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介绍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让你每次旅游都是一次历史征途」 历史遗迹 | 名城古都| 各地习俗| 世界风景
山河,山河, 山之大气,水之灵动, 山水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祖国的深刻记忆。 一座座大山,一条条河流, 它们成为我们热爱这片土地的力量之源, 每次看到祖国山河的时候, 都不由自主地为之骄傲自豪! 喜欢看山,是因为它的大气恢弘,而有些山脉早已超出了它已拥有的壮阔美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人们心中永恒不灭的精神支撑。 太行山上,集山美之大成,汇山景之大观。 太行山下,藏炊烟之人家,聚生活之气息。 太行山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400余公里。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它的许多条河流横穿山脉而过,形成了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 这座气势恢弘、博大精深、历史厚重的山脉,从来不属于哪个具体的地方,它以它刀劈斧削般的悬崖峭壁、幽深的峡谷和千折百绕的曲流将大地分成不同的景致。 站在高处俯瞰,近处怪石嶙峋,峭壁跌宕,远处奇峰叠影,山影葱茏,峰顶或平或尖,形状各异。 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要之地。从春秋战国直到明、清,两千多年间烽火不息。中国上下五千年,也许没有一座大山如太行山这般,和中国历史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 太行山的两侧,不是古都,就是交通要道或战略要冲,山间通道众多。 古时就有著名的“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轵关陉 第一陉为轵关陉。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也是晋南出太行山前往南阳的最后一道关口。公元前7世纪,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将晋国的国土从山西扩展到南阳,就是兵出轵道,进而争霸中原的。 太行陉 第二陉是太行陉。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三十五华里处,是洛阳到太原的交通要道。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 白陉 第三陉是白陉。在山西省陵川县东约三十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如今栈道上还留存着多处马蹄印。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东可向大名进击,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滏口陉 第四陉为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东汉末年,曹操在滏口击溃袁尚,随即夺取邺城,把它作为自己的“魏都”。五胡乱华,后赵、前燕先后以邺城为都。北魏末年,高欢经营邺城,由此奠定了东魏、北齐两个朝代的基业。 井陉 第五陉是井陉。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是“天下九塞”的其中之一。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战役都发生于此,其中当以“ 背水一战”最为闻名。 飞狐陉 第六陉是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蒲阴陉 第七陉是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也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是达山西大同的军事要隘。 军都陉 第八陉即为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古名军都山,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称军都关。北齐称纳款关,唐曰蓟门关。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巍巍太行,天下之脊,千年的历史云烟虽已淡去,但这座大山依然壮阔美丽,静静地诉说属于它自己的光辉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