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德与席勒:德意志文学史的佳话

 修远兮 2021-11-19


17世纪后期,德意志大地上发起了第一次带有全德性质的民族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

它在文学领域把启蒙运动的理想贯彻得更为激进。

这场运动催生了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文豪——歌德与席勒。

“1749年8月28日正午,时钟刚打12下,我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城诞生。”

这是歌德对自己出生的叙述。

据说刚出生时因为不会哭叫,他差点被当作死婴丢掉。

歌德(1749—1832年)生于一个贵族之家,家庭条件非常好,家里甚至有一个藏书丰富的私人图书馆。

所以,歌德很早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还在求学期间就出了诗集。

青年歌德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

他是个文学天才,内心充满奔放的情感。

但现实的阻遏令他深感痛苦。

当时的德国,政治上小邦林立,四分五裂,思想上仍然受宗教与封建传统禁锢。

歌德把他的痛苦通过文学创作宣泄出来。

1770年起,歌德发表了一系列小说、戏剧和诗歌。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当时歌德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可姑娘已经名花有主。

他又听到一位友人因失恋自杀的消息。

两者结合刺激了他的灵感,年仅25岁的歌德创作出一部传世之作。

小说主角维特是作者本人的写照,因此小说表现的情感格外真实。

维特是一个敏感而自尊的青年,他在专制社会下十分苦闷,沉溺于忧郁感伤的情感中,还失去了心爱的姑娘,最后举枪自尽。

“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小说中的名句令一代欧洲青年产生共鸣,欧洲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人穿上维特一样的服装,学习维特自杀了结生命。

启蒙学者莱辛等人批评说这样的主人公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其实恰恰是这压抑的社会逼死了维特,歌德写出了人民反封建的心声,才会受到热烈欢迎。

除了文学,歌德也拥有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

1775年,他应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之邀来到魏玛,后来担任宫廷枢密顾问,力图在开明君主的支持下施展才华。

但现实令他失望,公爵大人也许只是把这位知名文学家当作装点宫廷门面的花瓶。

1786年,歌德偷偷跑到意大利,过上了隐姓埋名的“自然生活”。

不过后来也许是顾及和大公的多年友谊,歌德又返回魏玛,在大公赠送的房子里搞搞科研和文学创作。

杰出的文学家通常不适合从事政治。

恩格斯曾说“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

还好今天为我们所铭记的,是那个身为伟大作家的歌德。

虽然政治失意,但歌德从小到大的生活条件一直比较优渥。

而比歌德年轻十岁的席勒(1759—1805年)就不那么幸福了。

席勒出身符腾堡的贫寒市民之家,年轻时被迫进入军校,经过八年堪称折磨的学习,成为一名军医。

现实的不幸激发了席勒的反抗精神。

他的处女作惊世骇俗,名字叫《强盗》。

剧中主角卡尔是一个绿林侠客,他落草为寇,劫富济贫,用刀剑报复欺凌自己的贵族和社会。

主人公的理念是“用药治不好,就用铁治,用铁治不好,就用火。”

他还疾呼:“德国应该成为一个共和国!”

这样敏感的剧本哪有人敢出版,席勒只好自费印刷。

《强盗》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之一,据说1782年该剧上演时效果空前,剧院几乎变成了疯人院,观众激动得睁圆双眼、握紧拳头,把地板跺得震天响,喉咙也喊哑了。

符腾堡公爵因此关了席勒十四天禁闭,还禁止他写作,席勒愤而出逃。

几年后,席勒又创作了他的代表作《阴谋与爱情》。

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为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

宰相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平民女儿露易斯,却遭到等级社会和宫廷阴谋的阻碍。

露易斯忧郁地说,她明白,她和斐迪南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只有在门第和出身的差别消失之后,才能得到爱情和自由。

这一情节简直令人心碎。

最后,这对苦命情侣在宰相的阴谋下双双死去。

席勒用他的鹅毛笔描述了新兴市民阶层和贵族的激烈冲突,揭露了德意志小邦的政治黑暗,表现出对资产阶级理想共和国的追求。

他被公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1787年,席勒也来到魏玛,之后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

席勒除了擅长文学,还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等历史著作。

来他写了历史剧《华伦斯坦》三部曲、《威廉·退尔》等,算是活用了跨学科优势。

1794年,歌德与席勒两位天才开始合作,他们一起领导了魏玛剧院,主办文学刊物《季节女神》,发表了大量诗歌、通信和文章。

两人的友谊一直维持到1805年席勒英年早逝。

席勒去世后,歌德痛苦万分地说:“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是德国文学史上动人的一幕,两人的铜像至今仍在魏玛宫廷剧院门前的广场上并肩而立。

失去席勒一年后,歌德和自己的女管家克里斯蒂娜·武尔皮乌斯结婚了。

歌德从1788年起与她同居。

歌德17岁的儿子参加了他生身父母的婚礼。

歌德用几乎全部后半生的时间创作了著名的诗剧《浮士德》。

浮士德本来是德国民间传说中的巫师,据说他把灵魂卖给魔鬼,换取知识和权力。

但在歌德笔下,浮士德是一个不安于现实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同魔鬼梅菲斯特定下契约,魔鬼对他予取予求,但他一旦满足,魔鬼即可获得他的灵魂。

凭借魔鬼的力量,浮士德做出许多伟大的事业,娶了美少女,当了人生大赢家,可他始终保持一颗进取之心,最终让魔鬼输掉了和上帝的赌局。

这部作品表现出了德意志式的自强不息,可以说凝聚着德意志民族精神和近代德国人的思想历程。

《浮士德》作为歌德一生最重要的事业,是一部可以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堂吉诃德》并列的世界文学名著。

完成《浮士德》全部创作的那年,1832年3月,歌德以83岁高龄离开人世。

根据歌德的遗言,他被安葬在魏玛宫廷小教堂里,他的好友席勒旁。

歌德是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奠基人、德意志文明的代表之一。

恩格斯把歌德和黑格尔并列:“歌德和黑格尔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后来德国的大哲学家尼采说,歌德不仅是一个人,也是一种文化。

今天,德国在海外知名高校设置的德语教学机构,一般叫作“歌德学院”,就跟中国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一样,可见歌德在德国具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