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教育唤醒生命的美好

 老刘tdrhg 2016-06-21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教育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4月27日下午,一场题为《用教育唤醒生命的美好》的讲座在市图书馆书友讲堂举行,来自湖南文理学院的主讲人高飞与100多名家长和学生分享了教育的秘诀。 

  高飞

  湖南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师范教学部主任,教育学博士

  儒雅文气,想必是高飞留给所有朋友的印象。作为一名高校老师,高飞一直坚持学习,不断地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身体力行地推行。身边的朋友在教育上有什么困惑,总会想到他,他也绝对会诲人不倦。

  他的网名叫“问津者”。他在博客中如此诠释这个名字的由来:我在一个叫“桃花源”风景区的附近乡村长大,儿时的经历一直是我回忆中最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时并不觉得桃花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周围的山水差不多,不过多了一些亭台楼阁而已。后来上学了,学了《桃花源记》,才知道桃花源的由来,从此对“桃花源”及相关的问题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我的网名正是这样来的:我既然生活在桃花源附近,便要当一名“问津者”。从这样描述中,可以窥见他的主张,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与爱更能代表教育的最高境界了。

  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不仅喜欢和女孩子们一道玩耍,还时常“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曹雪芹的“情榜”上,对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这种“情不情”就是与没有感情的东西的对话。从教育学的角度,“情不情”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不仅是通过书本,还通过体验与对话,通过水与火,太阳与月亮,重力与风,通过蚂蚁、树叶、鸟巢、蜂窝,在与它们进行对话中感受它们的美好,获得对它们的认知。孩子是用美的眼光看待万物,情感上也由此跟外面的世界发生关联。这意味着人生命空间的拓展,也是生命意义的拓展,意味着他人于我是有意义的,蚂蚁燕子于我是有意义的。爱是孩子与他人、与自然、与这个世界交流与了解的一种方式,并以此唤醒对生命的热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天生具有审美能力,天然地会用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他们不像许多大人那样已经被功利之心包围,所以更容易比我们发现美。对美的认知能力对于一个人而言非常重要。生命的能力有两个层次,一是能应付现实的日常生活的能力,一是美好的、诗意的生活的能力,后者于人而言甚至更加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丰富性和生命的品格。诗意的能力与想像力、创造力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因为对美的追求而去创造,懂得美的人更有创造力。孩子天生对美好的欲求最容易被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世界的大人们扼杀,对孩子的教育首先不是去教给他们什么,而是要把孩子美好的一面呵护好,貌似没有教育,其实是教育一种非常必要的前提。

  教育是生命内在的生长需要。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命中有灵性的种子,有内在的动力。家长、老师们需要的是等待。这种等待意味着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天才往往不是培养、利用出来的,而是等待、保护出来的。我们往往希望孩子变成天才并努力制造天才的时候恰恰把天才扼杀了。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去教什么,首先是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保护好。家长要放慢脚步,才能和孩子一道感受生命的美好,焦虑就像病毒,会感染给孩子。为孩子焦虑的父母不仅自己美好不起来,而且也会封闭孩子的美好心灵。

  在呵护等待的基础之上,大人需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引导。通过对话等方式,去唤醒孩子的内在生命力。要通过教育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并能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自我的生长,一切教育最后都要指向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自我意识的唤醒,通过自我意识的觉醒,走向真正的自由。教育是“立人”,即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站立起来。这意味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个体的创造性,尊重人之所以为人,让人成为他自己,获得属于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他人的工具。教育是让人成人,而不是成为机器。我们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内打破,即生命力的体现。这就通过教育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的本体性价值,而不是工具性价值。教育从根本上是让人追求真理、崇尚智慧,使人成为幸福的人,而不是被控制,被异化,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自我生长的空间。

  每个孩子的灵魂中潜藏着智慧的种子、美善的种子,因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出来,把人对美好的事物的热爱与欲求激发出来,激发个体灵魂中的美与善。马家爵、药家鑫的例子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他们掌握了知识,美好的东西却没有被激发。

  教育是唤醒,而不是控制,教师的使命不是将容器填满,而是将火焰点燃。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是通过与孩子心灵的沟通,以心换心,唤醒孩子沉睡的潜能,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会更具有创造性,内在生命力一旦被激发,他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与丰盈。

  他所说的绚丽的人,就是具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人,像一棵根植于大地蓬勃向上的树,春华秋实,生机盎然。我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我的儿子中学时期的成绩一直都不太好,在班上是中等偏下的,我也曾经焦虑过。后来我意识到,父母一定要用平等心来对待孩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你启发他,鼓励他做喜欢的事情,果然,这样做了之后,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常德书友会会长诸冰花

  

  家庭与社会的“聪明人”的教育,即构成当今人的培养目标,“野性而又高贵”的人,像一个冬天的童话。

  ——常师副校长骆少华

  问:我有两个问题向您请教。在当下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一个孩子的成绩好,肯定在学校是比较受欢迎的,如果成绩不够好,往往会不太受欢迎。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应对?

  答:我的孩子在上小学,成绩不是很好,前不久的数学考试只有70多分,班上有100分的。我看了一下,她的错题大都是因为粗心造成的,所以我不担心。在我看来,孩子的成长就是顺其自然,让她健康地成长。再说,一个孩子的学习好与是否有出息,成年后是否快乐幸福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作为家长,首先要有好的心态,不能一味地责怪孩子或是讨好老师,要能够正确看待这种事情,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应该是最重要的。当然,有机会,多和老师沟通是有必要的。

  问:作为一名即将步入教师行业的人,如何在学校现有的管理体制下,以及大部分家长唯成绩论的压力下,协调这种矛盾,保持自主性?

  答: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到一个新的岗位,个人的力量自然是小的。不要想到对抗,而是从自己做起。你有一个好的观点,不妨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地往好的方向努力,很多事情取决于自己,你对待孩子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和家长。老师发挥作用的空间是很大的,比如学校里有些扼杀孩子天性的东西你要能认识到,并能予以化解。你有了好的观念,在有限的范围内也能去改变。相信有了认识就会有进步,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

  ■常德晚报记者 姜美蓉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