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火针治足跟痛

 长康书屋 2016-06-2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53例足跟痛患者中,男32例,女21例;30岁以下7例,30岁以上46例,年龄最大者72岁,40~60岁之间者最多;病程最短者半个月,最长者14年。其中劳伤性14例,跟腱炎3例,跟腱滑囊炎2例,风湿病6例,另有原因不明或记载不详足跟痛28例。53例患者经X线检查局部有骨刺生长39例。 1.2 跟痛症诊断评价标准 1.2.1 疾病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及《实用骨科学》[5] 中的相关标准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6]拟定:①起病缓慢,病史在数日至数年不等,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与体重、年龄呈正相关,多无外伤史;②每天晨起脚落地行走时足跟跖面刺痛,行走片刻后疼痛缓解,行走过多时疼痛又加重;③病程日久发展为足跟部周围静息痛,甚至每走一步疼痛难忍,尤其走在凹凸不平路面上疼痛更甚;④查体见足跟着力部软组织偏硬,多在跟骨跖面内缘结节处有局限性压痛,可合并扁平足畸形。有的患者足跖

屈背伸活动时亦可引发疼痛;⑤有或没有跟部跖侧皮肤红肿,皮温可略高;⑥X线检查:多数患者X线平片可见骨质增生及跟骨骨刺形成,少数无异常变化。 1.2.2 临床分型 53例患者除均有疼痛外,大部分患者都伴有跛行或不适。对于有明确原因者按相关疾病诊断治疗, 原因不明者,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分为3型:[7] 轻型:行走时无明显疼痛,但负重行走时感到疼痛,局部重压时轻微痛;中型:行走时疼痛,负重行走时疼痛加剧而不敢行走,局部重压疼痛明显,少数伴有局部轻度肿胀或骨刺生长;重型:足跟疼痛剧烈,不能行走或跛行,或局部有明显肿胀,跟部轻微叩压即感到疼痛。 1.2.3 中医证候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8] 中“骨痹”的分型诊断标准拟订如下:①肝肾亏虚:表现为步行或站立时足跟部隐痛、酸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偏阴虚型表现为足心发热而足跟痛,可伴颧红、盗汗、耳鸣、五心烦热;偏阳虚表现为不能久立而足跟痛,伴腰部冷痛、神疲畏寒,四肢末端发凉,部分病人可有劳伤史。舌质淡红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②瘀血阻络:表现为疼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偏寒者痛处拒按,喜热怕凉。偏热者表现为局部发热、肿胀感,足跟疼痛难以触地,得凉则缓,伴口渴喜冷饮、心烦等。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病史。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涩。 2 治疗方法2.1 取穴 一般取穴:足少阴肾经腧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昆仑、仆参、申脉;经外穴内踝尖、外踝尖及局部阿是穴。 辨证取穴:肝肾亏虚证酌加足三里、阳陵泉、关元、气海、肝俞、肾俞等穴;瘀血阻络证酌加委中、膈腧、血海等穴。 2.2 操作方法 在配备有良好排烟设备的诊室中,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选取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生产的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并保持灸条火头通红。采用平补平泻旋转手法为主,将艾条距皮肤2~3 cm,在病人患足进行回旋灸,上下左右往复5 min,直至患脚的皮肤微红为度;然后艾条由远及近,分别对足跟周围诸穴(涌泉、太溪、阿是穴等)进行雀啄灸,艾条近至患者感觉微烫时稍微停留1~2 s后再移向下一个穴位,如此循环反复进行。每次施灸时间共30 min,每日1次,10 d 1个疗程。2.3 药物组成 雷火灸药物组成:以艾叶为主,配有沉香、木香、乳香、羌活、柏树茎等药物。生产厂家: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生产批号:10020106。 2.4 注意事项 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过度饥饿、过度疲乏状态不宜进行治疗;②皮肤感觉障碍、感染及足部有开放伤口慎用;③老年人及儿童在家人陪同下谨慎进行治疗,经期妇女慎用本疗法;④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烧伤皮肤;⑤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2.5 宣教 ①清淡饮食,鼓励肥胖者减轻体重;②加强足部合理的功能训练;③注意保暖,建议病人每晚温水泡脚,避免久居于寒冷潮湿之地。 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3.1 整体疗效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拟定:①痊愈:足跟疼痛消失,行走正常,能正常生活;②显效:足跟疼痛明显好转,行走正常;③有效:足跟疼痛减轻,长久步行或站立后仍出现疼痛;④无效:足跟疼痛无改善或加重,影响行走。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总例数×100%。 3.2 结果 本组53例跟痛症患者,通过雷火灸治疗,治愈27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45%。其中经1个疗程治愈8例,约占15%;经2个疗程治愈14例,约占26%;经3个疗程治愈5例,约占9%。因此得出,雷火灸治疗跟痛症疗效较好。 4 病案举例 李某,女,57岁。2012年9月22日初诊,主诉两 侧足跟疼痛10 d。自述半个月前曾外出旅游,未发生剧烈的扭挫伤,归来后自觉两侧足跟疼痛,不敢着地,行走困难,疲乏无力,手脚怕冷,遂来我院就诊。检查:局部皮肤无红肿,无感觉异常,两侧跟骨跖面内缘结节处局限性压痛明显,拍X线片显示:跟骨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为跟痛症(肝肾亏虚证)。经雷火灸治疗,每日 1 次,1个疗程后疼痛症状明显好转,但行走或站立时间过长后仍出现疼痛。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5.1 祖国传统医学对跟痛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跟痛症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在《内经》中称 其为“踵痛”,《诸病源候论》中称为“脚跟颓”,其云:“脚跟颠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跟颓”。说明足跟痛亦有其突发的特点。自金元以后医家统称为“足跟痛”。[9] 跟痛症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属“痹证”的范畴,历代的医家多认为该病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或经络闭阻有关。《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由此可得劳损过度、肾精不足是引发足跟痛的主要原因。《素问·痹论》中指出本病的发生与肾经的经络循行路线有着密切的关系,述“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沉以代踵者,足挛不能伸也……以肾脉入跟中,上内,出内廉,贯脊属肾,故为是病”,指出足跟痛亦为肾痹的表现之一。清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记载:“此症生于足跟,顽硬疼痛不能步履,始着地更甚,由脚跟着冷或遇风侵袭于血脉,气血瘀滞而生成”。认为足跟痛是感受寒凉、经脉气血闭阻所致。另也有医家认为气血的衰少与足跟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记载“足太阴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认为足太阴脾经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的盈亏影响跟肉的满瘦坚空,对跟痛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5.2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跟痛症的发生与外伤积累有关,长期累积的微小损伤可导致的应力骨折,在周围形成血肿,逐渐成血凝块,致使局部因供血中断或者血供不足,致使部分骨组织和软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引 发足跟部的疼痛。[10] 跟骨脂肪垫病变,足部脂肪垫能够分散、吸收足跟受到的挤压冲击的震荡,从而对足底部肌肉、神经、血管及骨膜起到保护的作用。[11]随着体重和年龄的增长,足部脂肪垫弹性降低从而产生跟痛倾向。若局部骨刺已经形成,会对骨刺周围的软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压迫性的刺激,导致局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引发无菌性的炎症,组织粘连纤维化。刺激感觉神经释放痛觉神经递质,使人产生痛感。 [12]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镇痛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封闭、手术等,临床疗效不一。 5.3 雷火灸疗效探讨 现代雷火灸是在古代雷火神针实按灸的基础 上,由重庆中医赵时碧改变其配方与用法创新发展而成的一种治疗方法。[13]雷火灸每支长10 cm,直径3 cm。其药物组成中艾绒是其主要成分,另外配有沉香、木香、乳香、羌活、柏树茎等中药。中药炮制学自古就有“烧存性”的炮制方法,认为药物经火缎烧,炭化后仍保留原有的性味、功效,更具有药性缓和、毒性降低的优点。《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日华子本草》记载沉香能够“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本草汇言》 :“乳香,活血去风,舒筋止痛之药也。”《本草纲月》:“乳香香窜,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之要药。”《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较之传统的艾灸,雷火灸粗大易燃,另增加了药物成分。尤其是组方内的柏树茎属芳香类油质,易燃助火外还散发芳香气息,增加艾绒走窜通经活络的作用。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雷火灸最高温度高达240 ℃,艾条灸为90 ℃,可见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比艾条大2倍以上[14]。所以雷火灸比普通艾灸火力猛,药力峻,渗透力强,灸疗面积大,强大的火热力及红外幅射力作用于病灶周围、病灶位和穴位达到循经感传、调节微循环和温通经络的作用,用灸区域形成高浓药物成分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组织深部而达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散结、扶正祛邪的目的。《素问·玉机真脏》中记载:“当是时之,可汤(烫)熨及火灸。”雷火灸使用时将药物点燃,缓慢燃烧,经体表作用于人体,用中医的理论可以解释为存有药性的中药从外在途径治疗体内的疾病,能达到内服药物的效果,所以雷火灸并不是单纯作为一种温热性的物理刺激或温法来治疗疾病,其药物作用不可忽略。祖国传统医学有“血遇寒则凝、得温则行”的说法。我们所使用的雷火灸具有远红外和近红外双重效应,可穿透皮肤,具有深部热效应,能够 温通经脉、活血祛瘀。有研究表明[15] 雷火灸药物药效结合热力,使局部温度升高,进而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局部软组织营养,缓解肌肉痉挛及松解粘连软组织,这有利于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提高痛阀同时恢复功能。 临床使用雷火灸时多采用悬灸法,距离皮肤1~5 cm,一般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度,避免烫伤。现多用于治疗五官科、妇科疾病多,还没有做到物尽其 用。[16] 基于以上有关雷火灸的研究基础,我们应该进一步合理地研究、开发这种传统疗法,用于对跟痛症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6 小结 雷火灸治疗跟痛症使药物直达病所,中药的 药理作用与强大的热能相结合,可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疏通筋络、强筋壮骨以达止痛之目的。经临床验证,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雷火灸治疗跟痛症,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安全经济、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