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老菜、老人儿、老礼儿

 圆角望 2016-06-22

嫣然(北京)·嫣然小厨

前两天听老友誉洋眉飞色舞地说起一道宫保鸡。

这菜都烂大街了吧?谁要是跟我吃饭点这道会被鄙视。饭馆里做,菜码备出一堆,肉腌好一盆,下锅放预备好的酱料一呼噜倒进去翻炒几下,全靠嫩肉粉和拉油保持口感。

可是誉洋加了四个字的定语“撚汁剔骨”,说鸡肉是从三黄鸡上现剔的,只取三个活动部位的肉,不用鸡胸,调料根据火候逐步加入。3分钟,从剔肉到腌制到炒熟一气呵成……

誉洋说,这道菜出自前门大街上的“参餐厅”,就在红星二锅头博物馆楼上。餐厅的幕后高参是以前北京饭店的川菜名厨魏金亭老先生,如今是魏二小姐夫妻两个在打理。登时食指大动,央誉洋帮订了位,请两个好友一起去试。

大中午,新改造过的前门大街够敞亮,却门厅冷落。连旅行团都显得稀稀拉拉。绕着博物馆转了一圈才找到门儿,三层台阶爬上楼,看到环境登时安心了。

不是那种老旧的金碧辉煌。木桌木椅,十分简素。茶杯、饭碗、骨碟都是一水儿的白瓷蓝边。喝一杯花茶,望出去只有灰墙灰瓦,浑忘今夕何年。事先商量好的菜单,已经早早打出来搁在了桌上。瘦金体,工整雅致。

魏二小姐未央一袭棉布藏蓝袍子,她家姑爷一件青灰短褂儿,俩人行止做派应答,都真真像从民国走来的,跟外头酒店门口那些穿旗袍眼风凌厉的咨客,确实是两个时代的人。

冷菜先上了一道罗汉肚:中餐里用罗汉命名的菜,配料多半繁杂,比如罗汉斋。罗汉肚也如此,猪肉、猪皮、豌豆高汤灌进猪肚里,一口之下,口感有微妙变化,有的酥烂,有的弹牙,有的软糯,交相奏鸣。此间大概是猪皮的比例比较大,格外清爽。这的确是功夫菜,很容易煮爆裂的。它的好,也确实需要舌头和心思细密的人才体会得来。

那道著名的撚汁剔骨宫保鸡,真是忍不住要叹:鸡肉太少了!但是好好吃啊!确实把坊间的粗货从前门楼子甩到珠市口外头了。辣、甜、咸、鲜、酸五味圆融,却也各自分明。肉少就吃配料吧,竟然样样好吃。手指粗细的葱段,又甜又脆。未央说,这就是专门的宫保葱,以前在菜市场看见,我以为它是发育不良的大葱呢。花生并不全然酥脆,甚至有点点绵软,跟花椒同嚼最有滋味。竟然连辣椒也好吃。尤其是刚上桌的时候,嚼起来是冲头的香气弥漫在口腔里,辣劲是慢慢才释放出来的。同去的某人说,嗯,这道菜是立住了。

饭罢离席,主人家一直送到电梯口,这种客气,是好几年前在京都料理亭才有的待遇了。这样一家讲究“传承有序”的认真餐厅,在今天的环境下大概算是一种标本式的存在了。吃这么一道道花功夫的菜,确实奢侈,我说的不是钱,是时间和心思。

至少,于我,见识这些老菜、老人儿、老礼数,是呼啸而过的生活里,一个小小的、美好的停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