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息汤

 医者仁心经方 2016-06-24
    3.八纲辨证中的两纲。认为是疾病的性质,不是寒,就是热。
    寒证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苍白,蜷卧喜静,冷痛喜温、痰、涕、涎液澄澈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浅淡或青紫,舌苔白滑,脉紧或迟等。
    热证表现:发热或恶热,手足温,口渴,面赤或颧红,烦躁不宁,小便黄短,大便燥结,舌红少津,脉数等。
    此外,还有寒热错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表寒里热、里寒表热)、寒热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寒热真假(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各种变证。
   下面主要讨论八纲辨证中寒热部分。
    临床初步观察,的确有些疾病表现以寒为主,而另些疾病表现以热为主。但进一步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表现以寒为主的,也存在热的一面;表现以热为主的,也存在寒的一面。且两者如影随形,密不可分,有如硬币的两面。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寒与热不是疾病的性质,而是疾病表现的两个不同侧面。且两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存于疾病的全过程。
    为什么寒热是对立统一的呢?所谓寒,一般是指机体功能减退;所谓热,一般是指机体功能亢进。就疾病的共性分析,在病理状态下,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故表现为表证有寒。同时,在病理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血循环受阻或充血,故血分证表现为血瘀血热。这就形成了风寒与血热的对立统一。从疾病的个性分析,风寒不只在于表证,也影响上焦、中焦、下焦;血瘀血热也往往不只存在于局部也影响全身;风寒与血热在矛盾与斗争中不断转化。这就形成了无数的排列组合,出现全身错综复杂的寒热表现。但不管如何复杂,寒热对立统一始终存在。
     顺便说一下疾病的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本质、特点。疾病中的寒热,因其对立统一和不确定性,用以表示疾病的性质是不准确的。那么疾病的性质是什么呢?就其共性说是“整体功能紊乱”,其个性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析确定。
     寒热对立统一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来源于临床实践。在系统疗法的形成过程中,风寒与血热这对矛盾时时存在,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因之在组方中,同时用辛温的
桂枝与凉血散血的生地、丹皮,问题则迎刃而解。问题解决了,则必须给理论上的解释和概括。经过深入思考,就提出了寒热对立统一思想。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中医完全可以运用。用以概括寒热现象,笔者认为是很合适的。
    其次是受《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用药的启发。寒热并投是伤寒用药特点之一,如
麻黄石膏桂枝石膏知母桂枝黄芩黄连干姜黄芩黄连附子黄芩黄连大黄附子黄芩阿胶、生地等等,就连最基本的桂枝汤中的桂枝与芍药也是寒热并投。从这些用药特点看,我们大概可以体会到,张仲景认识和治疗疾病,没有寒热绝对对立的思想,疾病的寒热表现是复杂的,当温则温,当清则清,故出现很多方剂寒热并投,可惜仲景这些思想在以后的医学发展中没有很好继承和发扬,也很难看到像《伤寒论》方剂这样经典方剂问世。笔者善用仲景方,自然更多一些思考,寒热对立统一思想无疑受其影响。寒热对立统一是新论断,是追根溯源,也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寒热对立统一思想的提出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可以推动中医临床的发展创新。八纲辨证的辨寒热是临床医生必须时时面对的问题。而疾病的寒热表现极其复杂,辨证稍有疏失,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南辕北辙,出现不良反应。寒热对立统一思想的提出,医生则不必受此病属寒属热的困扰,只需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当温则温,当清则清,即使寒热并投,也不必大惊小怪。而且疗效会更好。寒热对立统一思想是在系统疗法中形成的,全息汤基础方中就是寒热并投,疗效确切,无副作用。其他治疗方法,可参考吸收,取得确实疗效,方可推广。
    第二,可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创新。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十分珍贵。如阴阳学说,其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转化、无限可分等思想,即使在今天来看,在认识论领域也达到很高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并继承与发扬。但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一些形而上学的思想内容。例如八纲辨证,把互相联系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孤立起来,对立起来,表面看有利于临床分析病情,突出主要矛盾,实际上使人形成绝对化、片面化的思维定势,从深层看,从长远看,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是不利的。当然,八纲辨证对认识和分析疾病的个性,还是有用的,可继续使用并在使用中加以改造,使其带有明显形而上学色彩的思想方法,逐步变成更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辨证法思想。寒热对立统一思想的提出,为此开了个头,希望更多同道参与讨论。
附:病例
1. 自汗、恶寒、失眠。
李××,女,48岁,1988年4月2日初诊。
自汗淋漓,时时用手巾擦拭。但怕冷,虽天气已暖,仍穿冬衣,测体温,35℃以下,体温计不显示。严重失眠,一夜只能睡1~2小时,甚至彻夜不眠。身体略胖,面虚浮,脉弦,舌质正常,苔薄白。
此因整体功能紊乱,兼表阳不固,虚热内扰心神。
治宜调整整体功能,兼温阳固表、清热安神。
全息汤基础方加
附子、龙牡合酸枣仁汤。
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篓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枣仁12g    知丹10g    川芎10g    附片10g    龙牡各15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2剂。
服药后,出汗减少,睡眠转安。要求去安神药。
于处方中去枣仁、
知母川芎。服药后彻夜不眠,家人急来取上药补入。又服四剂,出汗止,体温正常,睡眠好转。
4. 下腹冷痛(盆腔炎)。
马××,女,32岁,2002年2月3日初诊。
下腹冷痛半年余,痛连两侧,经期加重。月经后错3~7天,色暗,平时白带多,色黄,有异味。大便稀薄,便前腹痛加重。小便黄,尿频,小便时尿道不适。伴有心烦,乏力、多梦等轻微症状。
诊为盆腔炎。曾输水、服各种西药及中成药。中药保留灌肠等各种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
脉弦,舌质暗,苔前白后黄。
此为整体功能紊乱。重点为下焦气滞、血瘀、湿热、兼有风邪。冷即为风邪所致。
治宜调整整体功能,兼理气、活血、清热、散风。
全息汤基础方加
当归川芎、川楝、元胡、栀子防风车前子
、龙牡。
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2g    萎皮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当归10g    川芎10g    川楝10g    元胡10g    栀子10g    防风10g    车前子10g    龙牡各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
引。
服药2剂,冷痛减轻,其他症状亦有缓解。
又服4剂,冷痛已不明显,其他症状进一步缓解。要求停药休息。嘱以后每次经期一定要服药,平时疼痛明显时适当服药。间断调理3月症状消失。
5. 四肢冷痛出汗、胸腹灼热(类风湿关节炎、咽炎、胃炎、更年期综合征)。
崔××,女,48岁。2004年5月7日初诊。
自诉患以上各种疾病已有二年多,症状十分复杂。上下肢关节发冷,疼痛,出汗。口苦,咽干,恶心,反酸,胸部至腹部灼热。乏力,纳差,睡眠不实,情绪不安。月经先期,色暗,经期偏长,有少量白带,色黄。尿黄、便干。消瘦,面色苍白。脉弦细,舌淡,苔薄黄燥。
此病整体功能紊乱明显,表有风寒阴虚,上、中、下三焦血分阴虚、痰、湿、热错综互见。
治宜调整整体功能,兼顾全身各处。
全息汤基础方合养阴清肺汤、
半夏厚朴汤、左金丸、丹栀逍遥散等加减。因病情复杂,且胸腹灼热明显,未敢贸然用
附子,而合玉屏风散治肢冷痛出汗。
服药2剂,内证略减,肢冷痛自汗毫无进展,不得不去玉屏散加
附子
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篓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2g    丹皮10g    玄参10g    麦冬10g    大贝10g    薄荷10g    法夏10g    苏叶10g    黄连10g    吴萸5g    当归10g    栀子10g    附片10g    曲麦各12g    龙牡各15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引。
药后不仅肢冷痛汗出明显减轻。且胸腹灼热等症状也较未用
附子
前改善明显。证实对寒热严重对立的疾病,使用系统疗法,加减得当,热药不会加重热性症状。用以上方法加减调理,间断用药,病情得到基本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