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韶关消失的码头与浮桥

 sgpwg 2016-06-22


韶关名字的由来

        —— 一吏当关,万物难出


韶州城,自古以来都是南北交通的关口,城内东西南三面均设有水陆税关:河西武水边设“遇仙桥关”;“太平关”位于河东;在北门外增设“旱关”。因此,韶州城被商贾称之为“韶关”。以后“韶关”就慢慢取代了“韶州”的名字了。




在古代,货物水运是主要的途径,而韶关是河流比较多的地方,武江连接湖南,浈江链接江西,两江在韶关汇聚成北江南下广州。因此韶关的水运十分发达,半岛周围布满了码头。


韶关码头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东西两岸,也就是现在的东堤路和西堤路。


消失的码头

   —— 天后码头


现在的东街,以前有很多的老建筑和老码头。


(1990年的太平街)


以前这条古老的街叫太平街。太平街建于明末清初,属于城外。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船民的成见,一般不给他们入城。船民靠岸时间不定,集结在迎恩门(青石街对出)对出的码头。该码头叫天后码头


(东堤北浈江河边)


天后码头建造于咸丰年间,是东街最古老,最大的一个码头。宽七八米。约有60多级步阶,是用厚实坚固的青石板块铺筑,故而能够上百年保存完好。过去除了管船停泊,较大的运输商船也都停泊在那里装卸货物。


消失的码头

   —— 北门码头


韶关河运最主要的渡口就是大码头(现峰前路)。



明朝嘉靖25年,政府建立了清平市场(现升平路第一路口,峰前路)。清平市场相当兴旺,是韶州府管辖六县货物的散发地,这里的货物运输必定是要经过武江水路。



清平市场对出的码头就是大码头也叫北门码头


以前河边没有河堤,没有西堤路,这条路是直接通往码头。来往的船只的货物装船和上岸,以及城区居民到河里挑水洗衣服,都得依赖沿岸的码头。



六、七时年代,大码头还是韶关主要的水运码头之一,到了八九十年代,修建西堤路的时候,才把大码头拆除填埋。


被填埋的不止有大码头。经济的发展,修路、建堤坝,随之码头也逐个个被拆除。


(1927年东堤码头)

消失的浮桥


韶关还有一个别称,叫“桥城”。西面的武江从十里亭到海关有四座桥,东边的浈江从黄金村到海关也有四座桥,两江汇合以后从海关到冶炼厂有两座桥。


也就是说,市区有横跨河流的公路桥共10座桥。然而在没有公路桥的时候,韶关人是如何过河的呢?





(20世纪60年代西河浮桥)


在船上用木板连接起来的叫浮桥,老韶关对浮桥应该都不会陌生。西河桥、武江桥、风采桥还没建设的时候,韶关人过河都是靠浮桥。


(20世纪70年代初风采浮桥)



(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河浮桥东头河堤)


韶关第一条钢筋水泥建成的公路桥桥就是曲江桥。那时候桥面很窄,只能通过一辆汽车。东西两河的居民还是靠浮桥进出成。



(20世纪60年代曲江桥头)


如今

少了码头货船,少了木板浮桥

取而代之的

是多元的运输方式,更为坚固的桥梁

和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


这就是

一座城市的时代变迁



图/陈粤湖



据说只有1%的人会戳这里? ←戳

加入我们

与20万韶关网友一起

发现不一样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