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学者刘小麦 李广是汉朝有名的飞将军,才气天下无双,曾立下赫赫战功。他对士兵爱护体贴,连敌人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可是一代英才,却一生难以封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时运不济?还是刻意排挤?李广一生坎坷,终其一生没有被封侯固然有外在的因素,但是,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官位止步九卿的重要原因。 政治智慧不足。汉景帝评定“七国之乱”时,李广立下大功。景帝很高兴,原本打算好好封赏他。可是,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李广得胜班师回朝之际,梁王授予他一枚将军印。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李广竟然接受了。堂堂大汉骁骑将军,却接受一个诸侯王的授印,如此没有政治智慧,让汉景帝情何以堪?梁王一直盯着皇位,如果天下无双的大将和最有潜力的诸侯王强强联合,后果还能设想吗?一怒之下,汉景帝就没有封赏李广。李广当然不会预见到,自己的一个贸然举动,竟成了汉景帝和梁王矛盾的牺牲品。同时,也拉开了人生悲剧的一幕。 劳模而非将才。李广作战英勇,有极强的个人魅力,士兵都很爱戴他。但他带兵打仗比较随意,简单省事。部队行军任意而行,行军走路不按方阵,愿意咋走就咋走。部队驻扎只看是否在水草边,驻扎下来后人人自便,夜里也不打更巡逻。来往文书能简则简,能省则省。而另一个边郡太守程不识则与李广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治军非常严格,行军时编制队列、驻扎等一切都按规章制度。部队在外作战,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即使休息也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高度戒备状态。 缺乏宽广胸襟。李广报复心极强。有一次他到南山打猎,只带着一名骑马随从。当天打得痛快极了,他喝了很多酒,兴致很高昂,一路上引吭高歌。走到霸陵亭的时候,守卫的陵尉大声喝斥他们并禁止他们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当晚,夜黑风高,廷尉没看清来人就说:“别说前任,就是现任将军也别想打我这过!”说完让人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李广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并打败镇守渔阳的韩安国,李广调任右北平太守。出征前,李广特意请求派霸陵尉一同赴任。 就在大家疑惑之际,军中传来消息,霸陵尉刚到前线就被李广杀了。李广的睚眦必报,心胸狭窄在朝廷内外留下了极不好的影响。人们私下里议论,为了区区小事,就撘上一条人命,李广实在是有点心狠手辣。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每当皇帝想起提拔李广的时候,大臣们常常默不作声,以至于李广封侯的事被无限制搁浅。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出征。性格倔强的李广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家人劝阻,几番上书强烈要求出征,去完成自己的夙愿。 其实,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卫青、霍去病深受朝廷倚重,正值平步青云之际,老将李广已经被边缘化,而在年龄上李广又输人一截。 这完全是一个在错误的时机做出的错误决定。临出发前,汉武帝把总指挥卫青叫来说:“李广年纪大了,他的运气不佳,千万不要让他与单于对阵。”于是,卫青在排兵布阵上有意不给李广机会,把他从前锋换到了侧翼一条迂回难走的路上。李广看出了内情,坚决要求卫青改调令,卫青没有答应,态度强硬地下达了文书,要求李广立即照办。竭尽全力抗争没有奏效,李广怒气冲冲地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李广的军队没有向导,导致半道迷路,贻误了军机。当卫青提出追究责任的时候,李广亲自赶到大将军幕府,此时他心中已经郁结了太多的愤懑,再也没有力量承载了,于是他拔刀自刎,一代巨星就这样陨落。 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李广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当初两人一起侍奉文帝,到元狩二年已经登上了宰相宝座。李广的许多部下甚至原先的士卒,都有不少封侯得爵。唯独李广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火箭式的提拔,自己几十年原地踏步。李广难封,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更多历史解密,请关注微信我们爱历史(his-t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