。


一切准备就绪,就该出发了吧。结果呢,荆轲又迟迟不动身,说是在等一个朋友,一起去,说这个朋友住得比较远,他把这个朋友的行李都准备好了。


太子旦可等不了了,这时他已经把所有的宝都押上来了,他从容不了了,他又来催荆轲,这次话说得就有点生硬了:您要是不打算去了,我就让秦舞阳自己先去得了。


荆轲烦了: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说出去的话不能反乎其身,落实到行动里,说话不算数,那是小人。您觉得我是这样的小人吗?您觉得就凭我自己带着一把匕首进入强大的秦国,就能把秦王杀了吗?我要等我那位朋友,他跟我一起去,我才有把握做成这件事。可是,既然您这样说,那我就不等了,我马上就走。


然后就出发了。太子送行,还有几位参与机密的门客也都一起送荆轲,“皆白衣冠以送之”,都穿着白衣白帽,一身孝服,来给荆轲送行。说明什么?这是注定有去无回,大家都不避讳这一点了,干脆为活人发丧。一行人把荆轲送到易水河边,喝酒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歌,歌至悲凉处,人们为之流泪;歌至悲壮处,人们为之怒发冲冠。最后,荆轲上车,绝尘而去,再也没有回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图)荆轲刺秦



书说简短,荆轲很快就到了秦国了。


秦王听说,燕国使者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来了,大喜,召见。


这一天,荆轲端着装人头的盒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地图,走在后面,两人就进了秦王宫。道路两侧兵甲林立,威严无比,杀气腾腾。秦舞阳尿了,吓尿了,没见过这阵势啊,别看之前一直蹦蹦儿的,不怕死,什么都不怕。真要死了,就完了,汗也下来了,牙齿打战,两腿发抖。


哎,这使者是怎么啦?秦国这边大臣就有点起疑心。


荆轲走到秦王跟前,就发现人们的眼神不对,回头一看。噢,这情况,他就料到了,赶紧打圆场:哈,大王啊,我这个随从啊,小地方的人,头一次进见天子的神威,吓坏了,您多包涵吧。


秦王也一笑,“没关系”,他的心情好,也没多想:燕国来使啊,你就把他捧的那地图给我拿过来看看吧。


于是,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上前几步,呈到秦王跟前,顺手在秦王座前的桌案上打开。当时没有纸,估计是布的,一个轴,慢慢展开。秦王呢,低下身子,凑近了看这地图。这样,秦王和荆轲在桌案两边,对着头,手都扶在案子上。说时迟,那时快,图穷匕现,地图完全打开的那一刻,匕首就露出来了。荆轲左手摁住了秦王右手的袖子,右手抄起匕首就朝秦王左胸扎过去了。


结果,秦王竟然神奇地躲开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27年,嬴政32岁,那正是最好的年纪啊,也是眼疾手快。往后一挣,袖子断了,撒腿就跑,荆轲跳起来就追。


这个事情太突然了,秦王手下的人们都蒙了。危机时刻秦王的一个侍医,抄起药囊就朝荆轲扔过来了,还真准,一下子就砸在了荆轲脸上。这为秦王赢得了一点时间,他把大佩剑给抽出来了,一下子就砍断了荆轲的腿。


荆轲倒地,将匕首掷向秦王,也没有打中。


最后,下面侍卫们冲上来,就把荆轲给杀了。


荆轲临死之前,仰天大笑:哈哈,天意啊,要不是因为想活捉你,逼你退还诸侯土地,我怎会失手!


这话靠谱吗?我觉得牵强。太子丹可以这么天真,荆轲不可能的,他之所以这样讲,无非是想维护身后之名。


六百年后,陶渊明写过一首诗--《咏荆轲》: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荆轲之所以失败,还是因为剑术不够好,武功差一些。不过,千载有余情,他的人格魅力并不因此而折损。


因为这个故事太著名了,所以,后人对其中的很多细节都扒来扒去的,比如匕首在图里就检查不到吗?献图时没有宦官转呈吗?秦王的袖子怎么这么容易断呢?等等等等。


不过,最大的迷是,荆轲临行之前,到底在等谁?网上很多人也在讨论啊,有说等盖聂的,有说等狗屠的,说什么的都有。确实啊,如果另一位同样分量的英雄,替下秦武阳,关键时刻也许就能帮荆轲一把。


然而,这就是历史,历史是残缺的,人生也是残缺的。残缺不好,但正因有残缺,才有回味。回味都在这残缺里面了。




(图)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故事还没完。


暴怒的秦王,增兵给前线的王翦,全力伐燕。


燕王喜最后竟然杀了太子丹,把人头送给秦国,妄图让秦军止步。要不咱前面怎么说,这个燕王喜不地道呢,是吧。秦军哪管这个啊,几年之后就彻底灭了燕国。


之后,秦王下令搜捕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就逃亡了,隐姓埋名,在一家酒馆里面打工,小酒保,工作很辛苦,熬着呗。有一天,老板的朋友来玩,也击筑。高渐离听着筑声,就走不动道了。可是,这哥们击得也太垃圾了,水平太凹了,高渐离忍不住了,脱口而出:您这里击得不对啊。


嚯,你个小酒保,还懂音乐啊。你来来呗。


高渐离装不了了,音乐是命啊,筑是命根子啊。他放下这么久,魂都丢了。去他地吧,上手就弹。筑声再起,满座皆惊,太厉害了,这才是音乐啊。


结果,很快的名声出去了,竟然传到了秦王耳朵里,那时已经统一天下了,秦始皇了。秦始皇也是音乐迷,听说民间有位击筑大师,就给召进宫来了。


高渐离真就来了,秦始皇当然不认识他啊。来吧,大师啊,你击一曲让朕听听。结果,一曲下来,秦始皇就陶醉了。他正陶醉着,下面有个大臣就把话传上来了:此人正是荆轲的死党高渐离。


秦始皇呢,舍不得杀了,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难侥。就给处了一种刑罚,把高渐离的双眼熏瞎。唉,真就跟瞎子阿炳一样了。然后,把高渐离留在宫中,作宫廷乐师,每天都听他的筑,享受音乐。


秦始皇肯定以为,我侥了你的死罪,你得感恩啊,对高渐离慢慢地就没有了戒备。有一次,秦始皇凑近了高渐离来听,高渐离突然抡筑就砸。他提前在筑里灌上铅了,跟大铅球一样的分量,真砸上就得砸死啊。


可惜,没砸上。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高渐离说到底,其实都是平常的老百姓,但是,但是,“有事,得办”。荆轲在等谁呢?还有谁?


好了,咱们下回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