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

 369蓝田书院 2016-06-22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健脾除湿、通利三焦的功效。临床以此用于治疗“气不化水、水饮内停”所致淋证、便 秘、腹泻等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现详述如下。 
1. 五苓散的核心病机
《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 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 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 72条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 论》第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 略.痰饮咳嗽病》篇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 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综合上述条文,本方核心病机为“气不化水,水饮内停”。

从六经属性分析,该方主治表 不解之太阳病与水饮内停之太阴病合病。其病机为素体水饮内盛,复感外邪,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上逆。表现 为脉浮,微热,烦渴欲饮,饮后不解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眩晕、呕吐、心下悸、渴不欲饮、小便不利等。水饮 上逆则眩晕、呕吐。水饮内动则脐下悸,水饮凌心则心悸,水饮不化无以上承则口渴,津液输布失调则可出现 小便不利、泄泻、便秘等症状。笔者在临床主要用于表气 不利、肺气不宣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之证,而无明显寒 化或热化之象者。若伴口苦咽干甚,小便赤涩热痛,伴尿 血者则为热移下焦。水热互结之证,此时应用利水育阴 泄热之猪苓汤。若夜尿频,四肢沉重疼痛,伴腹痛下利 者,为少阴太阴合病,此时当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若以 水饮内停于胃,水饮上逆为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头眩,胸 胁支满等,则采用苓桂术甘汤以降逆。 

五苓散由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组成。《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名医别录》言泽泻“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 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焦停水”。由此可知泽泻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液停聚膀胱出现的小便不利,水液不化出现的口渴等症。《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世补斋医书》则言茯苓“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从上述可知茯苓为 利水要药,其既可止渴、渗湿、利小便,又能安神定惊,可用于水饮上逆凌心出现的心悸。茯苓与泽泻相合加强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之功。方中桂枝有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之功。桂枝与茯苓相伍则温化同用,有助于水饮消散,同时桂枝可平冲降逆治疗心悸、脐下悸动。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既可健脾以复脾运,又能燥湿利尿以去除水湿之气。白术与茯苓相配可以治疗脾虚便溏。与桂枝合用治疗脾虚水肿。方中猪苓性寒,具有通 淋利小便之功。《神农本草经》载猪苓能“利水道”,《本 草纲目》谓“猪苓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方中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化气、健脾利水之功。其方温补并用。淡渗利湿与平冲定悸之与“气不化水、水饮内停”病机相符,应用于临床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2. 临床应用举隅
2.1 淋证(泌尿系感染)张某,女性,23岁,初诊: 2012年9月11日。主诉:小便淋沥不尽半月余。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淋漓不尽等症,就诊于某医院泌尿科,诊为泌尿系感染,口服西药(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不明显,故求治于中医。刻下症见:尿急、尿痛,小便频数,排尿淋沥不畅,口干渴,纳少,少腹胀,偶有跳动感,夜尿3~4行,大便调,舌苔白,脉沉细。辨为淋证,证属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治宜温化水饮、利尿通淋。处方五苓散加减:桂枝10 g,猪苓12 g,茯苓15 g,白术15 g,泽泻12 g,车前子10 g,扁蓄10g。7剂,水煎服。二诊:2012年9月18日,服上药7剂后,小便次数减少,尿急、尿痛已,排尿已较通畅,夜尿1~2行,口渴已,少腹胀已,但仍有跳动感。予上方增茯苓为30g,加大枣4枚,炙甘草5 g。7剂,水煎服。三诊:2012年9月25日,服上药后小便正常,脐下跳动感明显减轻。仍予9月18日方半月。后诸症已,病告痊愈。
按:患者初诊小便淋沥不畅、小便频数可辨为淋证;患者有少腹胀,脐下跳动,舌苔白,脉沉细。可知为水蓄膀胱之证,选用五苓散温化水饮,通利三焦;患者有尿急、尿痛症状知有水郁化热的迹象,故加车前子、扁蓄利尿通淋泻热。二诊患者小便已通畅。小便次数减少,知药已对证,故用原方,但脐下悸仍没有改善,遂加大茯苓用量,同时加大枣、甘草,采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温阳利水降逆之意,诸药相合正中病机,故疾病得愈。临证时,如若热象较为明显时,可在此基础上加滑石、淡竹叶、金钱草等凉血利尿之品。

2.2 便秘 
朱某,男性,48岁,2012年7月24日初诊。结肠炎病史20余年,大便干稀不调,但便干常现,近因精神紧张,大便秘结不行,5~6 d一行,且每服果导片或用开塞露方可排便。无腹胀、腹痛、口苦,纳少,小便频数,口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为便秘,证属脾胃失健。运化无权:治宜健脾助运、消食行气。处方五苓散加减:茯苓15 g,生白术30 g,泽泻10 g,猪苓10 g,桂枝10 g,厚朴10 g,枳实10 g,焦三仙各10 g。14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8月7日,服上方后以不需服果导片即可自行排便,便秘缓解。既服上方半月,诸症消失,嘱饮食调理。
按:本案患者主诉以大便秘结为主,同时患者无腹胀、腹痛、口苦等症可排除阳明热证之便秘。患者平素有慢性结肠炎病史,大便干稀不调,纳少,舌淡红,苔薄白,可知便秘是脾胃失健运化无权所致;小便频数、口渴、脉沉细。乃水饮内停之象,故用五苓散健脾助运,利小便。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小便不利”,不单指小便短赤、涩痛等,小便频数、小便量过多等也是小便不利的一种临床表现,中医概念包含阴阳两方面。该患者脾虚水饮内停则小便频数,脾虚失于健运则表现为便秘,故加用枳实、厚朴行气.焦三仙消食化积。临整常用大量生白术来治疗脾虚不运、津液不行所致大便干燥,健脾助胃行津液。有较好疗效。

2.3 腹泻 
李某,男性,9岁。初诊:2012年10月9日。半月前受凉后出现腹泻,泻下物如水样,曾多方就诊效不显。刻下症见:大便质稀,4~5次/d,眩晕,恶心,口水较多,腹部坠胀,无嗳气反酸,肠鸣,汗出,无肛门灼热感,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辨为泄泻,外感寒邪,证属湿邪困脾;治宜温中健脾利湿。处方五苓散合理中汤加减:炒白术15 g,茯苓15 g,泽泻10 g,桂枝10 g,猪苓10g,车前子15 g,炮姜10g,党参10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服上方3剂后来电告知,现腹泻痊愈,大便仍较溏,每日1行,恶心已,眩晕好转,腹胀明显好转,汗出减,嘱其继服上方3剂。

三诊:2012年10月16日,服上方6剂后,眩晕、恶心已,肠鸣减轻,汗出已,腹泻已,大便仍溏,每日1行,口水已,腹胀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有力。效不更方,上方增炮姜为15 g,7剂,水煎服。服上方7剂后诸症消失。

按:本案患者感寒后出现大便质稀,肛门无灼热感,知为外受寒湿之邪所致;恶心,眩晕,口水多,乃水饮上泛所致;腹部坠胀,肠鸣,泻下物如水样,乃中焦虚寒,水饮停聚中焦,小肠清浊不分,故发为泄泻。故治宜温阳化饮,采用五苓散合理中汤加车前子,温中健脾的利湿,以求“利小便实大便”。小儿中焦虚寒,故采用炒白术、炮姜。诸药温阳化气利小便,因此对寒湿困脾引起的泄泻能起到良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