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松龄“座师”施闰章

 老刘tdrhg 2016-06-23

  施闰章,顺治十三年到十七年任山东学政。五年中,施闰章做了许许

  多多有益于教育的事,使他名留青史的是他曾取蒲松龄为秀才第一。

  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在谈到聊斋名篇《胭脂》时说,《胭脂》既是杰出的人情小说,也是引人入胜的断案故事。县令把鄂生断成杀人犯,知府吴南岱聪明地断明了鄂生之冤,又武断地把秀才宿介断成凶手;学使施闰章采用心理战让真正的凶犯毛大露出原形。《胭脂》曾被戏剧大师梅兰芳改编为《牢狱鸳鸯》演出。

  这施闰章乃真名实姓,顺治十三年到十七年任山东学政五年。五年中施闰章做了许许多多有益于教育的事,但使他名留青史的是他曾取蒲松龄为秀才第一。蒲松龄一生科举蹭蹬,惟在19岁时参加的秀才考试中连取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个第一,这与施闰章的赏识是分不开的,况且头名秀才比一般考中秀才更为荣耀,而且随着施闰章的文声日益高涨,蒲松龄也就越来越显得荣耀。

  施闰章是宣城(今属安徽)人,号愚山,顺治进士,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皆当世理学名家。其父在施童年时去世;其叔施誉学识渊博,世称砥园先生。施闰章自幼即在叔父教养之下发愤读书,孜孜不倦;稍长,擅作诗赋、古文。进士及第授刑部主事后,他奉使广西,遍游粤西诸山水,开拓了胸襟。后朝廷选学使,他参加御试,名列榜首,于是,39岁的施闰章擢调山东学政按察司签事。

  施闰章是清初杰出的文学家。其文师法北宋古文大家欧阳修、曾巩,绵密流畅;诗尊李白、杜甫,被誉为“尊唐派”首领,与当时山东诗人宋琬齐名,号“南施北宋”。时人汤斌在《愚山施公墓志铭》中说:“公知名海内者垂四十年。”稍后的文艺评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宣城自古“多诗人,梅宛陵之后,本朝愚山先生其最著者也”,可见其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施闰章生当明末清初的动乱之世,兵祸频仍,赋税繁多,民生凋弊,苦不堪言。他继承了汉乐府民歌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以诗歌深刻地反映现实,如在《上留田行》中展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血腥图景。

  施闰章尤工五言诗,其诗集中有五古、五律各900余首,颇有影响。与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王士祯在《摘句图》序中说:“予读施愚山侍续五言诗,受其温柔敦厚,一唱三叹,有风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无缝……至于清词丽句,迭见层出。”由于王士祯尤爱其五律佳句,特意将名句摘录汇编成《摘句图》,以“资艺苑谈助”,竟辑录施句82联之多。

  施闰章任职山东期间,监察御史程某巡按山东,看到当时趵突泉的颓废之状,就将自己的俸钱拿出来,命人浚泉修桥,并让施闰章全面负责这项工程。于是,施闰章先带领工匠们“疏壅决滞,所去沙石成邱,剑拔雷轰,复泉之旧”,然后又以杉木修桥,并“施丹涂漆,辅槛以砖。桥下横置联锁,饮马者不得至。禁民毋亵污。凡楔桷垣甓之颓缺漫漶者,皆治而新之。又为桥于潄玉亭前”。三个月后,工程告竣,当地百姓都“踊跃来观”,极一时之盛。

  施闰章在地方主试中不受请托,惟才是举,博得世人赞佩。五年后,施迁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他勤于吏政,关心民间疾苦,遇疑狱反复推求,常至夜稍怠。又于暇日修景贤、白鹭洲两书院;集士子亲自讲学,大兴学风。不久,因裁并监司而去职返乡,湖西“父老夹道焚香泣送数十里”,他作《别湖西父老》三绝句以谢。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得到人民如此厚爱,难能可贵。从此,施闰章乡居10年,朝廷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复转侍读。他向以著述见长,此时益自奋勉,名声日显,于是“四方名士负籍问业无虚日”,而“公一一应之”,终积劳成疾,书未竣而逝,享年66岁,世人皆以“国家失此良史才为可惜”。

  施闰章另赴高就后,蒲松龄屡就乡试不中,回想起施闰章对他的提携之恩,就更加感激施闰章对他的垂青。于是,蒲松龄就借《胭脂》这个故事,大张旗鼓地夸赞施闰章的“爱才护才”。

  在《胭脂》附则中,蒲松龄直接出来说:“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仰,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者所及。”这真是一篇真情告白。

  然而,自施离鲁后,不仅二人并无见面机会,而且康熙十八年《聊斋》大体成稿,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四年后,施闰章溘然仙逝,很可能生前并未能一睹学生终其一生的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