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五根汤治儿童发烧感冒之良方

 我来看书滴 2016-06-22
主方:葛根 6克,板蓝根6克,山豆根6克,芦根6克,白茅根6克,藿香6克,红花3克,大黄2克。

  用法:水煎服二次。每次煎成70毫升,1日分2-3次服。

  主治:小儿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体发炎(乳蛾证),猩红热,无名高热。

  最近在读山西老中医郭博信的新作《中医是无形的科学》时,看到了其中一篇推荐“五根汤”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深思。

  “五根汤”是一首治疗小儿外感发烧的良方,我临床运用多年很有效,大有爱不释手之情。

  此方为民间方,系内蒙古老中医李凤林所创,我是20年前从《中国民间疗法》杂志上看到的,又经山西太原周大夫介绍于我后,反复运用于临床效果显著,而自留秘囊之中的。据收载此方的《疼痛妙方绝技精粹》一书作者说:李凤林这个方子,是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琢磨着创制的一个药方,以不变应万变。既能治疗小儿因感染所致发烧,又能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自然调节虚实寒热而研制出的闻名遐迩之“五根汤”。经过30年10万多患者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五根汤”不仅具有消炎杀菌、抗病毒作用,而且还可以不分季节,也不管患儿发热还是恶寒、恶风,一律使用“五根汤”。特别适用于小儿伤风感冒、扁桃体炎、猩红热所致的发热,还可解无名热等症。下举一例示之:

  某患儿,1岁,女,感冒发烧3天,家长很是着急,经西医挂水治疗,不愈。用药期间烧退,一停就反复。来诊时,患儿高烧近40度,精神有些蒌靡不振,饮食尚可,小便黄,大便略溏。处方五根汤加减:葛根10g板兰根10g山豆根6g芦根30g白茅根10g滑石30g生石膏30g,三剂,每天一剂,水煎频服,温饮。一天后烧退,三剂服完痊愈。疗效神速。加生石膏和滑石,一走表散热,一走里泻热。

  由于此方的疗效肯定,已成了我手中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扁桃体炎的专方。此方还可以据不同症状适当加减,疗效更好,俗话说活法在人。

  通过临床运用,我(郭博信分析)认为此方配伍巧妙:盖葛根辛凉,轻扬发散,最善解肌退热,是解湿热时疫第一要药。

  凡发热之病,退热当为首务,热不退,余症何解?发热而致咽喉肿痛,则热重而毒亦成矣。

  山豆根苦寒,清热解毒,为治咽喉肿痛的第一药,可谓直取咽喉要地;辅以板蓝根,因其甘,既能清热,又能解毒,尤长于凉血利咽消肿,血不凉则肿何以消?此三根可为作战主力,又加两根者,以其热必伤津。芦根甘寒,清热生津,又其生于水底直出水面,性凉而又善升,古方治大头瘟(痄腮)常用其为引经药,所谓行军作战不能无向导也。再用白茅根,以其甘寒,既能清热生津,又能凉血利尿,热从小便而出也。由是“五根汤”成矣!

  又虑及此症多发生于春夏流行性感冒之际,故加藿香芳香化浊、发散表邪,使外感之邪从皮毛而;大黄攻下肠胃壅滞,使内热之邪自大便而出。

  凡肿痛又必有瘀血,故加少许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使敌营自内部瓦解,以利攻战速成。

  此“五根汤”药虽仅8味,然表里内外,面面俱到,紧扣扁桃体炎之中医病机。真乃好方也。非但治小儿发热,治大人外慼发热,亦可常变通应用之。

  验案:梁某某,女,48岁,农民。于2011年7月15日来诊。患者于一周前,在田间劳作被雨淋湿,回家后又用冷水冲洗,第二天即恶寒发热全身疼痛。在本镇乡村医生卫生所诊治,测体温40度,经过肌注和静脉用药,即汗出热退。至晚上十一点钟以后又热至40度,如此反复三日,不得好转,后又到另一个乡村医生诊室诊治。情况如前。医生嘱其到卫生院治疗。经卫生院的四天诊治,病情同样是没有缓解,都是每晚十一点后发热40度以上。病人遂来我诊所求治。舌淡苔薄带黄,脉弦浮,余按五根汤之主证治之。方中各药用量加倍。并加重用岗梅50克,山芝麻15克。水煎服。当晚不再发

  钱育寿老中医治疗小儿发热8法

  吾师钱育寿主任医师,为江苏省名老中医,生于世医之家,系11代传人。临证50载,医术精湛,学验宏丰,对小儿发热辨治尤多心得。笔者有幸聆听教诲,受益匪浅。兹将钱师治疗小儿发热8法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1、解表透热法

  解表透热法是应用发汗药物,开泄毛孔,疏松肌表,驱邪外出的一种退热方法,也叫“疏表法”。主要适于外邪侵袭肌表的表证。外感之邪由于种类不一,性质不同,所以具体应用时,必须辨清何种外邪,选用相应的方药。外感风寒,则用辛温解表法,方如葱豉汤、香苏饮,甚者可用麻黄汤;外感风热,则用辛凉解表法,如桑菊饮、银翘散等;暑邪外感则用清暑解表,常用新加香薷饮、新加白虎汤;燥气外感则用清燥解表,方如桑杏汤加减;发疹病欲出未透阶段,则用透疹解表法,如蝉衣宣透饮、葛根解肌汤等;风水交搏而引起的发热水肿,则用行水解表法,如越婢加术汤、苓桂浮萍汤等。病儿体质不同,素禀气虚、血虚、阴虚、痰饮,又复感外邪引起发热表证时,则需分别配合益气、养血、滋阴、化饮法,代表方分别选用参苏饮、玉屏风散、葱白七味饮、加减葳蕤汤、小青龙汤等。

  小儿外感表证,除发热外,多数还有咳嗽痰多等肺系症状,故解表剂中应适当配以杏仁、牛蒡、前胡等宣肺化痰之品;小儿脾常不足,倘发热同时,还有纳呆腹胀,泛恶呕吐等胃肠症状,解表药中宜配陈皮、苏梗、六曲等和胃行气之品;小儿肝常有余,外感发热,热甚易于动风抽搐,因此治疗可配钩藤、僵蚕、抱龙丸等熄风镇惊之品;小儿外感表证易从热化火,往往因发热而现烦懊或昏睡等症,解表剂中又须配以益元散、抱茯神、广郁金等清心安神之品。

  2、清气退热法

  外感发热,汗出仍不解,病邪必然由表入里,由卫分入气分,初起在肺,进而到胃肠,症见不恶寒,但发热,午后热势更甚,口渴欲饮,苔黄舌红,这时不能再用发汗解表,否则有阳亢阴竭之虑。也不可早用养阴,用之恐有阴遏阳伏之变,当用清气祛邪直折其热。由于病变部位有别,温热程度不同,临床又有轻宣清气、甘寒清气、解毒清气、苦寒清热等法。轻宣清气适用邪热初入气分,病位在肺胃阶段,常用方剂为栀豉汤、银翘散去荆芥牛蒡加石膏;甘寒清气适于邪入胃肠,气分热甚的证候,以白虎汤加味;解毒清气适用于温疫火毒蒸腾气分的痄腮、丹毒等证,常用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增损;苦寒清热适用于里热炽盛出现烦懊谵语等症时,可用黄连解毒汤直泻三焦之火。

  3、清化退热法

  清化退热法是运用清热化湿药物,治疗湿热证的一种方法。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者相合,缠绵难解,形成湿包热外,热处湿中,郁遏蒸腾的病理机转。其特征为上午热轻,午后热势渐增,有汗不解,既有头昏脑胀、心烦、口渴等热象,又有胸闷、泛恶、纳呆、苔腻等湿象。治疗应注意“清热不碍湿,除湿不伤阴”,并根据湿热偏胜,斟酌处理。湿热蕴于上焦气分,湿偏胜时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透邪清化;热偏胜时则用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增损;湿热并重可用苍术白虎汤。湿热阻遏中焦,郁于胃肠,用葛根芩连汤、香连丸、白头翁汤化裁燥湿清化;湿热熏蒸肝胆,疏泄不利,清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致黄疸,用茵陈蒿汤以利胆清化;湿热蕴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出现溲频、尿急、溺痛等症,可用八正散分利清化。

  4、通便退热法

  伤寒和温病,外邪传入中焦,肠胃热甚,消耗津液,出现热势蒸蒸,日晡更甚,口渴烦躁,大便秘结,苔黄腻糙等症,此时常因便秘而热势更甚,犹似釜底烧薪,水在沸腾,治疗宜泻下通便。“釜底抽薪,水自不沸”。所以通便也是退热的一种方法。可按具体病情,选用《温病条辨》诸承气汤。至于轻浅的表邪传里见到发热、便燥患儿,除清热外,也可适当加入瓜蒌、麻仁等润肠之品。

  5、清营退热法

  适用于温病之邪或伤寒化热传入营血的发热证候。清营和清气是退热的两个重要方法。应当清气而早用清营,则引邪入深,郁而难解;应当清营而仍用清气,则药不达病所,邪势更炽。邪入营血除发热口渴外,最明显的为舌质,先是边尖红,渐为绛色,同时伴有烦躁或神昏,倘传入血分,则有出血或斑疹等现象。若邪热初入营分,则宗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法,用黑膏汤合白虎汤加味;气血两燔,则用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鲜生地、丹皮、玄参及化斑汤;温热深入营血,常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神昏烦躁者,可加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

  6、和解退热法

  主要用于邪在少阳之半表半里证及肠胃不和的寒热夹杂证。症见寒热往来,心烦呕吐恶心或温病类似疟象。由于邪不在表,则不宜发汗。邪不在里,不宜泻下,当用和解之法,即“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是不使其邪内犯,解其表是使邪外出,含有安内攘外之意。目的仍是祛邪。热邪在少阳,用小柴胡汤;若邪在少阳,湿热内蕴,胆胃不和,则用蒿芩清胆汤调和胆胃;湿热郁于胃肠,常用黄连温胆汤清疏肠胃。

  7、消导退热法

  是运用具有消食导滞、理肠化浊作用的药物,以导滞清热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饮食不节,肠胃失运,积滞内阻,化浊生热的证候,常用保和丸加减。滞消浊化则热亦自退。如兼有外感,则须配以解表之品。但若久泻久利不止,不因外感而续增的发热,多数由于阴伤所致,这不仅无须解表,而且消导之品,亦应慎用,以防阴液更损,临床可用连梅汤加减以酸甘化阴、清肠泄热始能获效。

  8、理虚退热法

  是针对小儿各种内伤虚证而使用的一种退热方法。内伤虚证,小儿比较多见的是阴虚、血虚、气虚三类。阴虚发热多数在温病后期,津液劫伤而起,常用滋阴除蒸的清骨散、青蒿鳖甲汤;血虚发热,多数由于失血后或久病血虚而起,宜以养血退热的秦艽鳖甲散;久病阳气虚弱的发热,常用补中益气汤化裁。临床上,小儿单纯的阳虚和气虚所致发热者较少,气虚阳弱引起的发热,大多血分亦虚。相对地阴虚发热,久则能促使阳气也虚。所以虚证发热,虽有阴阳气血之分,但治疗不可偏执。虚证发热虚是本,热是标,应标本兼顾。

  尾语

  上述8法,包括了治病8法中的汗、清、下、和、消、补。钱师认为使用这些治法时,首先应辨别是外感发热抑或内伤发热,再从外感和内伤中分析其不同原因,从而根据证候的具体情况结合患儿体质因素,有选择地进行适当治疗,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葱白香油和蜂蜜 高烧退去显神奇

  做为父母,孩子晚上突然发烧,一定急的焦头烂额,找大夫找不到,什么药品也没有,看着孩子通红的小脸,难受的表情,做父母的心痛啊!怎么办???

  热心朋友(海洋港湾 1050299873)今天借此平台又给大家带来一个超级简单的高烧不退验方,希望可以帮父母们一把:

  葱白带根一握 香油 蜂蜜

  葱白带根一握(一小把),洗净后捣成糊,加入数滴香油和蜂蜜,一起拌匀,大人用可适当加一点盐,摊到纱布上,绷带包扎于双手心和双脚心(涌泉穴)及头顶心百会穴,晚上敷上,次日早晨起来拿掉,烧即退,大人小孩都可以使用,效果超级好用,无有不灵。

  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师父刚开始教我就问了我几个问题:何为有形,何为无形?何为先天,何为后天?何为性,何为命?人为什么活着,又为什么会死?人在这个世界上,生老病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不断的轮回。究竟怎么样看明白,并脱离这些,这里忽略修炼的方法不谈,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治病养生长寿,并快速取得效果。把这些分享给有缘的朋友。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母体内是靠脐带作为唯一吸取养分的通道,脐带是胎儿最先长出来的东西。有了脐带,然后再生肾,肾五行属水,所以古人有“天一生水”的说法,是人体生长的开端。婴儿降生后,脐带被剪断,这条吸收营养的先天通道就关闭了,这时候,人开始走向后天,孩子不再是从母体吸取营养,而是从生命的源头上激发自身的潜能,激发人体内的元神、元气。

  所谓元神和元气,就是指人在生命开端的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气,它的力量的是很强大的,不然不能发育成胎儿的生命。元神和元气如果不经过修炼它们不会融到一起,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里暂且不谈。道家的炼丹简单狭义的说也就是将元神和元气融到一起,那样就可以长生不老,得到成仙,可见元神和元气的重要。元神和元气一直伴随着人走完生命的全程,很多疾病都源于元气的衰弱,只要能重新激活元神和元气,任何疾病都能很快痊愈。

  古人修炼,密而不传,所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就是让我们从后天返归先天,重新启动先天的通道。但是我们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节奏中,很难有一个环境让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在我们只要能养生,治病,长寿就可以了。

  要想养生治病,那么要分两个年龄阶段,35岁以前主要是保先天,35岁以后主要是养后天,再加上通气血,那么就可以达到治病养生的效果了。

  保先天就要激发元神和元气,就要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厥穴(肚脐)。神厥是一个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的穴位。神厥穴可灸不可针,方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到药店买回清艾条,点燃后在肚脐附近熏烤,坚持不久,就会发现身体很明显的变化。复杂一点,可以用艾绒堆一个柱,在神厥穴上垫一块生姜,点燃后快燃烧到肚脐就熄灭,这样重复100壮,也就是一百次,效果更好。

  还有就是擦涌泉穴。肾属于水,肾为先天之本,肾水起于涌泉。涌泉穴的重要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不多说了。

  养后天,就是按摩足三里。脾胃为后天之本,足三里是胃经上的要穴,直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按摩足三里,胃就能得到充分的调养,不管吃什么都能充分消化,人体就不存在缺乏营养的问题。很多疾病都源于脾胃虚弱,按摩足三里巩固了人的后天之本,所以古人认为它能治百病。

  通气血也很简单,就是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后背脊柱两旁的皮肉,从下向上捏一遍,一共五遍就可。脊柱两旁是膀胱经的通路,人体很多大穴都在这上面,这么捏一下,气血就畅通了。

  大道至简,可以简单的概括,35岁以前主要是保先天,可压脐和擦涌泉,35岁以后主要是养后天,可按摩足三里,再加上通气血,就可以给你一个健康的身体。

  祝大家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