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字的掌握和正确使用对于只懂现代普通话,尤其是我们年轻人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困难,但凡事只要用心,便不是不能解决的,况且,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识别掌握入声字,比如说如果手头有《广韵》或《佩文韵府》等韵书,将其中入声部读一遍,然后把现代读平声的入声字从中挑出来,抄在本上,随用随查,或平时留心记诵,过一段时间便可基本掌握。 没有韵书也可以比较熟悉的古典诗词作品中识别入声字。例如,创作时想用一个“烛”字,这个字现在为阳平,可以从大脑记忆的屏幕上搜索一下,古典诗歌中哪里用过这个“烛”字,并且用在什么部位上。 如果想到或熟悉韩翊的七绝《寒食》中的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或郑会的七绝《题邸间壁》中后两句“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还有苏轼的七绝《寒食》中的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便可断定“烛”字是入声字无疑,因为该字在上面三首诗中,都处在仄声字的位置上(诗中的平仄声律看前面文章),而“烛”字却非属上、去二声,由此推断,“烛”字确属入声字。 再如“急”字,只要想到韦应物《滁州西涧》那脍炙人口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即可断定“急”字为入声字。除此之外。也可根据入声字中的偏旁系列,记一知十。 例如,“夹”为入声字,“狭”、“峡”、“浃”、“侠”、“颊”、“荚”、“挟”等都是入声字。曷”是入声字,“喝、褐、葛、渴、歇、竭、”等也同为入声字。 熟悉入声字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体而言,只要勤于习作,勤于记诵古典诗词,接触入声字的机会自然增多,久而久之也就逐渐掌握了。这道理很简单,无论怎么说,创作诗词时使用过的入声字总会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终生不忘,同样的道理,背诵的很熟的诗句中哪个字为入声字,也会谙熟于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