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电图包括心电图上的各波、段及间期异常,心律失常及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 1 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异常,可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也可见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也可能是功能的暂时改变。应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负荷试验、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素、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综合分析判断,不可根据心电图一项诊断心脏病,亦不可轻视心电图的价值。 1、P波异常:包括P波增大,P波时限≥110ms。P'波倒置,P'波低平等变化。 2、PR间期异常:包括PR间期缩短和各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异常: (1)异常Q、q及QS波,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肌病、大动脉炎、心肌炎、先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等。 (2)左或右心室高电压或双侧心室高电压。 (3)QRS低电压,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炎等心脏病引起的QRS低电压,是异常心电图。 (4)S波增深,见于心室肥大、心肌梗死引起的S波增深。 (5)QRS时限延长,QRS时限≥110ms。QRS时限≥160ms,见于严重的弥漫性心肌病。 4、ST段异常: (1)ST段抬高 程度﹥0.30mV,形态呈平台型,上斜型或弓背型等。 (2)ST段下降 程度≥0.10mV,呈上斜型、下斜型、低垂型或水平型。 (3)ST段缩短 见于心动过速、高钙血症、预激综合征等。 (4)ST段延长 见于低钙血症、心肌缺血、心动过缓等。 5、T波异常:包括T波低平、切迹、双向、倒置、宽大、胸导联的V3、V4的T波低于V1、V2及V5、V6的T波。 6、QT间期异常: (1)QT间期缩短 见于高钙血症、急性心肌缺血、心动过速、洋地黄影响等。 (2)QT间期延长 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及长QT间期综合征等。 (3)QTd﹥50ms,有可能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7、U波异常: (1)U波增大高于T波:见于低钾血症、脑血管疾病、药物影响等。 (2)U波倒置,心肌缺血、心室肥大等是引起U波倒置的主要原因。 2 包括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心率﹤35bpm),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及窦房传导阻滞等。 二、房性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心律、加速的房性心律、多源或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心房脱节、房性并行心律、房性异位心律、心房内传导阻滞等。 三、交界性心律失常 包括交界性心律、加速的交界性心律、频发交界性期前收缩、交界性反复搏动、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并行心律、交界性停搏等。 四、室性心律失常 包括室性心律、加速的室性心律、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室内传导阻滞、室性并行心律及全心室停搏等。 五、起搏心电图 植入起搏器以后,起搏器感知功能与起搏功能正常引起的心脏起搏心律是正常,但伴发室房传导、房室脱节、反复搏动、感知异常、起搏障碍或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为异常心电图。 六、预激综合征 激动沿旁路下传预先激动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缩短,QRS增宽,有预激波。根据预激波特征,可以推测出旁路所在部位。旁路参与大折返,是形成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必要条件,射频消融旁路的成功标志是预激波消失,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再发作。 七、房室结双径路 房室结双径路是常见的电生理现象,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长、由交替或一个窦性P波后面跟随2个下传的QRS波群,可能会把第2个下传的QRS波群误认为交界性期前收缩。双径路参与折返形成各种类型的反复搏动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八、意外传导 包括超常传导、双平面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3 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 药物心电图试验、活动平板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等结果阳性者,为异常心电图。 药物试验的心电图异常包括阿托品心电图试验最高窦性心率﹤90bpm,心得安心电图试验仍不正常ST-T。异丙肾上腺素试验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标准如下: 1、运动中或运动后发作典型心绞痛。 2、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10mV,如有ST段下降,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0.10mV,持续时间﹥1min。 3、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损伤型ST段抬高﹥0.20mV。 4、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急剧T波异常高耸,QRS时限增宽,室壁运动时间延长,即急性损伤传导阻滞图形。 5、运动中或运动后ST段呈上斜型下降﹥0.20mV。 6、运动中或运动后诱发的严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不能作为阳性判定标准。但发生的上述心律失常属于异常心电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