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桂枝加葛根汤谈葛根主“诸痹”

 369蓝田书院 2016-06-22


经方古籍
讲述经典的故事......
《神农本草经》谓葛根“主治消渴, 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葛根在仲景方中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伤寒论》中有4方用到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金匮要略》中有3 方用到葛根,即葛根汤、竹叶汤、奔豚汤。 桂枝加葛根汤见于《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用于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该方的运用也很好地说明了葛根能主“诸痹”。 
1
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病以外邪杂至为条件,正气不足为基础
痹证乃是由外邪杂至,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素问· 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明确指出多种外邪的共同作用是痹证发病的条件,也是痹证病因学的特点,提示了病情的复杂性。 而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则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故《灵枢· 五变篇》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由此可见,外邪杂至是痹证发生的条件,正气不足是痹证发生的基础,《济生方》将痹证的成因归结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这就决定了痹证的治疗大法当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同时辅以扶助正气。


2
桂枝加葛根汤为除痹之“祖方”
2.1 “项背强几几”与经脉气血痹阻密切相关

桂枝加葛根汤用于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其中“太阳病,汗出恶风”乃为桂枝汤所 主治,加上葛根便可治项背强几几,说明葛根在治疗“项背强几几”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项背强几几”指项背部的强硬感、紧固感、拘挛感、不柔和感,历代注家及现行教材多从太阳经脉经气不舒,津液运行受阻,经脉失于濡养来解释其发生机理。 同时认为葛根在方中的作用为解肌祛风、生津舒筋。 但需要指出,早在《灵枢》中已提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 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加之外邪侵袭机体又常影响至经脉、骨节,由此可见,“项背强几几”的发生,实则与经脉气血痹阻,运行不畅有密切关系。 

2.2 葛根主“诸痹”,为除痹之主药

在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为除痹之主药,发挥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葛根能活血通脉。 
葛根性辛凉味甘。 辛者,能散、能行,在外能解表,舒筋活络;在内又能通里,畅行血气。 清· 叶天士《本草经解》曰:“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畅,葛根辛甘和散,气血活,诸痹自愈也”甘者,能缓、能和,能和血缓急,解痉止痛。 由此可见,葛根活血不伤血,生新不留瘀,实乃活血通脉之佳品。针对气血痹阻,葛根以其活血除痹之功,经脉通利,通则不痛。 

第二,葛根能输津生津。 
经脉痉挛,常与津液的输布障碍,失于濡养密切相关。 葛根则备生津之效,《本经》称葛根能“起阴气”,清末医家唐宗海则谓:“葛根其藤最长,其根入土最深,吸引土下黄泉之水气,以上于藤,有如太阳经引膀胱水中之阳气,以上达于经脉也”。 大多辛散之品,多兼温燥,而葛根甘凉之中,独具辛润之力。 葛根辛甘而润,升阳生津,津随气注,血随气行,津润血活, 浊阴自除,推陈出新,独具生津而润血枯、去血浊之妙。 经脉痹阻得脾胃化生的津液相济而润畅, 阴气得起则痹阻自除。 

第三,葛根能升清降浊。 
痹证的发生,与清阳不得上养有关。 而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升降之枢纽,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 清阳不升,阴霾阻于肢体,乃致身体痹痛。 葛根主入脾、胃经,具有发散升提之性,通过对胃阳的鼓动,有助脾升清,布达肢体。

 因此,葛根在升清之中,使浊阴下降,从而缓解痹痛。如清· 张璐《本经逢原》所谓:“胃气敷布,诸痹自开”
 
第四,葛根能解肌透表。 
外邪杂至是痹证发生的条件。 葛根甘辛性凉,轻扬升散,具有解肌透表之功。针对外邪,葛根能辛散发表,缓解外邪郁阻。 故清· 邹澍《本经疏证》提到:“葛得辛甘发散之阳,是其力之所至”,“葛则根白气平味辛,无一不似肺,是其量可及肺,至心者通血脉,……至肺者开皮毛,故葛有散发腠理之效”。 

2.3 桂枝汤可加强葛根的除痹之力

桂枝加葛根汤中加葛根汤的桂枝汤部分可加强葛根的除痹之力。 方中的桂枝辛甘温煦,具有解肌发汗、外散风寒之功,有助于祛除外邪。 同时又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有助于通利血脉。 故《得配本草》谓其:“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 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 桂枝配以辛温之生姜则散寒除痹之功尤甚。

白芍味酸,酸敛肝阴,缓急止痛,能有效缓解痹证所导致的肢体疼痛,配以甘草酸甘化阴,止痛之力尤显,故《本经疏证》谓其能“开阴结 ”。 白芍已具有补血养阴之功,与健脾补血的大枣相伍, 针对正气不足这个痹证发生的基础,具有养血扶正之效。
 
由此可见,桂枝加葛根汤诸药相配,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既能疏风散寒,祛邪外出治痹证之标,又能辅助养血益气,扶助正气治痹证之本。 故桂枝加葛根汤实乃除痹之“祖方”,后世治疗痹证的许多方剂也是由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化裁而来。


3
桂枝加葛根汤对后世除痹方剂的影响
仲景以降,后世医家已广泛将桂枝加葛根汤加减用于风湿痹痛的治疗。 例如《外台秘要》引《范汪方》的独活葛根汤(葛根、桂心、芍药、生姜、甘草、独活、生地、麻黄)治疗恶风毒气,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气攻心。 《普济方》的独活汤(葛根、桂枝、白芍、甘草、独活、防风、干姜)治疗卫不和,胸背相引而痛。 《本事方》的芎葛汤(葛根、桂枝、白芍、甘草、川芎、细辛、枳壳、人参、麻黄、防风)治疗胁下疼痛不可忍,兼治脚弱。


4
桂枝加葛根汤现代已广泛用于痹证治疗
现代临床将桂枝加葛根汤不仅用于感冒,也常用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等痹证相关疾病的治疗。
 
中医名家叶橘泉先生指出,该方主要以“项背强几几”,相当于现代解剖学项背部的夹肌和斜方肌颈段的区域之肌肉紧张感为目标。 可用于治疗“落枕”(项肌扭伤)、“漏肩风” (肩关节周围炎、手不能举者)、肩胛神经痛、上肢风湿痛、重症肌无力等。 

中医名家黄煌教授指出,“项背强几几”,即为项背强痛的古代通俗说法。 用现代语言描述,这是一种从后头部至后背部的肌肉拘急疼痛感,有时范围可达腰部。 医生可用手指沿其风池穴向下向脊柱两侧用力按压,两夹脊肌肉有抵抗感,患者可诉说疼痛感或酸重感。 并自拟经验方:葛根30g,黄芪30g,川芎12g,桂枝10g,赤芍20g,生姜3 片,红枣12 枚,治疗中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及,其证多见头痛头晕、舌质紫暗、下肢浮肿、肌肉松软等。 亦可用于糖尿病患者、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腰椎病、突发性耳聋、神经性耳聋耳鸣、视网膜动脉阻塞、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患者。 这些疾病不少都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
5
结语
无论是从传统中医认识,还是从临床应用,桂枝加葛根汤都是治疗痹证的一张良方。 该方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标本同治。 而围绕此方展开的研究,也必将为我们攻克与痹证相关的颈椎病、肩周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提供新的思路。
经方古籍 ID:jinfangguji
经典 | 传承 | 交流 |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