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磁片可不能只认识T1、T2哦| 一页手册·协和八

 jazzwong 2016-06-22

小编按:当看到领导、老大们能够从众多纷繁复杂的神经影像片子中正确地识别出各种序列,一脸崇拜地问他们为什么是这种序列而不是哪种序列时,有时候会被云淡风轻地回一句: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到底是何方神圣?本文将为您一一道来。

回复关键词「MRI」可查看本文。

MRI 呈像技术中有许多脉冲序列:自旋回波序列(SE 序列)、梯度回波序列(GRE 序列)、反转回复序列(IR 序列)等等。每种序列又用于不同类型的呈像技术,其中 SE 序列是最为常用的获得 T1、T2 图像的成像序列。

那么我们不太熟悉的另外几种是怎么回事?


SWI(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 又称磁敏感性加权呈像,对显示能够扭曲局部磁场物质包括顺磁性、反磁性、铁磁性物质等尤其敏感。其中,顺磁性物质包括脱氧血红蛋白、铁蛋白、含铁血黄素等;反磁性物质包括骨盐、营养不良性钙化等

SWI 最常见的临床应用是寻找微出血(出血转化产物)或者钙质沉积,这些在其他 MRI 序列中往往不能明确显示。钙化成分除了最主要的磷酸钙,还会有极少量的铜、锰、锌、镁、铁等微量元素。在处理后的SWI呈像中钙化和血液产物均显示为信号缺失,两者的区分要结合临床资料;而在另一种的 SWI 呈像技术——「滤过后」相位图(filtered phase image)中,由于顺磁性物质和反磁性物质对相位的影响作用不同,导致小静脉/出血和钙化呈现相反的信号密度,从而可以实现两者的区分。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用 T2* 来寻找微出血和金属沉积。那么 T2* 和 SWI 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图 1 中,三角形指示小静脉,箭头提示微出血,A 图是 T2* 呈像,而 B 图则是 SWI 呈像。T2* 与 T2WI 相似,但整体信号更高,小静脉往往呈细黑线状,局部的点状低信号(微出血或金属沉积)更加佐证判断。看上去,B 图比 A 图更加锐利,分辨率更高。没错,这就是 T2* 与 SWI 之间最主要的区别。还记得文初提过的 MRI 常用脉冲序列之一 GRE 序列吗?两者的产生都利用 GRE 序列,因 T2* 技术出现更早,人们也习惯将 T2* 称为 GRE ,而 SWI 呈像技术出现比 T2* 晚,有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有多项研究报道 SWI 与 T2* 相比,在发现微出血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方面都更高。


图1 

脂肪抑制呈像

IR 序列最常见的两种临床应用是 FLAIR 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和 STIR 序列(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两者均是通过选择特殊的 TI(反转时间,time of inversion)值,使某些组织信号被抑制:

前者也称水抑制成像技术,在 T2WI 的基础上通过抑制自由水(脑脊液和水肿)的信号,使与脑脊液相邻(尤其脑室周围及脑表面附近)的长 T2 病变显示得更清楚;

而 STIR 序列是在 T1WI 中抑制脂肪的短 T1 高信号,即脂肪抑制,从而消除 T1WI 中脂肪组织高信号的干扰,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利于显现病灶的增强效应,还可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组织。

当然,脂肪抑制呈像技术并不仅限于 T1WI,毕竟我们还是习惯于在 T2WI 中观察病变,而脂肪组织在 T2WI 的高信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干扰。除了 STIR,还可以通过磁共振波谱技术,频率选择脂肪饱和技术、化学位移成像(CSI)技术、Dixon 技术以及联合使用以上几种脂肪抑制技术达到脂肪抑制呈像目的。技术的选择取决于脂肪抑制的目的(增加组织对比度还是明确病变性质)以及组织中脂肪含量、场强、主磁场的同质性等等因素。

临床中我们常将脂肪抑制成像简称「压脂像」,颅脑相比脊髓的压脂像少一些,主要用于颅底和眶部等脂肪组织丰富的部位的呈像。脊髓「压脂像」的识别借助于皮下脂肪的亮暗来辅助判断应该不算难事。


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又称弥散加权呈像,是基于对组织间隙中水分子的随机布朗运动的评价而获得的一种呈像。一般来说,细胞致密的组织或者细胞水肿的组织弥散系数会下降,在 DWI 上会呈现高信号,因此该技术多用于肿瘤脑缺血的呈像。然而 DWI 上的高信号也可能由 T2 的穿透效应造成,为了避免这一假象,往往要同时对比 ADC(表观弥散系数)。DWI 图像的获得可通过测量 ADC 值来完成,其中 ADC=Ln(S2/S1)/(b1-b2)[S是不同弥散敏感系数(b)条件下 DWI 的信号强度]。由公式知,DWI 的信号与弥散系数(D)呈负指数关系。ADC 值增大,水分子弥散系数增加,DWI 信号降低,反之亦然。

图2所示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大面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左上 T1WI,右上 T2WI,左下 DWI,右下 ADC。

从图中可以看出 DWI 显示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敏感性远高于 T1 或 T2 呈像,其可在梗死发生后1-6h 显示病灶,故其最常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对早期及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指导下一步的诊疗及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图2

那么 DWI 的序列如何识别?

如图 2 左下所示大部分 DWI 呈像中颅骨板障的轮廓并不明显,且灰质和白质的信号对比也不明显,脑脊液的信号是暗的。通俗一点讲,看上去脑实质的信号就是一团白,如果病变的地方出现高亮的信号,基本可以判断为 DWI 无疑了。

小伙伴们可能会问感觉 T2* 看起来也是一团白,怎么和 DWI 区分呢?仔细观察,T2* 呈像颅骨板障的轮廓会存在,脑脊液不是暗的,且脑表面的沟回并不似 DWI 这般清楚(如图3左图示)。如果这些特征还不足以辅助判断,还有个小 tip:在实体片图像的周围往往会提供很多信息,其中就可能有标注 DWI 的字样(如图3右图示)。


图3

希望上文粗浅的介绍能够让读者对这些临床不算最常见但也绝非少见的序列有更多的认识,至于每种呈像技术的使用和识别还要到临床实践中多多练习才会有更深刻的感悟,毕竟,实践出真知,不是吗?


五年执医 三年模拟

精选每日一题

更多精选题可回顾历史推送文末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0:28 答案与解析 | 协和八20160621 来自协和八

题目来源: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往届真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