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出十万块

 圆角望 2016-06-22

    插图 行者李伟

    陈献森在堆龙德庆县最爱去的地方就是羊达乡;在羊达乡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说是基地,其实就是大棚,是北京的援藏干部从北京引进的高效日光温室大棚。这个基地的大棚里面种满了蔬菜、水果、鲜花,还有西藏特产藏红花,瞅着就高兴。

    都知道拉萨海拔高,老百姓的饮食结构简单,蔬菜水果吃得少。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以前就是靠内陆往上运输。当地的藏族百姓对于蔬菜没有太多的概念,因为千百年来就是这么过来的,有青稞、有牦牛肉、有酥油茶就行了。对于蔬菜,他们就认一种:土豆。

    所有蔬菜水果都从内陆运,别的不说,成本可是太高了。超市里,几个苹果就能卖到二十块钱,草莓这种稀罕物多贵都买不到。那怎么办啊?好几年以前,来拉萨援建的北京干部就想着把大棚给引进来。拉萨日照时间足、昼夜温差大,好多蔬菜水果都能在拉萨种植。北京农科院的专家也没少往拉萨跑,送种子、教技术,可是这事一直干了好几年,也没多大起色。为什么呢?老百姓种大棚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觉得种青稞就挺好,在这个大塑料布里忙活什么呀?种出来的东西怎么吃啊?

    陈献森到堆龙德庆县当县委书记,想着无论如何这大棚也得给搞起来。不是不愿意种吗?没关系,那是因为没尝到甜头。这事需要示范效应,我们当领导的说出大天来你也不信,周围的亲戚朋友邻居有一个种大棚挣着钱了你就乐意干了。

    羊达乡的大棚建好之后是观望的多,想种的少。没关系,县里做工作,在乡里先找几个农户试种。这事儿事先说好了,你只要按着专家说的种,种不好算县里的;种好了挣钱了,全归农户自己。

    有这好事还不来人?没几天,就有人报名要求试种了。陈献森一看,嗬,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念过书、有力气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乡里种地的本来就是中老年居多。中年人大多还守着自己那几亩青稞呢,就老年人觉得闲着也是闲着,种种看呗。

    老年人也行!农科院的专家根据堆龙的当地情况,指导农民在大棚里种下了草莓、西瓜、白兰瓜、西红柿、黄瓜、卷心菜、芹菜,还种下了玫瑰、勿忘我、康乃馨……别的长得还相对慢点,草莓可是噌噌地长,没多久,第一批草莓就结果子了。羊达乡的草莓除了浇水什么都不用。本来高原的病虫害就很少,这里蚊子都很少见,其他的虫子也不多,基本上不用除虫;化肥呢?从来也不用。他们种出来的草莓大小不一,可不像内陆的各个都长得一般大、水灵灵的。这儿的有大有小,有红有青,可有一样,吃到嘴里立马傻眼,那叫一个好吃!

    试吃的时候就让种地的农户们在旁边看着。看着吃的人脸上兴奋的表情、听着夸奖的语气,农户们也乐了。开始还是半信半疑,这东西好吃吗?这回知道了,是真好吃!然后陈献森就组织羊达乡的农户说,咱们县里给你们联系,进城卖菜去!

    有县政府给统一调配,羊达乡大棚里种出来的蔬菜水果很快就进了超市,进去就卖光,都不带眨眼的。为什么,它便宜啊!就算没吃过,光看价钱也有竞争力。

    这么干了没几天,各个地方就都来要菜来了。陈献森一想,什么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蔬菜直通车,这不都是北京的经验吗?咱们就拿来用呗。县里找赞助,弄了一批大篷车,找几个大社区对点,直接进社区卖菜;还有专供学校等单位食堂的;有供给超市的,简直是供不应求啊!

    农户们也高兴。以前种青稞,一亩地收入八百块钱。再刨去水电农家肥,一年到头落在自己手里也就二百。现在种大棚,棚是县里给建好了,自己不用投入;一年四季都能种,不像以前靠天吃饭。一个棚不到一亩地,一年收入一万六,整整翻了20倍。现在不用做动员,老百姓都过来抢着种大棚。谁跟钱有仇啊!

    等老百姓都尝到甜头了,陈献森的“野心”也开始大了。他跟老百姓说:“你现在一个大棚收入一两万,以后咱们能收入十万你信不信?”当地老百姓对这个北京来的陈书记很是服气,他说的话管用,当地人就听。陈献森说了,“藏红花值钱不?藏灵芝值钱不?那都是论克卖的!咱本地产的藏红花二百块钱一克,一个大棚能出多少克?一斤总能出吧?那就是十万块?种不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