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19)

 徐敏豪 2016-06-22

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19

徐敏豪

2016622日周三农历五月十八

1.论文学。今清晨,本人开电脑浏览要闻,人民网文化读书日转载文汇报首席记者邵岭专访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鲁迅(1881.9.251936.10.19,享年55岁):文学家价值待挖掘》(惜字如金、正确引导,标题、内容皆经本人文字整理):今年鲁迅诞135、逝80周年。其作为文学巨大存在,至今仍未显学,也提出更多更高要求。问:怎判断当下海内外。  

2.论鲁迅。鲁迅研究,今研究存何明显误区?答:其在现代作家中,被研究最多。易研究、资料多,对象人生经历极丰富、多不确定性,阐释空间大。如《狂人日记》表达旨归,迄今为止都不确定。不像有的作家作品,判断评价已定型。其所有文本,皆如此。思想、语言表达复杂。其研究很难,轻易不要写。一是对象理解不易,二是前人研究已很多。

3.论显隐。出新意很难。问:一些研究者缺乏何基本常识?答:如在广州洗澡多,因气候热。如预见2007年教育部下文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那时中山大学初创,本科生已属最高级别。如《导师》一文告诫青年人要主动探索人生道路,不要相信所谓权威名流、精神领袖误导。问:对象因何丰富?答:2因。一是语言表达多层次、暗示。文学语言愈暗示。

4.论超逊。愈好。如白居易逊于李商隐。二是思想复杂。作品并非想明白后再写、已没必要写小说,写论文就好,表达困惑和迷茫,才是好作家。其好多小说皆如此。问:最近几年,新生代研究者,提出一些质疑观点,特别是他对日本的态度,证据之一就是其日记没中日大事。怎看?答:九一八后,其写过抗日文章,如《宣传与做戏》、《中华民国。

5.论中日。新堂吉诃德们》,批评当时一些年轻人言行草率轻薄。如黑龙江马占山抵抗日本,上海热血青年组成“青年援马团”,宣称要步行去东北,且只穿一件夹袄。就说:现有铁路,为何要走?东北很冷,为何不多带衣物?认为他们不过是在做戏。结果被言中,他们在常州玩后打道回沪。对中日关系,他对双方都很了解,几句话说不清,但他在与人。

6.论记忘。交谈时说:何时中日间能和平?唯中日力量对等时。很有力、很有价值。其日记特色:从来不记国家大事,都是琐事,收钱、还钱,共餐、卖书。其日记原则:不对大事发表意见;日记没必要记大事,都在报纸上;日记记私事备查,不记会忘;其在北京时常借钱,抵沪后才不需借钱。包括兄弟反目,仅“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

7.论难易。问:其研究上,如红学,有新观点、新视觉、新发现很难,出成果唯独辟蹊径?答:对。一是阐释已很多,出新意不易;二是不仅是发现新史料,主客体碰撞、有新理解更重要。对研究主体要求很高,有没资格能力与之碰撞,这很重要。面对这样一个对象,不能碎片化;三是学术生产、随便行文不可取。问:很多青年学者还是对其很有。

8.论新旧。兴趣,经常会引用其语录,有何建议?答:其研究,对研究者要求很高。要研究,首先要清楚是否一个适合自身研究的对象。如语言感觉先后天禀赋,不然不可能真正去欣赏。因感觉不到其语言内涵。二是其研究领域已被弄得很乱,很多史料都是有问题。要经各种考辨,不能拿来就用。要写一篇毁誉文章很容易,文章、资料很多,但很多。

9.论木林。回忆、说法,都靠不住。进入此领域,要了解大的状况、运用资料特别小心。首先应尽可能直面其文本。杰出文学家,如离开、忽视这一点,不深入体味文本丰富性不行。不提倡一个人只研究他,或只研究一个作家、一个问题,这样一定研究不好,虽史料精深、技术纯熟,但视野狭窄。问:有些研究者过多倚重史料,是因没从文学上认识,还是面对文本更难?答:很多人不觉得好,没从作品中获巨大审美愉悦、陶醉,说明能力在面对时有审美盲区。问:从事研究这么多年,最喜欢哪部作品?答:很早读就被吸引,但不敢说自己是一个合格研究者。很多时候不是把他作研究而是欣赏对象,无论何时读,哪怕已读过无数遍,都百读不厌。在阅读之余,有些想法、写些东西,如此而已。这种吸引,首先是语言、表达方式,有一种奇异美。问:你曾经写过一篇《月夜》说,很多人认为其严酷,但并非仅如此。怎会关注到这一点?答:从文本出发。研究史料太多,而我的文章引用别人资料较少,皆直面文本,而非发掘。对文本的感受最重要,无论别人怎么说,关键是作者自己怎么说。如他在北京日记常写月亮,很少、很独特,与其精神有关;再对照他同期写作《狂人日记》、《秋夜》中描写月亮,会发现其精神伤感和无奈。问:现代、古代文学,接触材料相同,关键在于新眼光?答:视觉即感受,一定要有独特感受,才能有独特视角。抛开所有史料,直接感受研究对象的。很多人研究一辈子,从没与他零距离接触过,而是经由各种史料媒介来认识。若生命从没和他生命直接碰撞过,怎可能读得懂?对于他们,完全就是熟悉而陌生。问:怎看他与胡适?答:略。问:怎看其作品撤除中学教材?答:他及其作品,没有过时。一是他是中国文化、社会形态,从旧向新转变,凝聚巨大历史、时代内涵人物;二是其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在他那个时代都是一流。如其对中国文学史,在《魏晋风度:文章、药、酒》一文中的看法,今天所有古代文学史家都绕不过他。然而,作为一个文学家的他,其意义远没被认识,价值被低估,其汉语写作语言艺术才华,无与伦比。(请参见百度,经专委会审核)

启示一:厘清文学内涵外延。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人类心灵世界,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表现文化、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地域社会生活与心理,体现与追求美(真、善基础上赏心悦目;三德真善美,美最难),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启示二:凸显文学精神价值。文学具人类、社会、民族、人民、阶级、真实等特性;其发展受内外部多因素影响,与社会生活如影随形;具认识、教育、美感3社会作用与功能;除外在、实用、功利价值外,更重要是具内在、看似无用、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价值。

启示三:呼唤民族时代英雄。文学,在履行自身各种服务职责时,反已忘什么是它自身,而我们在拥过多文学作品时。却失落了文学精神;它并非仅是工具,甚至也非总是作品;它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时代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时代的思想、艺术与智慧。

(未完,待续)                           

(注:本文根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网,百度(经中国百科专委会审核)等相关信息撰写,皆有出处,特此说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