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蒿鳖甲汤临症应用

 毓秀书童 2023-06-17 发布于广东

点这首歌

👇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青蒿,鳖甲→养阴透热→吴鞠通“青蒿不能独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生地,知母→滋阴清热

丹皮→透热(血中之热,透虚热)

〔文献选——温病条辨〕

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①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②

吴瑭

前①

少阳切近三阴,立法以一面领邪外出,一面防邪内入为要领。小柴胡汤以柴胡领邪,以人参,大枣,甘草护正;以柴胡清表热,以黄芩,甘草苦甘清里热;半夏,生姜两和肝胃,蠲内饮,宣胃阳,降胃阴,疏肝;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表者不争,里者内安,清者清,补者补,升者升,降者降,平者平,故曰和也。

青蒿鳖甲汤,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却不用小柴胡之药者,小柴胡原为伤寒立方,疟缘于暑湿,其受邪之源,本自不同,故必变通药味,以同在少阳一经,故不能离其法。

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领邪,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独胜。寒邪伤阳,柴胡汤中之人参,甘草,生姜,皆护阳者也;暑热伤阴,故改用鳖甲护阴,鳖甲乃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柴胡汤以胁痛,干呕为饮邪所致,故以姜,半通阳降阴而清饮邪;青蒿鳖甲汤以邪热伤阴,则用知母,花粉以清热邪而止渴,丹皮清少阳血分,桑叶清少阳络中气分。

宗古法而变古方者,以邪之偏寒偏热不同也。此叶氏之读古书,善用古方,岂他人之死于句下者,所可同日语哉!

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

前②

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故曰热自阴分而来,非上中焦之阳热也。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细生地清阴络之热;丹皮泻血中伏火;知母者,知病之母也,佐鳖甲,青蒿而成搜剔之功焉。再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温病学》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等

多见于春温之后期阶段,由于余邪留伏营阴所致。入夜营气抗邪达于阳分则发热;清晨邪复归阴分而不外解,故热退无汗。由于邪不在气分,胃肠无病,故能食;然余邪久留,营阴耗损而不能充养肌肤,故形瘦。

吴鞠通“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

青蒿→芳香透络,导邪外出

鳖甲→滋阴入络搜邪

生地,丹皮→凉血养阴

知母→清热生津

王绵之

有汗而热退,不可用本方。

热退无汗,邪陷阴分,欲出不得出,病邪未全去。治疗热病中讲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就要“凉血散血”。给邪以出路,从小便而出,从大便而出,或从肌表而出,都是如此,不是采取压制的办法。如黄连解毒汤中的栀子。

贾尊益

邪伏阴分,不能纯用滋阴,也不能用苦寒直折,因滋阴则愈恋邪,苦寒能化燥伤阴,皆与病情不合。本方一方面养阴,一方面透热,使阴复则足以制火,邪去则其热自退。

邓中甲

即可用于温病后期,也可用于内伤杂病中的阴虚发热。

口渴(气分的津液损伤)→加天花粉

阴虚咳嗽→沙参,麦冬

虚热,小儿夏季热→可加白薇,荷梗

引起动风时不用

周凤梧

阴虚感冒→青蒿,鳖甲,桑叶,花粉,知母,丹皮

气虚明显→加太子参

咳甚→加川贝,薄荷

阴虚甚→加白薇,麦冬

痰中带血→加藕节,生地炭

麻疹后肺炎→青蒿,银柴胡,白薇,丹皮,地骨皮

〔医案〕

刘渡舟(低热)

男,46岁

近1个月来,自觉每天下午周身发热,清晨午前身凉无热,发热时体温37.5℃左右,发热原因不明。平时口渴,尿黄,面生痤疮。舌红,苔焦,少津。从阴津不足,少阳之热伏于阴分论治,

处方:青蒿4g,鳖甲15g(先煎),丹皮10g,知母8g,地骨皮10g,石斛30g,柴胡10g,黄芩3g。7剂。

二诊:服药后下午仅觉身有微热,体温正常。舌黑而干。

继续用上方化裁:青蒿4g,鳖甲15g(先煎),丹皮10g,知母8g,生地15g,石斛30g,地骨皮15g,柴胡10g,黄芩3g。7剂。

三诊:已不发热,面部痤疮也有减轻,改用凉血滋阴解毒法治疗痤疮。

张文选(月经先期)

女,22岁

患者半年来月经每15~20天一行,经色鲜红,夹小血块,经前腹痛,每次月经3~4天。平时心烦,大便偏干,手足发热,有时颜面发烧,面部散在痤疮。脉弦细数,舌红赤、苔薄黄。

根据手足发热、舌赤辨为青蒿鳖甲汤证

处方:青蒿15g,生鳖甲15g(先煎),生地12g,知母10g,丹皮10g,赤芍10g,地骨皮10g,黄芩10g,黄柏10g,黄连6g,酒大黄3g。6剂。

其后患者因感冒来诊,述上方服5剂,月经来潮心情舒畅。从此月经周期正常,再未服药。

俞慎初(产后血虚发热)

女,20余岁

患者体质素弱,春节前因新产发热,每于午后测腋下体温,均在38°~39.8℃之间,精神疲乏,骨节酸楚,手足震颤。前医以感冒发热为治,但其热未退,因来求诊。

经询其发病及治疗情况,患者于临产期曾住省某保健院,施术后,产一女孩,不久发热。察其热型则平旦慧,下晡甚,肤热不灼手,渴不喜饮,大便难,如便时则极感不支。其脉细数,苔薄白。

今察其症,邪少虚多,应以养血滋阴、透热舒筋法为主,姑以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出入治之。

处方:干地黄18克,杭白芍10克,当归身6克,青蒿穗6克,地骨皮10克,生鳖甲18克(先煎),粉丹皮10克,肥知母6克,黑桑椹10克。

上方连进3剂后,患者热已退,手足震颤已愈,大便通调。嘱其再进2剂,以善其后。

李振华(内伤发热)

男,15岁

低热1个月余。

病史:患者于2009年3月初开始发 热,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呈现不规律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4℃。

症见:午后低热,活动后心慌和头晕,手足心热,舌边尖偏红,舌体胖大,苔薄,脉细数。

理化检查:各项检查均属正常。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阴虚发热)。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治法:滋阴清热。

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处方:银柴胡10g,炒黄芩10g,葛根15g,地骨皮12g,知母12g,青蒿10g,鳖甲10g,牡丹皮10g,枳壳10g,砂仁10g,陈皮10g,炒酸枣仁15g,炒栀子10g,甘草3g,生姜3片

二诊:服上药后,手足心热消失,体温36.7℃左右。后服香砂温中汤(李振华自拟方),以健脾化生气血而清余热为主,以巩固治疗。

处方: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8g,小茴香10g, 乌药10g,桂枝6g,白芍12g,枳壳10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银柴胡10g,葛根15g,炒黄芩10g,甘草3g,生姜3片。

服后体温饮食均恢复正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