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無門学子 程培育 导读:本文是無門学子程培育分享的跟诊心得体会。無門醫述是所有無門学子的平台,欢迎大家在这里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在無門学习有一段时间了,记得最早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听吴老师讲课,觉得很有系统,又有缘进入微信群学习,很多不懂的地方明白了,“涣然冰释”,尤其对整个中医体系的知识“一以贯之”,真正觉得“六经钤百病”,现在吴老师写的脾胃病的、肿瘤的、伤寒杂病论研究的都放在床头,每日阅读,深受启发。 我自己是在医学院学了几年中医的,上学期间也跟过几位老师,都是学校安排的,对于伤寒论的学习,走过了遵经到方证再到气化的过程,前段时间我在某处问了一个问题,有的老师认为乌梅丸吐蛔,那吐蛔中医是如何如何解释的?我就问:解放后的医案描写吐蛔的很少,大多是胆道蛔虫症,根据解剖,吐蛔是很难发生的,我没有说张仲景写错了,而是我想乌梅丸的核心不在于蛔虫,讨论这个意义不大。 我觉得中医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中医是在进步的,我们不是没有继承,我们一直都在发展,而是我们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时代的需求,之前是治疗胃胀,现在要求治疗肠上皮化生,之前要求治疗子宫肌瘤,现在让你治宫颈癌,子宫肌瘤还没治好,何谈癌症?!用吴师的话说,从气化到形质,那完全不是一回事。汇通是必然的,哲学就是规律,中医走了几千年宏观的路,也会回到微观,现代医学慢慢也会走到宏观,这是历史的必然,各有所长,各司其职。 啰啰嗦嗦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我去跟诊的缘起,我想“实地考察”,和吴老师申请去他门诊看看,写了申请,想着有机会就去,正好我家里也有事,也顺便去,没想到缘分来了,可是那天还是迟到了。 下面正式说门诊的体会。 吴老师门诊大概有70-80个患者,吴老师开足马力,基本要从8点看到下午2点左右,据我了解这是常态,门诊期间有位老师有点低血糖,说这个是说,吴老师的门诊强度很大。 特点一:看病快,一般的中医要求详细问诊,而吴师“抓独”,一般是望诊结合舌、脉,我觉得他就已经确定了,再问一两个症状,即使是新病人,也是如此,处方同时敲出,略作修改,整体不过2-3分钟。 特点二:抓病机,吴师看病,望而知之,处方用药皆本六经,与普通方证对应、辨证论治截然不同,这是“渔”,如甲状腺癌病人应用麻黄汤,肉瘤发于肌肉,太阴外证而应用桂枝茯苓丸,心衰应用鸡鸣散等等,如果像我这样认识就学死了,但深层次的六经原理请大家自行理解。 特点三:辨病论治,如吴师常说乳腺癌为阳虚型肿瘤,大多以阳和汤与防己地黄汤为基本处方,我自己看病时一般根据症状判断应用哪些处方,而吴师从肿瘤的位置、病生理等等去考虑它六经的归属,很多处方与平时自己的经验似曾相识,但深刻思考截然不同,如一例患者为多发淋巴结转移,处方中有夏枯草、玄参、牡蛎、浙贝、黄芩、白芍等,我一看觉得就是消瘰丸,也很符合淋巴结痰湿内结的病机,但吴师说这个病人是伏邪,为黄芩汤加玄参、豆豉方。 具体病例及处方: 案1:华某,男,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外院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 吴师云:本例为淋巴瘤可能性大,应用六物黄芩汤调节免疫,消瘰丸散结,但不只是消瘰丸,温病里面有一个黄芩汤加玄参豆豉方,治伏邪,方中含有肥儿散,西黄丸治疗淋巴结肿大,复其形质。 注: 黄芩汤,出自伤寒论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其方组成为:黄芩三两(约27克)芍药二两(16克)炙甘草二两(16克)大枣12枚。 我个人喜欢柳宝怡的说法,“愚意不若用黄芩汤加豆豉、元参,为至当不易之法。盖黄芩汤为清泄里热之专剂。加以豆豉为黑豆所造,本入肾经;又蒸罨而成,与伏邪之蒸郁而发相同;且性味和平,无逼汗耗阴之弊;故豆豉为宣发少阴伏邪的对之药。再加元参以补肾阴。一面泄热,一面透邪,凡温邪初起,邪热未离少阴者,其治法不外是矣。”供参考。 案2:王某,女,胃中-低分化腺癌,腹水,肝转移,胸水,舌边肿有齿痕,病人未到。 吴师云:本例为晚期胃癌患者,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肝郁脾虚,肝转移,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再加柴胡,实际就是逍遥散的意思为加减,茯苓、芍药利尿,桑白皮、浙贝清金制木。以脾为核心,调节肝、肺的关系,方中同时有葶苈大枣泻肺汤泻水。 就写到这里,再次感谢吴师及各位老师!! 作者简介:程培育,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研究生导师为王笑民教授。现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自2015年开始进入無門醫述微信群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