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寿山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金寿山(19121983),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医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丧父,自学成医。解放前曾在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任教,解放后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组主任、教务处处长、副院长、中医 文献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医年鉴》(1983 年版)主编等职。

金氏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 40 年,有高深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晚年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温热论新编》、《金匮要略讲稿》、《金寿山医论选集》等。

一、辨证治愈发热四

例一高某,男,24个月。

初诊1977913日。

主诉及病史;高热(肛表 39.7℃)3 天,无汗,咳嗽,用过四环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及中药,热不退,纳尚可,便日行 3 次。

诊查;脉数急,舌红。

辨证、治法;风温夹湿,失于汗解,急予透表,以防内陷生变。

处方∶柴胡 3g 豆豉 4.5g 荆芥 3g 前胡 4.5g 桔梗1.5g 杏仁 6g 炒黄芩 6g生甘草 3g蔻仁1.5g(冲) 苏子叶各 3g1

二诊;9 14 日。昨上半夜服药,后半夜得汗两次,呕吐 1次,吐出痰涎甚多。今晨热已退至 37.9℃(肛表),尚有咳嗽,便行两次、溏薄。脉转缓,舌红,苔微黄,前方制其小剂。

处方∶柴胡1.5g 清水豆卷 4.5g 前胡 4.5g 桔梗1.5g 杏仁 4.5g 炒黄芩 4.5g蔻仁1.5g(冲) 苏子 4. 5g 茯苓 6g 甘露消毒丹 9g(包煎)

2 剂后热退尽,病除。

例二 王某,男,48岁。

初诊1977423日。

主诉及病史;高热 12 天,每天早上 38.5℃,晚上 39.7℃。不恶寒,汗多而热不解。始有骨楚,现已罢。咳喊少,痰黄。初起渴不欲饮,现已口渴欲饮,尚能进食,但食后泛恶。大便正常,小溲短赤。据云经西医多次检查,未得确诊。仅发现血白细胞略有增高(1000013 800/mm3),用过西药未效(何药未详)。

诊查∶脉弦,苔白滑。

辨证、治法;湿热留恋,邪在少阳,当予柴葛解肌。

处方;炒银柴胡 4.5g炒黄芩15g葛根 9g蔻仁 3g 清水豆卷 18g 姜半夏 9g杏改仁各 9g 炒积壳 9g 益元散12g 茯苓 9g 甘露消毒丹 30g(包煎)

同年 8 月间患者介绍他人来门诊,知其服上方药 3 剂后即热退病愈。

例三 任某,女,43岁。

初诊1977113日。

主诉及病史;1977 9 月间患菌痢,痢止后,每天下午有低热(37.537.7℃),已将 2 个月 ,发热前怕冷。现胃纳尚可, 口淡自汗,头痛,睡眠不安,肢节烦疼,大便溏。

诊查∶脉弦细带数,舌苔薄滑,营卫不和,不能达邪外出。

治法∶柴胡桂枝合玉屏风散治之。

处方∶银柴胡 3g 党参 9g 生黄芪 9g炒防风 4.5g 桂枝 6g 炒白芍 9g 炒黄芩 9g 姜半夏 9g 炒白术 9g 炙甘草 3g 生姜3 片 大枣3

复诊∶上方服1 剂后即感觉舒服,2 剂后得汗热退,次日热不再作,精神也振,睡眠安,头不痛,大便成形,诸症皆愈。

例四 黄某,女,39 岁。

初诊1976116日。

主诉及病史1976 5 月初受凉得病,寒热往来,热度在 38℃以上,经治疗后热度虽下降,但始终未退净,每天低热(37.237.3℃)。鼻干而塞,口干,怕冷。到半夜后烦热不得眠,面赤,头及手足出汗而身无汗。口渴欲饮。咳嗽,痰多如白沫。大便秘结。

诊查∶脉细,舌色尚正、中心苔黄、舌边起小泡。

辨证∶此病历时虽久,仍属寒邪失于汗解,寒邪化热,邪恋气分,乃外感之病,非骨蒸潮热也。

治法∶当表里双解之,仿防风通圣散法。

处方;柴胡 4.5g黄芩 9g 知母 9g生石膏 12g 焦山栀 9g 淡豆豉 9g杏仁 9g生甘草 4.5g 鱼腥草 30g 姜半夏 12g 炒枳壳 9g 制大黄 9g 赤白芍各 9g 3

二诊1977 1110 日。服药后得畅汗,大便亦畅通,已不怕冷,口干亦减,咳痰已少,尚觉鼻干,右颈部有肿胀感。除邪务尽,治以原法。

处方∶柴胡 4.5g 葛根 9g黄芩 9g焦山栀 9g淡豆豉 9g制大黄 6g 赤白芍各 9g 炒积壳 9g 姜半夏 9g鱼腥草 30g杏仁 9g夏枯草 9g生甘草 3g3

三诊;11 14 日。外邪已解,低热已不复作,尚有咳嗽,两脚时有抽筋,思饮食而见之,又不欲进,形寒血加不衣又烦热难学。良由久病致郁,与《金匮》所谓白合病章欲次食复不能食。如寒

无寒,如热无热,或病 20 日或1 个月后见者颇似。脉细,舌淡,苔薄腻。拟解郁缓肝化痰。

处方;淮小麦 30g 炙甘草 6g 炒白芍15g 桂枝 3g 炒枳壳 4.5g 瓜萎皮 12g 桔梗 3g 杏仁 9g 生牡蛎 30g(先煎) 夏枯草 9g 半贝丸 9g(分吞) 姜竹茹 4.5g 谷麦芽各 9g 7

药后胃口开,睡眠安,咳嗽止,诸症悉除。再用原方加减续服药 7 剂而愈。

【按语】 外感发热邪在肌表者,多数可以一汗而解。但汗须得法,寒用辛温,热用辛凉,夹风者透风于热外,夹湿者渗湿于热下,此大法也.。近则不讲汗法,一见发热,不问是寒是温,便用清凉解毒,往往迁延时日,甚则造成坏病。以上发热 4 例,有高热,有低热,但都存在失汗这个因素。当此之时,已非一般解表药所能治,须用柴葛之品,或仅用柴胡以解肌透表,方能汗解而彻热。以上 4 例之得效,即在于此。

其次,中医判明寒热,不能仅看热度高低,例三、例四低热病案,任案患者热度虽较高,而寒象则重,病机在于正气不足,故用扶正达邪之法。黄案热度虽很低,而热象则重,病机由于寒邪失于汗解,郁而化热,故重用寒凉内热深沉,非用大剂寒凉不可,看似割鸡而用牛刀,实则有其必要。但由于其热是由寒郁所致,必须兼以透表,豆豉、柴胡,透表药也。次诊热象已减,故去石膏、知母之沉寒,改用葛根之清透,合柴胡以解肌热。三诊时出现百合病见症而不用《金匮》治百合病之方,因百合原方偏于凉润,与当前脉细舌淡见症有所未合,故不用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