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 | 音乐、魔鬼、德意志: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上)

 灵石水华 2016-06-21

文派第37期

文/王班班

 

托马斯·曼完全可以凭这本《浮士德博士》再拿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的。


相比于《魔山》的精雕细琢,《浮士德博士》在面相上更像是托马斯·曼对政治、音乐、宗教、爱情等问题评论通过一个人物故事线索简单串接起来的论集。但不得不强调的是,这本曼氏晚年倾力之作,是他用力最多,竭尽个人思考与遭际而成的心血。如果说索隐派文学评论家想要通过托马斯·曼的其他文本来理解他的一部重要作品,那么这本《浮士德博士》无疑是最容易的。如果想要理解托马斯·曼晚年那复杂的政治社会思想,除了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演讲和发布的社论、散文,《浮士德博士》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材料。




《Doctor Faustus》


小说由47章(第34章另有“续”和“完”两个分章)和一个附言组成。如副标题所说,小说的呈现方式类似华生书写福尔摩斯故事,弗莱辛的中学古典语文教师塞雷努斯·蔡特布罗姆博士[i](Dr. Serenus Zeitblom)从1943年5月27日(根据托马斯·曼的日记,1943年5月23日他正式开始写作这本小说)开始直到纳粹灭亡后的1945年春季,在隐秘条件下一面对自己身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思和评论,一面书写他的幼驯染、天才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Adrian Leverkühn,1885-1940)的生平。


正标题《浮士德博士》关联着主人公莱韦屈恩的主要羁绊:和德意志古老传说中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博士一样,音乐家莱韦屈恩也在他二十五岁之时和魔鬼达成了出卖时间的协议,魔鬼服侍他二十四年助力他的音乐创作使他功成名满,二十四年后他的灵魂则被魔鬼收走。不同于我们更熟悉的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最终得到拯救,本作中的莱韦屈恩在1930年陷于疯癫并于十年后去世,合于更古老的德意志传说汇编《浮士德博士民间故事书》(1587)中的叙述。


藉由莱韦屈恩和蔡特布罗姆的生活轨迹,托马斯·曼基于许多现实人物呈现了极富实感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并基于他渊博的学识创作了大批关于神学、国家、音乐、伦理学、爱情等主题的辩论和论证,尤其是音乐本身作为莱韦屈恩的思想内核的外显和德意志精神与形势的体现,当之无愧是本书最关键的钥匙之一。作者精心设计的二元时间轴(bichronologia)更是强化了音乐、莱韦屈恩本人和德意志民族和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作者Mann Thomas


托马斯·曼在本书最后,点明了这个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天才和德意志的联系:


德国,它的面颊现出肺病患者的潮红,它那时正陶醉在放荡的凯旋的巅峰,正准备借助一个条约的力量去赢得全世界,它以为它可以守约,它于是用它的鲜血签署了这个条约。今天,它正在倾覆,它已经被恶魔缠身,它的一只眼睛被它的一只手蒙住,它的另一只眼睛在盯着恐怖发呆,它每况愈下,从绝望走向绝望。它会在什么时候抵达那深渊的底部呢?什么时候才会否极泰来,从最后的绝望中生发出一个超越信仰、承载希望之光的奇迹呢?一个孤独的男人正在这里双手合十地祈祷,愿上帝宽恕你们可怜的灵魂吧,我的朋友,我的祖国。[582[ii]


为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撰写书评无疑是让人惴惴不安的,但北京大学德语系的罗炜教授卓越而勇敢(虽仍白璧微瑕)的翻译使我们有幸能用母语阅读这部被托马斯·曼称为“一生的忏悔”的作品。本人不才,神学、音乐、历史均只敢称略懂,德语不通又是硬伤,只可尽力理解天才作家笔下的这位天才,着实献丑。



镶嵌画式的天才



蔡特布罗姆对他的这个儿时好友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性格描述得比较朦胧。他诞生于一个十分普通的德意志农家,有一位喜欢探索自然的父亲和一位拥有美妙嗓音的母亲。


天赋异常的莱韦屈恩在寄居在中世纪老城凯泽斯阿舍恩(Kaisersaschern)[iii]乐器店老板伯父家和蔡特布罗姆读文理中学(Gymnasium)。在音乐启蒙老师克雷齐马尔(Kretzschmar)的指引下与音乐和神秘主义结缘的莱韦屈恩却入读哈勒大学神学系,但他很快放弃神学转向莱比锡跟随蒙师专攻作曲。




电影版阿德里安·莱韦屈恩


为了突破自己的天分和超越那被他认为已经彻底灭亡的音乐形式(音画),莱韦屈恩在1906年故意使自己在一位名叫艾丝梅拉达(Esmeralda)的妓女身上染上梅毒[XIX],并迁居慕尼黑,和本作中关键的悲剧人物罗德夫人及她的两个女儿相识。1910年他前往意大利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在这里与四年前通过梅毒结盟的魔鬼定下二十四年合约[XXV],并被要求“不可以去爱任何人”[284-5]。



莱韦屈恩与艾丝美拉达


此后,他迁往慕尼黑远郊普菲弗尔林(Pfeiffering)的施魏格施迪尔(Schweigestill)家隐居十九年,成为一个鲜少出世的隐遁音乐家。在此期间,他爱的朋友和国家纷纷遭难:罗德夫人的小女儿克拉丽莎(Clarissa)自尽;大女儿伊涅丝(Inez)心向他的同性恋伙伴鲁道夫·施维尔特费格(RudolfSchwerdtfeger)却被迫嫁给一个并无情怀的男人;德意志在一战中失利使他和朋友生活拮据、精神混乱;他追求的玛丽·戈多(Marie Godeau)拒绝了他委托施维尔特费格送去的求婚要求却要嫁给后者;施维尔特费格当街被伊涅丝枪杀;甚至他最钟爱的小外甥艾肖(Echo)都不幸死于脑膜炎。精神逐渐走向魔鬼的莱韦屈恩在1930年陷入疯癫前召集朋友们公布了自己和魔鬼结合之事并作出忏悔,在母亲照料下回到老家度过十年余生。


本节题为“镶嵌画式的天才”,是因为读者很容易从莱韦屈恩身上读出很多人的影子。如果读者熟稔尼采的生平,就不难发现二人许多共同点,甚至连享年和忌日都一模一样。尼采关于天才、针对瓦格纳音乐的诸多批评也渗透进了莱韦屈恩大量论说之中。


梅毒则是另一个颇有意思的意象。贝多芬、舒曼、沃尔夫等德意志音乐家,都是(或被认为是)梅毒患者,这种被认为是魔鬼信使的疾病也是莱韦屈恩与魔鬼建立联系的起点。托马斯·曼本人和莱韦屈恩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年少成名的托马斯·曼早年高傲不羁,甚少涉足政治和社交场合,目中视众多德国名人为无物的轻狂颇似早年莱韦屈恩对当时音乐环境和社交圈的不屑;两人都有双性恋的倾向,只不过托马斯·曼结婚生子并且表现得更为挣扎;莱韦屈恩与魔鬼立约的帕莱斯特里纳正是托马斯·曼处女作的诞生之处。




“本书的很多思考都是包裹在对音乐的描述和乐理分析上的”


托马斯·曼选择了较古老的《浮士德博士民间故事集》作为故事的基本架构,而正像他1945年5月29日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布的演说《德意志国与德意志人》(“Deutschland und die Deutschen”)中强调的:浮士德故事的一大错误,就是和音乐的完全脱节;德国文化和音乐之间的紧密勾连,使得如果浮士德被看作“德意志灵魂的代表”,那么他一定是一位音乐家,“因为,抽象而神秘,正是音乐的本质,也是德意志人与世界的关系本质。”[iv]托马斯·曼在自己的作品中就践行了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的很多思考都是包裹在对音乐的描述和乐理分析上的。


莱韦屈恩在莱比锡第二次跟随克雷齐马尔学习音乐时,师徒二人关于音乐的矛盾就逐渐显现出来。克雷齐马尔是和声学与后浪漫主义音乐宏大配器的坚定支持者[VIII],而莱韦屈恩则对此感到厌倦,他更喜欢和声时代之前较为粗朴而奔放的复调音乐和不和谐音。


早年的他依着克雷齐马尔的模式完成过一些小作品,但染上梅毒后,莱韦屈恩的音乐开始跳出配器和旋律演进的桎梏,引入德意志民间音乐创作的十三首《布伦塔诺之歌》(Brentano)是他走向民族性音乐的尝试,而在XXII节,他第一次阐释了一种数学化、无中心化的音乐理论,“让音乐的神秘本质瓦解到人的理性当中,这是那古老的渴望所发出的持续不断的呼唤”(220-1)。这种理论逐渐强化走向了对古典主义的反抗和“一种没有野心的活着只在最为高雅的意义上有野心的为艺术家和行家而存在的艺术”[249](托马斯·曼早年何尝不是在做着同样的事!)



“就不该有,什么善,什么欢乐,什么希望,就不该有,它们正在被收回,必须把它们收回!”


他与魔鬼缔约后的音乐作品,一面仍然利用着他梅毒时期的动机(即h-e-a-e-es[v]的“艾丝梅拉达动机”)和民间音乐的某些元素,一面开始了各种不循常理的试验性音乐:用高度数学化的音乐手段写成的《宇宙的奇迹》象征着高度的工具理性化[XXVII];通过大规模使用级进滑奏(glissando)、不和谐音,用合唱消解管弦乐、以和谐而深邃达成神秘感的代表作《约翰启示录》[vi][XXXIV完];以及摆明针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重用“艾丝梅拉达动机”而融合音乐史各个流派却极尽感情表达的遗作《浮士德博士哀歌》[XLVI]。


莱韦屈恩在个人音乐史的最后,绝望的呼喊着:“就不该有,什么善,什么欢乐,什么希望,就不该有,它们正在被收回,必须把它们收回!”(559),而《浮士德博士哀歌》,则先知先觉地预见了毁灭,其实也预见了毁灭后的希望。


莱韦屈恩的音乐,很明显地有着从普世古典转向德意志民族化,再走向超越现有范式的精神表达的趋势。这背后既是莱韦屈恩本人音乐理论和技巧的不断深化,更是托马斯·曼对德意志文化走向的几层反思:从最初无特质世界公民时代的第一帝国时代走出的德意志是以古典主义音乐著称的,理性克制的人文主义塑造了克雷齐马尔在第八章歌颂的贝多芬 c 小调钢琴奏鸣曲111号和被当成靶子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代表的古典音乐,成为后来欧洲的主流文化,莱韦屈恩也是从这里走进音乐的。


这种音乐是普世性和收敛的,在一个稳衡秩序下运行的音律保证着美好却拒斥超脱的天才,这让莱韦屈恩深感局限,并最终和这种音乐宣告决裂。瓦格纳代表着德意志文化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阶段,大量运用主导动机和复调形式的动机组合,充分表达感情和民族性,这也是第二帝国时代的德意志音乐象征,但也因民族主义和非理性倾向为人诟病。


莱韦屈恩进入这一阶段正是染上梅毒而未与魔鬼立约的四年间,托马斯·曼在晚年几度批评浪漫主义“让世界陷于持续的动乱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第二帝国的毁灭;第三帝国应该以什么样的音乐形式出现呢?与魔鬼立约后的莱韦屈恩音乐风格波云诡谲,而他的《宇宙的奇迹》和《浮士德博士哀歌》“再没有一个自由的音符”(556)的特点,略知音乐史者一目了然:这不是勋伯格大名鼎鼎的无调性十二音体系么?


托马斯·曼理解了纳粹在极度严整的外在秩序下表达着的病态心理和对命运的绝望,而消解了中心、传统却又明快激烈的十二音体系,恰恰意在直接表达人类的感情和心理。这也难怪本书出版以后勋伯格勃然大怒,不仅指责托马斯·曼抄袭,更化名撰文对本作大加批判。但这部作品正如本作反复出现的丢勒幻方一样,代表着在极规整的数学结构下隐藏的神秘主义,而这也是魔鬼在第二十五章传达给莱韦屈恩的主题。



阿尔布莱希特·丢勒《忧郁症 I》中的幻方


但如果读者实在看不懂本书大段专业级的音乐分析,也大可不必对本书敬而远之。正如这个幻方一样,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整部小说,音乐都是一个重要的象限,但你选取其他的象限抑或横行纵列对角线,也能得出同样的和数34。


为了达成这一点,托马斯·曼成了一个极为慷慨却极令读者挣扎的作者:在他的笔下,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得到比较完整的展现,不同的思想维度都有深入的讨论,他们正像这个幻方的四行四列四象限两对角线一样,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德意志为什么走向了魔鬼?


读者们自可以从罗德姐妹的悲剧和莱韦屈恩身边的那几位红蓝颜知己入手,感受这个时代的悲剧,也可以从哈勒大学神学系师生抑或克利德威斯家沙龙的知识分子乃至那叫嚣狂热主义的犹太学者身上,一瞥这个悲剧的时代。


但本作中毕竟有另一条绝佳的线索。(待续)



-END-

封面/网络  编辑/JR

相关内容:动画 | 心之壁:庵野秀明《新世纪福音战士》




Mann, Thomas, DoktorFaustus: Das Leben des deutschen Tonsetzers Adrian Leverkühn erz?hlt von einemFreunde. Editio princeps: Stockhelm: Betmann-Fischer Verlag 1947; Editiorevisa: Wien: Betmann-Fischer Verlag 1948.


English Translation inVintage 1999. La traduction fran?aise au Livre de Poche 2004.La traduzioneitaliana ai Mondadori 2001. 


日本語訳:『ファウスト博士』(上中下)、関泰祐、関楠生訳、岩波書店1952年-1954年。


[德国]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一位朋友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生平》,罗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德國」托瑪斯·曼:《浮士德博士:一位朋友敘述的德國作曲家阿德里安·雷維庫恩的生平》,彭淮棟譯注,漫步文化,2015.


[i]本文中的译名一律依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的汉译名与德语发音多有出入。译文多依简体中文版,但间或订正。

[ii]以阿拉伯数字标注简体中文版页码,以罗马数字标注章节号。

[iii]这座城市是虚构的,托马斯·曼称其居于“德意志之中”(Deutschlands Mitten),按照第二章和第六章的介绍,这座城市距离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地带,既有新教信徒,也有天主教信徒,还有一个犹太社群。托马斯·曼这样的地理设定似乎意在把这座城市当作“德意志的典型和缩微”。

[iv]参英译:Thomas Mann’s AddressesDelivered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1942-1949, p.51.

[v]德语世界不同于我们熟悉的英式记音法,把英式的B记作H,而降B记作B,这里的es表示降E。汉译和英译作者似乎都不明白降E和升D的区别,偶尔把这两个同调异度音标混。

[vi]这部作品在小说的一些地方又被称为《形象启示录》、《人物启示录》。根据托马斯·曼女儿的说法,她向父亲之处过这一前后矛盾之处,托马斯·曼在一封信中解嘲称:“也许是蔡特布罗姆疏忽了。”(1948年3月5日)。本文统一用更常出现的《约翰启示录》代之。





○ 文派 ○

严肃 | 活泼 | 阅读 | 写作


微信号:wenpai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