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卷归来话心得(程宝琴老师)

 紫荆花书屋61 2016-06-21

阅卷归来话心得

高二历史组  程宝琴

    高考和高考阅卷关乎考生的前途命运,它是严肃与神圣的,来不得半点马虎。今年,我受学校委派参加了山东省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目的阅卷工作。接近十天的阅卷,接触了上万份考生的答卷,除了高强度劳动的疲惫,更有很多心得体会想和同学们分享,希望能对同学们的高三备考和明年高考有所帮助。
    一、阅卷流程:组织严密、程序科学。

    首先,阅卷的整个过程组织非常严密,要求非常严格。

    整个阅卷过程有严格的纪律要求。阅卷现场没有阅卷资格证绝对不允许进入。每人携带的个人物品统一寄存,水杯、矿泉水不允许带进阅卷现场。试卷和评分标准在评卷期间不准传出和外发,更不准带出阅卷室。阅卷时严格按照评分细则给分,对于评分细则中没有给出的新说法要报告组长或专家组老师,由研究确定评分标准,不得随意给分。

    其次,整个网上评卷的程序比较科学、公正。

    报道后,所有人员先进行分题组进行培训,讲评该题与赋分标准,各种不同表达及其赋分标准和依据等。先每人发相同的120份试卷进行试评,对碰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总结,进一步完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一经确定就不能再私自改动。

    评卷教师见不到、也接触不到一张纸质答卷,只能见到自己评阅的那一部分的电子化的考生答卷图像。网上阅卷系统不仅设置了合理的评分误差(历史学科每10分只允许有1分的误差),而且具有及时发现误差并自动提请纠正和防止误差超出设定值的功能,通过这种复评机制,将评卷员个人主观感受导致的评分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有效防范和避免违规或马虎应付造成的误差(每一个题目都是系统自动发给两个人评阅,两个评分超出误差范围,系统就自动发给第三个人评阅,如果仍有误差,系统自动提交专家组仲裁)。

   、阅卷过程:速度快、强度大、要求高——看书写、抓“关键”。

    今年全省共有文科考生21万左右,每份试卷的每一道题目要有至少2个人来评阅,这样每个题组就是40多万份的任务。我参加评阅的27题第(3)问共有40个人,平均着每个人至少评阅1万多份,在7、8天的时间里每天工作6个小时,意味着每份答卷只有十几秒钟的评阅时间,而又不能漏掉得分点,所以只能按照评分标准从答案中找出最显眼的“关键词”、“关键句”。这种情况下,答卷的书写是否清晰、关键词句是否明确,就显得格外重要。

    扫描成图片后的答卷,完全没有了纸质试卷的亲切感,而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敲击键盘或者点击鼠标,会让人头晕眼花,这种时候,面对书写整洁清晰、答案要点明确的答卷,首先有一个良好的感觉,然后能头脑清楚地迅速找到得分的“关键词”。要是遇到卷面混乱又语焉不详甚至不知所云的答卷,心里的郁闷就可想而知了。

    三、备考建议:重视书写、突出要点、表达准确、合理布局、吃透题意。

    第一,重视书写。文科卷面的书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扫描成图片的卷面和纸质的试卷卷面有很大不同,最主要的差别是扫描“放大”了考生书写中的缺点——在答卷纸上书写得好的,可能不会在电脑屏幕上变得更漂亮;可是在答题纸上书法差、书写力度轻、字体过小、字迹潦草等缺点,都会被电脑屏幕无情地放大。但是漂亮的字体、清晰工整的卷面会让阅卷老师舍得花时间阅读。所以,就算短时间内无法让自己的书法明显进步,也起码要做到:用优质的黑色中性笔工整书写,一定要留出合适的字间距和行间距。这样扫描后的答卷会非常清晰耐看。

    第二,突出要点。很多同学喜欢在答题的时候尽量多写,总觉得“有枣无枣打一杆”,怕自己遗漏了要点。可是高考文综答题时间有限,前面的答案写得多了就可能意味着后面的题目没有时间做,更可怕的是可能把有效的得分点隐藏在无用甚至是错误的叙述里,阅卷老师扫了两眼还看不到“关键词”就可能会漏了你的得分点。所以,在找最显眼的“关键词”、“关键句”给分的评卷形势下,切记:一定要把最重要的知识点放在句首。要点第一,逻辑性和完整性第二。“言多必失”,这句老话所言不假。

    第三,表达准确。每个学科都有规范的学科用语,很多同学为了记忆和表达的方便,平时习惯用自己能明白的“简称”,以至于在答题中不能准确表达,明明是涉及到了得分点却不能得分或者不能得全分,非常可惜。比如在阅卷过程中,就有遇到很多同学把“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知识点写成“建立共和国”“颁布《约法》”“颁布《宪法》”等现象。还有在表达“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中国近代化”这个知识点时候,出现了写成“推动中国民族革命”“推动中国近代”等现象,表面上看是粗心大意,实际上还是记忆不准确造成的表达不准确。所以在历史学科考试答题时,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作答。细致,也是一种能力。

    第四,合理布局。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写不写序号都可以。做题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看起来累眼,读起来烦人。也有的答卷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行、十行文字,把“豆腐块”变成了“细面条”,同样不让人喜欢。每个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可以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或者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或者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需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找到回答问题的层次,再将知识要点化;条理清晰,布局合理的答案最清晰好看。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到你的思路,就不会漏掉得分点。

    第五,吃透题意。评阅过程中,每每遇到书写漂亮、条理清晰但是文不对题的答卷,都觉得特别惋惜。比如27题第(3)问,题目让“结合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谈谈对材料三的认识……”,有不少考生就完全抛开了结合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以及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史实,而是从“传统与借鉴”出发,在理论上大谈特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还有33题很简单的那一问是“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有的同学就详细罗列了“有什么不同”,白白扔掉了2分。要知道,在高考试卷上,每一幅图片、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磨刀不误砍柴工”,细细研读题目,吃透题意,弄明白问什么你才知道答什么,搞清楚怎么问的你再怎么答,揣摩出想让你答什么你就答什么,自然就能得高分。

    第六,历史素养最重要。答题的时候,所有的规范和技巧都是建立在“会”的基础上才有用,不知道应该答什么,记不清知识点是什么,一切就都是空谈。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能力立意”的特点尤其突出,知道应该“回答什么”常常是制约考生答题的瓶颈。在和命题专家交流的过程中,专家一直强调他们着重考查“历史素养”,历史素养是什么?是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感悟。历史素养从哪里来?从平时扎实的积累中来,从“留心处处皆学问”的学习习惯中来。

    最后,想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所有的建议和方法,都是要坚持不懈,形成自己的习惯才能真正有效的。只有平时像高考,高考才能像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