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夏至是什么时间?夏至究竟是什么意思?

 智能人做超人 2016-06-22

2016年夏至是什么时间?夏至究竟是什么意思?

导语 天文专家表示,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直到北极圈以内,白昼成为24小时。

  夏至日: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一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6月21日6时34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

  天文专家表示,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直到北极圈以内,白昼成为24小时。

  由于地球的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有一个夹角,根据地球公转位置的不同,太阳直射地球上位置就不同,春分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夏至在北回归线,冬至在南回归线,在北半球,春分秋分昼夜等长,夏至昼长夜短,冬至昼短夜长,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至”是“极”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长至”。交夏至节气以后,太阳的直射点一天一天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也一天比一天缩短。

  “当天,我国白昼最长的是漠河,昼长16小时56分;最短的是曾母暗沙,昼长12小时16分。从南到北白昼时间长度相差4小时40分钟。”赵之珩说。

  赵之珩说,夏至前后,国际空间站(ISS)将频繁“漫步”天空,如果天气晴好,我国北方地区公众可用肉眼欣赏到这难得的天上“马拉松”,幸运的话,整晚可看到5-6次以上的ISS过境。

  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中央气象台预计,从20日开始,我国南方将迎来今年以来最大范围、同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天气。

  保健专家提醒,此时节,公众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以免暑气伤身、伤心、伤神。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日,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此后渐短。

  古人划分的夏至三候中,初候为鹿角解。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印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既是节气,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古称“夏节”或“夏至节”。这一天,古人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通过祭神等活动祈求年丰灾消。

  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蔓延,需加强田间管理,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洪准备。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正常年份正处于梅雨期,黄淮平原处于雨季,这就为农作物创造了一个水热同季非常有利的生长环境。

  夏至气象条件与农事活动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仍比地面反辐射放出的热量多,气温继续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

  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时期早稻要看苗追肥

  6月21日是“夏至”节气。这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上空,正午太阳最高。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需肥均较多。这时节农田杂草生长也很快,它们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农谚说的好:“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表明此时要抓紧中耕锄草。同时,夏至也是多种春播作物追肥的重要时期。

  早稻正处于抽穗前后,稻田已经结束了晒田阶段,要求土壤水分湿润便于开花灌浆,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使土壤透气良好,保证根系活力,才能高效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夏至时节的施肥,在淮河以南正是早稻抽穗扬花时期,早稻的结实期从抽穗至成熟需要30~40天,完成开花授精和灌浆结实过程。这阶段的营养供应状况直接影响早稻的穗粒数和粒重,是最后决定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水稻的粒重由“谷粒大小”和“充实度”两部分构成,充实度决定于这期间灌浆物质的合成与运输状况,加强后期营养管理,是促进早稻粒大粒饱防止空壳秕粒的关键时候。水稻的灌浆是光合产物由茎叶向籽粒的不断运输,在开花后的15~20天出现灌浆高峰;而在花后的25~45天,稻谷籽粒的干重就达到最大值,宣告成熟。

  通常早稻品种的生育期特点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会出现部分时段的重叠,表现为穗的生长先于拔节,幼穗分化早,单纯营养生长期短,生殖生长期开始早且较长。传统的施肥模式以前促为主,只重视基蘖肥,事实上,后期稻株营养状况的重要,在于不出现早衰,保持个体健壮才为争取粒数和粒重提供可能和有利于高产。水稻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后期稻株不同部位叶片的光合作用以上位展开叶的能力最强。抽穗后顶部第2~3叶片是以供应籽粒为主。这时施肥可使稻株上部功能叶维持较高的营养水平,确保其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也促使迟开的弱势花得到充足营养,防止早衰,延长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此时追肥主要要考虑早稻对氮钾养分需求的特点。与晚稻相比,早稻所需的氮较少而需要的钾较多。所以,追肥要采用氮钾肥配合使用,后期补钾很重要。建议:早稻钾肥的分配比例以基肥和追肥各一半为佳;此次氮肥的分配比例酌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折合纯氮4公斤/亩以内。

  总之,要注意看苗施肥。对于那些拔节期已出现了叶色褪绿的早稻田,后期适量追施氮肥可以提高结实率,促进粒大粒饱,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是追肥的时期、用量要恰当。如果过晚过多,会导致贪青晚熟或稻瘟病加重。

  夏至节气习俗:

  醮坨祈丰年

  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机饱食一顿。

  吃补食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称为“夏至节”。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面条、食粽子、吃馄饨等众多习俗,并有“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谚。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

  做夏至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俗称“做夏至”。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宫》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节气养生

  忌冷水洗浴

  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洗浴冷水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进,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沐浴,也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宜多吃“苦”菜

  夏至除了清淡饮食,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属于清泄类食物,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应正确补水

  夏季气温高,人体汗液分泌旺盛,水分自然会流失较多,因此必须及时补充水分。但是补充水分仅及时还不够,尚需注意“正确”二字。专家指出,符合卫生标准的矿泉水是夏季补水的理想来源,除了补充组织细胞丧失的水分外,它还能够给人体补充一些随汗液排出而流失的无机盐矿物质,可谓一举两得。

  宜晚睡早起

  夏季的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夏至节气饮食

  空心菜祛热解暑

  因空心菜属于凉性蔬菜,在夏至时服用空心菜汁液可以祛热解暑、排出毒素并降低血温。将其榨汁后饮用可以缓解食物中毒的症状,外用则有利于祛肿解毒。由于空心菜不宜久放,所以存放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天。烹饪时最好用旺火快炒,以防止其营养成分流失。

  食绿豆消暑利尿

  绿豆被人们称之为“济世之良谷”,是夏至时节应该多吃的食品,它有消暑利尿、补充水分和矿物质之功效。不要把绿豆煮得过熟,这样会造成其营养成分流失,从而影响其清热解毒的功效。

  吃凉面防暑降温

  夏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不少地方的人们都会选择食用凉面解暑。凉面可防暑、降温、解除饥饿,并且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淀粉、粗纤维、维生素等,对人体十分有益。但需注意的是,凉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所以还应该适当搭配一些肉类、豆制品、鸡蛋等,以达到均衡的营养。

  夏至养生总结 防“风”补水多吃“苦”

  6月21日,我们迎来“夏至”节气,这表示一年中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们常会出现流汗、烦闷、焦躁、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在这样炎热的节气下,我们要如何顺应天时做好养生工作呢?小编为您整理归纳了节气养生大法,让我们从防病、起居、情志、饮食等几个方面进行调节。

  关键词一:防病

  谨防“热中风”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夏至时节,酷热多雨,空气湿度大,如果身体不能顺应天气变化,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热中风”就是其中的一种。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较少,如果夏季出汗过多,更容易损耗阴津,导致心火炽盛、肾阴不足。而空调、电风扇等又会损伤人体阳气,增加患中风的几率。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当出现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肢体无力、视物模糊、频繁打哈欠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

  夏天补水是预防“热中风”的关键。老年人生理反应迟钝,应该不渴也喝水,采取少量频饮的方法。另外,还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山楂等。此外,防中风也可采用穴位疗法,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具有醒神开窍、清心泻热的功效,为常用穴位之一,平时可常按。具体方法是:用左手手指甲掐按右手中冲穴约1分钟,再换手进行。

  关键词二:起居

  头朝南脚朝北睡得美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中医认为,夏至时节“腠理疏泄,卫阳不固”。再加上炎炎夏日,人们睡眠少,食欲差,身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如果夜间睡觉时贪凉,很容易引起夏日感冒。所以,晚上睡觉时胸腹部要盖好被子;大汗后不要立即冲凉洗澡等。另外,睡觉时头朝南脚朝北,可使睡眠更加香甜。此外,还可用小米、花生、大枣、桂圆、核桃仁等熬粥喝。

  关键词三:情志

  养心先静心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夏至时节最易心烦,所以养心首先要静心,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静则生阴,也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阴阳协调之后,心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保养。同时还要保证不让心脏过度劳累,心脏是五脏之神,“管辖范围”最大,劳累过度或者郁闷气恼,都会使心脏受损,导致阳气、营卫之气日渐消散。

  关键词四:运动

  傍晚锻炼不要太“贪早”

  

  夏至时节,人们不宜过度运动,并应尽量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外出,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此特别提醒老年人,傍晚外出锻炼不要太早,应多选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关键词五:饮食

  饮食宜多吃“苦

  

  夏至饮食宜多吃“苦”,可多吃素有“菜中君子”美称的苦瓜,具有调和脾胃、消除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六:饮酒

  喝酒最多“八分醉”

  

  夏至后,天气转热,人们的夜生活开始丰富多彩起来。几位好友聚在一起,大排档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推杯换盏开怀畅饮,一来二去,在不知不觉中就喝掉了大量的啤酒。专家提醒,无论是喝白酒还是喝啤酒,过量喝酒都是对身体的一种损害。建议大家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酒量来控制喝酒,一天之内的喝酒量不应超过一个人酒量的80%,控制喝酒的频率,以1周最多2次为宜。

  关键词七:消暑

  消除暑热痱毒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痱子是炎热的夏季最常见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当外界气温高、湿度大时,出汗过多而不易蒸发,堵塞了毛孔,汗液滞留体内就会出现痱子;或热盛汗出,再用凉水洗浴,毛孔突然紧闭,使热气滞留于皮肤内,也易患此病。可多喝绿豆汤,常吃西瓜、冬瓜等具有清暑利湿作用的食物,也可用干艾叶50克,生姜几片,加水大半桶熬煮,待水温适宜时,倒入浴缸中泡澡,能解毒止痒、治疗痱子。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