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扇窗·一面镜·一颗心

 阳光满城6536 2016-06-23

 面对世界时,我们需要一扇窗;面对自己时,我们需要一面镜子。

————题记

一扇窗

走出去,去推开一扇窗,看看语文教学最前沿的世界在演绎着怎样的精彩。

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当我们打开学习的这扇窗时,坐在昌吉二中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才发现语文教学的天地早已春光妩媚,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天空澄澈,白云悠悠,浅浅的溪水在清风中吟唱,轻盈的鸟儿在花丛中啁啾。一切那么的清新动人,一切那么令人沉醉迷恋。我们在这美丽的课堂上,尽情享受这教学境界里的美好,领略着语文教学领军人物的卓越风采。

《老王》这篇课文,有几个人能敏锐地发现文章第二段与送香油鸡蛋这一情节里,竟藏着那么多解读老王和杨绛心灵世界的密码呢?我很羞愧,至少我没有发现过。

肖老师一个看似与学生随意的“闲聊”,巧妙地领着学生走进了第二段老王和杨绛的“闲话”。在这段闲话里,肖老师做足了文章。引导学生在这段文字里用心地读,细致地咀嚼。慢慢地,学生从这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的语言里读出了一个孤独无依、悲苦不幸的车夫老王的形象。这还不够,肖老师又独出心裁地让学生将这段转述的文字改为人物直接对话形式,再继续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和理解作者杨绛先生为何要用这种冷静地转述写作形式。你问我答,师生共同演读,一遍比一遍好。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渐渐明白,淡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杨绛先生对老王无尽的同情,原来,字字句句含真情,平平淡淡有情怀啊

在学习“送香油鸡蛋”这一内容时,肖老师为学生推开了这样的一扇窗:这件“送香油鸡蛋”的事,杨绛先生为何要用人物的直接对话而不用客观的转述形式呢?这种具有比对性质的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沉默了,课堂一片安寂。

“既然是人物的直接对话,我们就来读好他们说的话。”肖老师依然紧紧抓住“读”这条语文的教学主线,让学生读好“嗯”这个字,读好“哎呀”这个语气词;读好杨绛,读好老王,读出人物的言外之意,读出文字背后人物各自心灵世界复杂丰富的情感,也读出了杨绛先生为何在多年之后,回忆这件事,内心满是愧怍的原因!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了在那个动乱年代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悲酸和对不幸者老王的深切同情。

这节课上,读是一扇窗,打开它,走进去。在这美妙的朗读世界里,师生亲近文本,不断地触摸语言的灵魂,咀嚼揣摩那些不起眼的,易被大家忽视的字词甚至标点符号。碧波深处有珍奇,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这样的读品之间,学生逐渐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知到了人物的辛酸孤寂和怜悯愧怍。课堂是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不断地对话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启迪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滋润,精神得到成长。

我们开启了一扇学习之窗,看到这堂课,这世界,风光无限,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和思考,在回味中,无穷的意味仍萦绕心间,挥之不去。

课结束了,而我的学习之旅才刚刚启程。

一面镜

反观自己,肖老师的课就成为我的一面镜子。

已从教25年的老教师的我,安静地坐在台下,用膜拜的眼神,虔诚地望着讲台上这位来自南方的特级教师肖培东,儒雅俊朗的外表,淡定从容的教态,温暖亲切的话语,温润如玉的气质,我情不自禁想:这样的他会给大家呈现一堂怎样的语文课。

果然,轻松自然的开场白,独特的切入,主问题一线串珠的深刻设计,巧妙多样地师生演读,,转述的文字灵动地变为人物对话,看似平淡无奇的两句人物语言让学生咀嚼出富有张力的补白。这一切自然无痕的精心设计,都是那么的匠心独具,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课堂,浑然天成,丰盈饱满,简约大气。

我在肖老师的课堂里,贪婪地嗅着,这来自语文、来自文本、来自语言的清淡悠远的花香,沉迷在细致、深刻、别样的无限风光里,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这才是真正有着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而我的语文课的落脚点常滑行在内容和精神的层面上,游离于语言之外,课的设计随意,课的结构松散,缺少提纲挈领或有深度的主问题,在突发其变的课堂上缺少应对的智慧······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阅读的浅薄,缺乏一种对语文、对教学、对文本、对作者的敬畏态度。忙碌已是老师工作的常态,疲惫让我有了敷衍教学和学生的理由,没时间钻研教材没时间备课没时间读书不是我的错,于是心安理得的在一节节课中走失了自己,于是语文离我越来越远,于是我的思想越来越肤浅贫瘠。我离课堂也越来越远。我早已将自己逐出了语文教学的伊甸园,然而我还以为我站在我的语文课堂里,讲着我的语文课呢!如果我对语文,对教学、对文本、对作者有一颗敬畏之心,我的懈怠是不是就会少一点,我的勤奋是不是就会多一些!

成功的课堂背后,一定跃动着一颗优秀坚韧的心!这心,一定丰盈充实,高贵纯粹!

                                                    一颗心

“语文课就是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这是钱梦龙老前辈,用全部教学经验凝成最泥土的一句语文教学话语。在这句话里我看到的更是一颗对语文的赤子之心。我想肖培东老师一定有这样的赤子情怀,否则他怎会为一句“边疆的老师也需要你”,就千里迢迢做七八个小时的飞机,辗转疲惫地赶到遥远的新疆昌吉,而且主动要求为大家多上一节课!

从肖老师儒雅温润的谈吐气质,诗意智慧的点拨语言,深刻独特的教学思想,我想只有对语文倾注了热爱和深情的人,才会将语文课上的如此得行云流水,简约大气,才会对语文有着深邃的见解!肖老师谦逊低调、淡定自若坐在我们面前!侃侃而谈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我想浅浅地教语文。”多么诗意真诚、深刻美丽的理解,我想这“浅”就是溪水的浅唱低吟,欢快流淌,诗境中的清风朗月,银辉满地吧。

浅,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没有读的厚度深度,哪能轻易做到深入浅出呢?我想浅浅的教语文——是肖老师对语文最深情的告白,也是他坚守的初心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我,早已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理由,走远了,才发现我的初心被我不知遗失到了哪里。

还好,在迷失自我的时候,在料峭的春风里,与肖培东相遇在昌吉的语文课堂上。

这颗心,在肖老师的课堂里,也在我悄然苏醒的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